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8 13:56
這年頭,當你在旅遊景區看到人們舉着五花八門的拍攝設備時,千萬不要覺得我們真的步入了人均自媒體時代。
你懂的,拍攝打卡早已成爲了人們記錄生活、展示自己的方式,本質上和古人看到壯闊山河時念兩句打油詩並無不同;而人們手上拿着的、均價三四千的運動相機,也並非什麼新「潮人剛需」。
(圖/《花兒與少年·絲路季》)
當你還在因為滿大街的運動相機而感嘆,前前后后嘟嘴自拍的年輕人早已微微一笑,深藏功與名:這麼美,那麼貴,何必自己花錢配。
在移動互聯網幾可滿足一切消費需求的今天,買的還真不見得能有租的香?
「20塊一天,即租即用,立省三千。」愛旅遊的白領小魚告訴我們,她今年已經多次通過閒魚、愛租機等二手租借平臺租借運動相機,包括一度被調侃為「電子茅臺」的大疆Osmo Pocket 3和「i人自拍神器」影石360 Go 3S,以及這個品類的祖師爺Go Pro。
目前,這些主流運動相機產品的售價,基本集中在2000-3000元之間,相比之下,租賃一周的價格通常是售價的十分之一。
「租一周也就兩三百塊,連售價的零頭都不要。這不比買下來要合算嗎?」
對於一年只用一次年假長途遊玩的年輕人來説,租着用似乎更划算——更不用説以現在運動相機的迭代速度,明年租的大概就是更新款了。
二手平臺「轉轉」租賃專區發佈的熱門產品,運動相機穩居前列。(圖/平臺截圖)
如同小魚這樣信奉「買不如租」的年輕消費者,似乎越來越多。閒魚數據顯示,2025年4月,以便攜式運動相機為代表的「旅遊拍照搭子」租賃成交量,較去年同期增長600%;來自芝麻租賃平臺的數據則顯示,今年上半年,平臺交易額同比增長了71.6%,其中00后用户訂單同比增加兩倍。
不只是線上的二手交易平臺,連線下實體店也看中了「租賃經濟」帶來的增長。今年以來,許多網紅街區、景區周邊,紛紛增設了如共享充電寶式的相機自助租賃設備,可以租借CCD相機、運動相機甚至是無人機設備。
價格雖然比線上略微貴些,但花上一筆小錢就能享受「立等可取」的高端拍照體驗,在「來都來了」的遊客心態加持下,確實有着難以拒絕的吸引力。
在各大平臺租了幾次相機之后,小魚也不是沒有想過,是不是應該買一臺屬於自己的相機。畢竟,她第一次在平臺租借相機的時候,其實就是抱着「試用種草」的心態。
但在體驗過租機之后,她想要下單的念頭卻淡了不少:
一臺全網人氣頗高的機型,目前售價3000多元,再加上保修服務費,總價已抵得過她大半個月的工資,「買了相機就沒錢出遊,沒錢出遊就沒法拍攝,沒法拍攝相機就是拿回家吃灰」,所以她寧可選擇租機,「還能隨便試用不同的產品,這不比買機器更合適?」
小魚的租機訂單截圖。(圖/受訪者提供)
而在實際的使用體驗過后,小魚也覺得,運動相機確實更符合她作為非專業攝影愛好者的需求,比起她曾經租過的索尼單反相機,使用門檻「低了不少」。
這種門檻一方面體現在技術上,一方面體現在體力上。
在一次揹着長槍短炮爬上白雲山后,小魚喘着粗氣端詳起自己拍出的照片,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爬了半天的山,拍了十分鍾的照片,還拍出一堆廢片」——攝影技術的毫無精進足以讓人破防,肉體上的磨練更是讓小魚不堪回首。
比起運動相機,傳統攝影設備體積和重量都是其好幾倍。(圖/《值得愛》)
相比之下,運動相機上手容易、傻瓜操作,不像傳統的相機需要磨合練習、存在使用門檻。運動相機甚至只需一個錄製/停止鍵就可以完成所有操作,視頻可以直接發送到手機上進行保存和剪輯,跟手機拍攝幾乎沒什麼差別,而跟手機相比又輕便許多,可玩性也高得多。
小魚使用租借設備拍攝的城市照片。(圖/受訪者提供)
「現在的相機基本都能連網、連手機,但掉線是常有的事,一個搞不好就得重頭再傳。」和傳統的單反、微單們不同,運動相機在這方面的體驗往往更好。小魚甚至覺得,她平平無奇的拍攝技術,經由運動相機自帶的濾鏡和logo加持,看起來都「高級」了三分,「或許是品牌效應加持吧」 。
網友吐槽相機傳輸圖片不便。(圖/社交媒體截圖)
事實上,比起同樣容易吃灰的專業相機,運動相機在日常的使用頻率自然也説不上有多高——要不然租機業務也無從火起。
但另一方面,運動相機輕便易用的特性,又意味着在「人人皆博主」的今天,創作和表達門檻又被拉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低門檻。攝影技術終究是留給老炮兒的,「具有個人風格的視頻和有活人感的圖片」用不上。
因為好用又不是太常用,租賃自然是更有性價比的選擇。畢竟,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用運動相機,但不愛運動」纔是常態。運動是一件需要違揹人類本能和慣性的苦差事,「省心省力」才符合人們掏錢買單的底層邏輯。
當然,更重要的是,隨着各家扛旗的網紅機型陸續出圈,開始成為熱門的「生活型單品」后,「斷貨」和「難搶」也隨之而來,出圈機型供不應求的境況,吸引了黃牛和海外代購的入局,溢價成百上千才能拿到,早已是市場常態。
