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一位北京女CEO要敲鍾了!

2025-10-18 16:45

近日,輕松健康集團IPO獲證監會備案,為赴港上市鋪平道路。

這家公司乍聽陌生,旗下此前業務可能更為人熟悉——輕松籌。「家人突然罹患重病,無法承擔高額費用,請好心人幫幫我們……」過去十多年,這樣的求助信息頻繁刷屏朋友圈,成為無數家庭在絕境中尋求希望的出口。

總部位於北京,公司創始人楊胤曾任職於IDG Inc。2014年她看好移動互聯網浪潮的機會,轉身入局創業。直至去年,輕松健康集團選擇剝離輕松籌等業務,如今楊胤帶着公司終於走到了IPO門前。

從輕松籌到輕松健康,她帶隊IPO了

楊胤,早年畢業於北京信息工程學院。招股書顯示,她曾就職於IBM中國分部,后於2002年加入IDG Inc.(該公司其后於2017年被IDG Capital Partners收購),最后出任職位為副總裁。

輕松健康創始人、董事長、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 楊胤

轉折出現在2014年,眾籌成為互聯網創業風口,她以天使投資人的身份投資了輕松籌。那時她的想法很簡單,通過科技和互聯網的力量,匯聚小錢成就夢想。很快,楊胤辭去了IDG職位,以CEO身份加入輕松籌,正式踏上創業之路。

基於微信和移動端的模式,公司初期吸引了一批嚐鮮用户,不過多圍繞智能硬件、農產品等項目。直到那年底,輕松籌出現了一個「拯救創業工程師」的救助項目——身患重症的工程師發起求助被廣泛傳播,短短几天內就募集到目標資金。

「讓每一個家庭都有應對勇氣和力量。」隨后,楊胤調整公司方向,將業務聚焦為大病求助,將社交的強關係運用到大病籌款中,為求助者提供高效、透明、便捷的籌款渠道。

方向找到了,但路能不能走通,還是未知數。彼時支付寶、微信支付尚未大範圍普及,相關法律法規也有待完善。

「困難總是有的,但辦法總比困難多。」楊胤曾公開回憶當時遇到的種種難處,稱每一個翻過去的困難都是機遇。到了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正式實施,輕松籌被民政部選定為第一批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

如今,輕松籌已幫助數百萬大病家庭籌集到善款,業務逐步向保險業務和綜合健康服務拓展。公司也更名為「輕松健康集團」。

不過,正在衝刺港股IPO之際,公司經歷了業務調整。2024年,輕松健康集團分拆剝離了線上疾病籌款服務「輕松籌」以及朵爾醫院的業務及實體。

兜兜轉轉,曾經的投資人楊胤即將收穫自己的第一個IPO。

何以撐起一個IPO?

招股書顯示,輕松健康集團定位一站式平臺,專注於提供數字綜合健康服務及健康保險解決方案。具體來看,健康服務包括提供篩查、科普、醫療預約服務及保健品等,而保險服務讓用户獲得保險公司提供的各種健康保險產品。

營收方面,輕松健康集團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營收分別為3.94億元、4.9億元、9.45億元、6.56億元;經調整淨利潤分別為1.49億元、1.46億元、8440萬元、5120萬元。

輕松集團財報

輕松健康集團表示,保險服務最早於2016年12月推出,於往績記錄期間貢獻了大部分收入。報告期各期,該業務收入佔輕松健康集團總收入的81.5%、66.7%、34%、41.6%及22.9%。與此同時,健康服務的營收佔比有所提升,從2022年的15.2%提升至2024年的65.3%。

時至今日,輕松健康集團擁有1.7億名註冊用户,86家醫藥合作伙伴,已提供來自58家保險公司合作伙伴的合共294款保險產品。

招股書披露,輕松健康集團共完成八輪融資,累計金額約1.26億美元,身后浮現IDG資本、陽光保險、德同環球、道生資本、騰訊等身影。

IPO前,公司創始人楊胤通過控股公司持股23.93%,為單一最大股東,有望成為今年又一位站上敲鍾舞臺的女性掌門人。

互聯網一個風口往事

很長一段時間里,楊胤留給外界的印象都是輕松籌。畢竟,這曾是互聯網的一個現象級項目。

時間回到2014年,移動互聯網剛剛興起。一批模仿美國眾籌平臺Kickstarter的國內網站如雨后春筍般,扎堆智能硬件、創意項目。但熱潮退去,那些項目早已消失,反而另闢蹊徑的輕松籌活了下來。

模式很簡單,幾乎只有最原始的社交裂變:發佈求助鏈接,親友轉發,善意像雪球一樣滾起來。與傳統救助模式相比,更有人情味,也更快捷高效。

后來,水滴籌殺入戰場。創始人沈鵬曾是美團「十號員工」,深諳互聯網打法。他帶着地推鐵軍衝進全國各大醫院,幫患者「一對一」發起籌款。速度快、覆蓋廣,水滴籌勢頭兇猛。

彼時水滴籌融資總金額超過40億元,身后集結一支長長的投資人隊伍。2021年,水滴公司成功上市。當時招股書顯示:水滴籌平臺累計籌款超370億元,幫助超170萬大病患者,捐款人次超3.4億。

然而光環背后,爭議並未停歇。

隨着流量見底肉眼可見,競爭愈發激烈,行業亂象頻發。央視新聞曾報道,假病人、假鏈接騙籌款、職業籌款推廣人、籌款抽傭等問題頻頻出現。如今,監管逐步完善。《個人求助網絡服務平臺管理辦法》等規章明確要求平臺對求助信息真實性負責,資金必須由專用賬户管理,並接受監督。去年底,水滴籌、輕松籌、暖心惠民3家進入民政部個人求助網絡服務平臺指定名單。

對於平臺來説,難題在於公益與盈利的平衡。儘管該眾籌切實緩解了千萬家庭的燃眉之急,但企業終究要盈利——於是,輕松籌、水滴籌紛紛轉向保險、健康管理,從「事后救火」轉向「事前預防」。

科技放大了善意,也讓善意成了生意。不過也正如楊胤曾説:「我希望你一輩子都用不到輕松籌,但如果你需要,全世界都會在這里幫助你。」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投資界」,作者:王露,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