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強化重大項目支撐,中西部第一經濟大省加速「上新」謀局「十五五」

2025-10-17 22:30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淡忠奎 攝

在成都龍泉驛區的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生產基地內,近千台機器人協同作業,55秒就能下線一臺整車。數以萬計的捷達VS5、VS7和VS8等車型,也是從這里送至全國各地的消費者手中。

10月13日至16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隨2025「萬千氣象看四川」採訪團走進成都、遂寧、綿陽、德陽等地項目一線,一幅「簽約即開工」的效率比拼景象撲面而來。「我們正以生產線大規模設備更新為核心抓手,通過實質性投資推動製造體系向智能化、數字化和柔性化全面升級。」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產品管理部SUV車型產品經理李果表示。

重大項目加快落地,也成為中西部第一經濟大省重塑發展動能,率先謀局「十五五」的生動體現。10月15日,四川省委召開專題會議強調,謀劃好實施好「十五五」規劃,有助於四川邁過結構調整、動能轉化、發展轉型的重要關口,有助於四川持續增強綜合實力、鞏固提升能級位勢。

四川提出,要圍繞戰略實施謀項目、圍繞產業發展謀項目、圍繞補齊短板謀項目,積極爭取更多項目納入國家「十五五」大盤子,以重大項目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而這些,又將給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怎樣的變量?

在綿陽科技城光子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光研院」),院長範勇恆在接待合作方的間隙向記者介紹,光研院不生產「產品」,而是生產一個個「公司」。

「這些大科學裝置源源不斷地產生高新技術,在光研院的平臺上找到路徑和需求,協助他們來做二次開發和量產化的事情。」範勇説。這就像一個巨大的「孵化器」,貫通基礎研究到工程應用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光研院已經有7個項目被成功孵化,其中抗磁型深低温温度傳感器、磷酸玻璃電離輻射劑量計及讀出器系統即將成立公司,正式進入市場化運營。以深低温温度傳感器為例,通過二次開發實現國產化替代,成本較進口產品直降50%,2024年量產銷售達200萬元,已廣泛應用於核磁共振等醫療裝備。這也支撐綿陽遊仙區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光子科創城,力爭2030年形成500億元產業規模。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淡忠奎 攝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淡忠奎 攝

據介紹,四川光子產業的迅速發展也驅動着可控核聚變等前沿產業的突破,形成重要的先發優勢。

根據今年的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四川要實施科技支撐未來產業發展「先手棋」計劃,搶先佈局原子級製造產業,發展6G、量子科技、具身智能、腦科學和腦機接口、可控核聚變等產業。而包括量子科技、可控核聚變等在內的諸多新興賽道未來產業,都有賴於稀土永磁材料的支撐。

「四川是稀土資源大省、應用大省,像川渝地區的吉利、長安等車企以及機器人、低空經濟等產業迅速發展,都離不開稀土永磁材料的應用。」10月15日下午,在綿陽巨星永磁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巨星永磁」)生產車間,常務副總經理黃浩告訴記者,公司的「年產10萬噸高性能燒結釹鐵硼永磁材料項目」是到目前為止整個行業最大的一筆投資,從簽約到全流程生產僅用7個月,遠超行業3年的平均周期。

2023年,巨星永磁項目投產3個月便實現訂單、產值雙破億,2024年產值達7.8億元,2025年預計突破15億元,2026年規劃產值30億元,「將躋身行業頭部企業」。龍頭業績的翻倍增長,拉動四川磁性材料產業從資源優勢向應用端優勢加速轉化,為川渝地區打造世界級稀土新材料產業集羣提供支撐。

「以巨星永磁為龍頭,綿陽的磁性材料產業在全省位居前列,預計今年全市磁性材料和電機產業產值將達到90億元左右,增速在10%以上。」綿陽市經信局材料產業科科長張俊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磁性材料領域,寧波、贛州和包頭已形成先發優勢,而綿陽也正在加快打造全國磁性材料「第四極」。

不久前,四川省政府主要領導在重點產業建圈強鏈推進專題會上指出,要加快推動重點產業強鏈延鏈補鏈、做強能級做大規模做優生態。這也意味着,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等「15+N」重點產業鏈將以圈鏈協同的方式加快突破。

以新能源產業鏈為例,四川的目標是到2027年建成世界一流的新能源產業集羣,全省新能源產業鏈營業收入超過5000億元,力爭達到6000億元。而這有賴於上游的新能源產業技術研發轉化、設備及材料生產製造,中游的光伏、風電、氫能裝備和新型儲能,以及下游的新型電網、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協同突破,支撐全產業鏈的躍升。