再加上行業競爭激烈,各家推出新產品的周期越來越短,昨天還是上市即搶空的「小甜甜」,隔段時間就成了降價的「牛夫人」,面對難以預測的價格走勢,很多人都不想成為被露頭就割的韭菜。
20元租一天,至少租不了吃虧,租不了上當。
以「便捷」為核心、本只為滿足小眾興趣羣體的運動相機,終於在「一生愛出片」的年輕人助力之下成功出圈,成爲了一種標誌性的「社交工具」。
今年「618」期間,二手交易平臺轉轉發布了平臺交易數據,運動相機品類零售交易訂單量同比增長了300%,部分熱門機型甚至供不應求。其中,幾款網紅機型在二手市場表現搶手,上架后迅速售罄,平均成交周期僅1小時左右。
飆升的交易數據和「上架秒光」的銷售成績,無疑向市場釋放了一個明確的信號:針對運動相機的租賃服務,正是一片新藍海。
(圖/《花兒與少年·絲路季》)
部分敏鋭的商家和創業者已經趕上了這個風口。今年4月,有媒體曾報道過一位來自杭州的大二學生,靠着運動相機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在同齡人還在為未來就業發愁的年齡,實現了「月入十萬」的成就。
在二手平臺上,這樣的個人賣家和小型工作室也越來越多。記者通過閒魚平臺找到了一位賣家。對方稱,自己在省會城市有一家實體店,在省內多個城市也有代理商,通常會根據客户所在地就近發貨。有時候檔期比較緊俏,比如十一假期前,他們也需要從別的倉庫調貨,不過發順豐基本上隔天就能到。」
除了運動相機之外,這家相機租賃店鋪也掛出了傳統的單反相機、AI眼鏡和自帶長焦拍攝的「演唱會神器」,幾款熱門產品的訂單數在幾十到一百多不等,而運動相機是店鋪中最受歡迎的產品,最暢銷的一款運動相機,「已售」顯示三百多次。
對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運動相機所代表的「運動」和「旅遊」場景,註定了其較大的閒置可能。部分因一時「上頭」而購入運動相機的個人買家,也因此開始嘗試做起閒置出租的生意,從消費者轉為「供應方」給自己回血。
出租閒置的運動相機,當代年輕人「無痛創業」的最好方式?(圖/平臺截圖)
「一次賺兩三百,租個十幾次就回本。」在這種創業思路的催化下,許多運動相機也進一步成爲了人們口中的「理財產品」「電子茅臺」。
但,創收的利益與風險也往往是並存的,特別是對於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來説,「租賃生意」的坑實在太多。
有網友稱,自己通過社交媒體將閒置的相機出租后,對方收貨后很快將自己拉黑,此前對方提供的證件信息也「查無此人」。本來抱着善意為對方免押金的行為,則進一步增加了自己維權的困難。最后,他只得嚥下被「擼機」的苦,最終「錢沒賺到,買了一個教訓」。
面對押金,消費者則呈現出保守的態度。無論是對於個體消費者還是個人出租方,他們都很難承擔起「信任錯付」的代價。
「我堅決不找需要交押金的店,哪怕貴點也能接受。」一位租賃者告訴我們,她在網上經常看到有網友在歸還設備時,被商家「提燈定損」,以各種藉口剋扣押金,因此格外謹慎,每次租借和歸還相機時都會仔細拍攝開箱視頻留證。
「有一次,商家給我寄來了一臺全新的、沒拆封的設備,我都有點擔心」,她拍了全流程的視頻發給商家,得到對方「可以正常使用」的回答,纔敢拆開包裝。
受訪者與商家的溝通記錄。(圖/受訪者提供)
運動相機在二手市場的快速流通,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當代人需求的兩極分化:一方面,是因情緒驅動而產生的「偽需求」;另一方面,則是僅在特定場景下被激發的、間歇性的「真需求」。
人們渴望去山野林間,去沒有天花板的地方活動一下,但這種時刻對於疲於奔命的現代人來説,終究是太稀少又太奢侈。多數時候,我們和運動相機,都沒什麼機會「動起來」。
這與幾年前的「名媛羣共享大牌」熱點事件一脈相承。我們通過拼團租借奢侈品來拍照,曬出精心策劃的「生活」,但這種拼湊的生活終究無法成為真正的日常。
正如居伊·德波在《景觀社會》中指出的,現代社會中,所有通過媒介和消費體系所呈現出的影像、符號和表象,構成了人類的社會生活,並且反過來主導了我們的日常經驗。
(圖/Unsplash)
運動相機,成了許多人購買的一張通往理想生活的「一次性入場券」。
但一個悖論是,當我們開始穿戴上記錄設備,按照網上的「打卡攻略」勾劃自己的出行畫面,甚至將自己的頭發絲也精心設置成給外界觀看的一部分時,我們花費大價錢才獲得的旅行體驗,是不是也和相機一樣,變成了一種「二手」體驗呢?
或許,我們警惕消費品創造需求的同時,也需要警惕一種「記憶外置化」的傾向,不要抱着「沒出片就等於沒出門」的心態,給自己上太多壓力——
沒有運動相機,也要運動,不能出片,也要遠行,自身的觀看和體驗,纔是最獨一無二的記錄。
(應受訪者要求,採訪對象皆為化名。)
校對:遇見;排版:箱箱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周刊」,作者:阿綠,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