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8 12:33
(來源:上林下夕)
商業地產不良貸款已超過六大行的損失準備金,美國區域性銀行正面臨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嚴峻的考驗。
美聯儲內部研究顯示,美國銀行業面臨的多重風險疊加局面日益嚴重。與2008年風險集中於住房抵押貸款不同,當前銀行系統同時面臨商業地產再融資壓力、貸款違約率上升及影子銀行體系脆弱性等挑戰。
截至2025年10月,美國銀行業不良商業房地產貸款規模已增至243億美元,較前一年增長一倍以上,而六大銀行為每1美元不良債務計提的準備金卻從1.6美元降至0.9美元。
01 風險格局之變:系統性風險的深層成因
商業地產貸款惡化成為當前美國銀行業最緊迫的威脅。遠程辦公趨勢導致美國寫字樓空置率高達約20%,洛杉磯和休斯敦等大城市的空置率甚至達到25%。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出,美國商業地產價格正經歷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暴跌,自2022年3月美聯儲加息以來已下跌11%。更為嚴峻的是,到2027年,到期的美國商業地產貸款總量將高達2.2萬億美元。
監管漏洞與早期糾正機制失效放大了風險。2018年通過的《經濟增長、監管放松和消費者保護法案》將需要參加美聯儲年度壓力測試的銀行資產門檻從500億美元提高到2500億美元,使像硅谷銀行這樣的地區性銀行免受嚴格監管。
區域銀行風險高度集中。美國區域性銀行佔美國不良商業抵押貸款的80%左右,由於其規模小、缺乏多元化收入來源,對商業地產貸款的依賴度較高,抗風險能力偏弱。
02 風險地圖:美國銀行業薄弱環節全解析
以下表格匯總了美國銀行業當前主要風險領域及可能產生的連鎖影響。
風險領域 具體表現 涉及規模 潛在連鎖影響 商業地產貸款 辦公類商業地產價格較峰值下跌40%,空置率居高不下 區域銀行資產的25%配置於商業地產 銀行資產減記,地區財政壓力增大 不良貸款準備金 六大銀行每1美元不良債務對應的準備金從1.6美元降至0.9美元 美國銀行業不良商業房地產貸款243億美元 銀行緩衝能力下降,風險吸收能力減弱 區域性銀行風險 Zions和Western Alliance等銀行因貸款欺詐遭受損失 74家美國大型銀行總市值單日蒸發超1000億美元 市場恐慌蔓延,融資成本上升 到期債務壓力 2027年到期的商業地產貸款總量 2.2萬億美元 再融資風險加劇,違約可能性上升 準備金計算方式存在重大隱患。銀行對信用卡貸款等無擔保貸款持有較高的準備金(如10%),而對違約率較低的商業房地產貸款則僅持有2%或3%的準備金。這種基於歷史損失率的準備金模式在當今環境下可能嚴重低估了實際風險。
商業房地產公司世邦魏理仕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理查德·巴克漢姆估計,未來五年,銀行可能因不良商業房地產貸款損失高達600億美元,幾乎是銀行為這些貸款損失預留的310億美元的兩倍。
03 危機時間表:風險爆發路徑與可能的時間線
基於當前風險積累程度與政策環境,我們對未來風險演化路徑做出以下預測:
短期(2025年第四季度-2026年第一季度):市場恐慌情緒可能繼續蔓延。KBW地區性銀行指數在10月16日暴跌6.3%,創下數月來最差單日表現。
如果商業地產價格再下跌15%,區域銀行不良貸款率可能升至8%,需要外部資本注入的銀行數量將增加。預計可能有5-10家資產規模在500億至2000億美元的區域性銀行因流動性問題面臨合併或重組。
中期(2026年底前):隨着商業地產價格進一步下跌15-20%,區域銀行不良貸款率可能升至8%。屆時預計30-50家中小銀行可能被迫尋求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救助,其中部分銀行將通過併購方式退出市場。