在李果看來,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正重點部署5G、物聯網平臺和數字孿生技術,構建「智慧工廠」的數字基座。尤其是通過對生產線進行柔性化改造,確保未來混動或純電車型與燃油車共線生產,提升其快速響應市場變化的能力。

這也將成為四川汽車產業轉型的重大突破,對於新能源產業鏈形成強勁牽引。而從上游和中游來看,四川作為全國最大的清潔能源生產基地,風、光、水以及鋰礦等資源豐富,正以全域協同的方式重塑新能源產業肌理。

作為全球最大的礦石提鋰生產企業之一,天齊鋰業形成以成都為管理、貿易和研發中心,四川安居、四川射洪、重慶銅梁、江蘇張家港等生產基地,已建成的鋰化工產品產能約9.16萬噸/年。遂寧天齊鋰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24年公司在本地的銷售量達0.42萬噸,本地配套佔比達到9.3%,2025年預計將突破15%。

這也帶動遂寧構成「鋰資源開發-鋰電材料-鋰電池-終端應用-綜合回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的產業鏈,吸引50余家上下游企業聚集遂寧。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淡忠奎 攝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淡忠奎 攝

走進遂寧天齊鋰業一牆之隔的四川相源圓柱形鋰電池項目建設現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看到,廠房主體已經基本封頂,外部籠罩在綠色的安全網中,廠房內部的裝修也正加快推進。「我們正在全力衝刺,力爭年底投產。」四川相源新能源有限公司建設負責人高廣説。

值得注意的是,天齊鋰業、四川相源、四川裕能比鄰而居、協作緊密,企業的「產品庫」就是客户的「原料庫」,能夠大幅節約物流成本。目前,遂寧鋰電新能源產業規模約670億元,約佔全省鋰電產業1/4,成為四川打造世界級鋰電產業基地的核心引擎之一。

從區域格局看,四川已形成以宜賓為主導,成都、遂寧、眉山、甘孜、阿壩等協同發展的格局,而德陽綿竹等地也正差異化突圍。

在德陽川發龍蟒新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郝付勇看來,綿竹新材料化工園區是全國唯一同時手握磷礦、鋰礦「雙資源王牌」的省級化工園區,依託阿壩州豐富的鋰磷資源,疊加四川發展磷礦儲備、川發龍蟒的技術積澱,為鋰電全產業鏈發展築牢了「原料安全線」。

今天的投資結構就是明天的產業結構。今年以來,四川把抓項目促投資擺在重要位置,有力支撐經濟增長。

據四川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透露,截至8月底,810個省重點項目、320個川渝共建重點項目(四川部分)年度投資完成率分別達84.6%、75.3%,分別超時序進度18個、8.6個百分點。

這也支撐四川同期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0.9%、高於全國0.4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7.2%,高於全國1個百分點。主要工業產品中,鋰離子電池同比增長54.1%,工業機器人同比增長51.8%,發電機組(發電設備)同比增長41.6%,汽車同比增長35.5%。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淡忠奎 攝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淡忠奎 攝

這背后,也是各地強化項目牽引,推進「建圈強鏈」的成效。「我們按照程序不減、時間減半的要求,多部門協同,多程序同步,實現‘簽約即開工’。」遂寧安居經開區相關負責人説,今年4月21日項目完成場地初平,第二天即在工地現場舉行簽約儀式,創造了50億級重大項目落地最快紀錄。

據瞭解,如此「速度」主要得益於遂寧大力實施「效率革命」「項目攻堅年」行動,安居經開區率先探索「簽約即開工」的三個同步——招商談判與供地準備同步,項目前期與開工預審同步,項目建設裝修與設備採購同步。

數據顯示,今年1—9月,遂寧簽約億元以上項目102個,協議投資總額1261.5億元,同比增長190.8%。這些項目中,已履約49個、已開工25個、已投產10個,實現了「紙上項目」向「地上實物」的高效轉化。

與此同時,成都金牛區大力推動存量工業用地再開發、再利用成效凸顯。「以前的存量用地主要是政府收儲,交給平臺公司建設,而現在園區將引入的新質生產力產業和工業存量用地結合,直接開始開發建設,直接轉化為產值和税收,效率大幅提高。」成都金牛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説。

一個例子是,康弘基因藥物生產基地半年時間完成從報建到驗收,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存量工業用地的盤活,成為成都項目落地提速的生動案例。數據顯示,今年1—8月,成都全市引進重大產業化項目573個,同比增長93.58%;協議總投資5115.8億元,同比增長23.06%。

四川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四川將全力推進項目攻堅,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抓好四季度和明年全年項目投資工作,切實發揮投資穩增長關鍵作用。「抓緊謀劃儲備一批引領未來發展的關鍵性重大工程,力爭更多項目納入國家‘大盤子’,為長遠發展佔據主動、贏得先機、打下基礎。」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