長期(2027年及以后):到2027年,當2.2萬億美元商業地產貸款到期時,整個銀行體系可能需要1500-2000億美元的資本重組才能恢復正常功能。否則,信貸緊縮將拖累經濟復甦,並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
04 東亞傳導:風險如何波及中國大陸與香港
美國銀行業風險向東亞市場的傳導將主要通過金融渠道和貿易渠道實現。
對香港的影響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將首當其衝受到資金流動衝擊。歷史數據顯示,當美國金融體系出現壓力時,全球資金會首先從香港等開放市場撤出。
預計傳導時間:金融渠道傳導極為迅速,可能在1-3個月內顯現。美國銀行業危機若升級,將引發全球風險資產重新定價,香港股市和債市首先受到衝擊。
影響規模:若美國地區銀行危機全面爆發,恆生指數可能面臨10-15% 的調整幅度,港元兑美元匯率也可能面臨壓力。香港銀行業的美元融資成本可能上升,影響其信貸投放能力。
對中國大陸的影響
貿易渠道傳導(6-12個月):若美國銀行危機導致經濟衰退,中國對美出口可能受到衝擊。美國是中國重要貿易伙伴,經濟衰退將減少對中國商品的需求。
基於歷史數據模擬,若美國經濟因銀行業危機衰退概率升至60%,中國機電產品、紡織品等對美出口可能季度環比下滑15%-20%。
金融渠道傳導:中國持有相當規模的美元資產。美國金融動盪可能導致這些美元資產面臨損失風險。但中國銀保監會此前表示,中國銀行業聚焦主業,以服務實體經濟為主,不存在利用債券市場大幅加槓桿的情況,這為國內金融體系提供了一定的風險隔離。
長期結構性變化(1-2年):全球支付體系和儲備貨幣體系可能加速多元化,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可能獲得窗口期。但同時也需警惕跨境資本流動波動性加大帶來的挑戰。
05 防禦策略:中國大陸與香港的應對方案
為降低美國銀行業風險外溢影響,中國可採取以下防禦措施:
首先,強化跨境資本流動監測。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或可建立美國金融風險預警機制,加強對跨境資本流動的宏觀審慎管理。對銀行體系的外債敞口和美元融資依賴度進行定期壓力測試。
其次,優化外匯儲備結構。考慮逐步增加特別提款權(SDR)配置比例(按常理美元包括在內,但目前美元價格偏高,不建議增加儲備,比美元資產更不健康),對衝美元資產縮水風險。同時推進外匯儲備資產多元化,降低對美元資產的過度依賴。
對於香港而言,鞏固和提升其離岸人民幣樞紐地位至關重要。可擴大人民幣計價資產池,加快發展人民幣金融產品,減少對美元融資的依賴。香港金管局應加強與內地央行的貨幣互換安排,提高流動性支持力度。
國內政策方面,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必要時可實施定向降準支持實體經濟。對受外部衝擊較大的外貿企業提供針對性信貸支持,防止外部風險通過貿易渠道向國內金融體系傳導。
此外,中國可積極推動國際金融合作。藉助G20、國際清算銀行(BIS)等平臺倡導將私募信貸等影子銀行活動納入全球統一監管框架。同時深化區域金融合作,構建更穩定的區域金融安全網。
美國銀行業面臨的不僅是周期性調整,更是結構性脆弱的顯現。紐約社區銀行大幅削減股息,並披露與辦公樓相關的貸款出現意外的季度虧損,其股票市值已縮水約一半,再次表明市場對區域銀行的信心極其脆弱。
國際金融協會2025年10月的數據表明,全球資本正重新評估新興市場資產,其中中國市場可能受益於這一輪重新配置。
面對可能到來的風雨,政策制定者需要保持警惕,但不必過度恐慌。危機防控的關鍵在於提前準備而非被動應對,這也是2008年金融危機留給我們的最重要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