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8 12:33
(來源:上林下夕)
1 AI驅動下的戰略性調整
2025年10月,亞馬遜宣佈將裁減其人力資源部門(PXT)15%的員工,約1500人面臨失業。這一決定揭示了亞馬遜在AI技術驅動下的戰略性人力資源重構。與此同時,亞馬遜宣佈將招聘25萬名季節性倉庫與物流員工,以應對年底假日購物季需求。這種鮮明的對比勾勒出亞馬遜在AI時代的戰略選擇:優化知識型員工規模,同時擴大基礎物流人力投入。這種「雙軌制」人力資源策略體現了亞馬遜在AI技術變革下的適應性調整,也預示着未來企業組織形態的可能發展方
亞馬遜的PXT部門是全球最大的HR組織之一,擁有超過1萬名員工,負責招聘、績效評估、員工培訓及滿意度調查等職能。該部門由高級副總裁Beth Galetti領導,涵蓋人力資源業務合作伙伴、招聘、員工體驗專家和數據分析師等崗位。亞馬遜CEO安迪·賈西在2025年6月的全員郵件中明確表示:「隨着AI技術廣泛應用,公司將提高效率,並相應減少總體企業員工規模。」這一表態被視為裁員的官方鋪墊。值得注意的是,在之前的裁員潮及相關訴訟中,亞馬遜已被置於性別平等的審視之下。例如,前高級產品經理喬安妮·斯托克韋爾(時年56歲)提起訴訟,指控AWS存在年齡和性別歧視。訴狀稱,2023年初管理層變動后,女性領導比例從62.5%驟降至28.6%。斯托克韋爾女士在表達擔憂后,經歷了直接下屬被削減、被禁止參加關鍵會議乃至最終被裁等一系列事件。訴狀還指出,在被裁的75名員工中,60%年齡在40歲或以上。更早之前,三名女性員工卡羅琳·威爾穆斯、凱瑟琳·朔默和艾琳·庫姆斯也提起訴訟,指控亞馬遜存在「長期薪酬不平等」,稱從事類似工作的女性員工薪酬低於男性,且在提出投訴后遭到報復,例如團隊被解散或職權被大幅削減。這些案例揭示了在涉及裁員、績效評估和薪酬決策時,潛在的偏見可能對女性員工產生不成比例的影響。儘管亞馬遜發言人多次表示公司不容忍歧視,並對違規行為採取行動,但訴訟本身已引發對其內部制度公正性的質疑。AI的介入,使得職場平等的挑戰更為複雜。算法並非絕對中立,其決策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訓練數據和設計者的視角。1.算法偏見與數據歧視:如果用於訓練AI的數據本身包含歷史偏見(例如過去招聘中存在的性別傾向),算法很可能複製甚至放大這些偏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指出,缺乏多樣性的開發團隊和方法可能導致AI工具產生帶有歧視性的結果。2.崗位替代的性別差異:高盛報告顯示,由於女性在會計、教育、行政等重複性較高的知識型崗位中佔比相對較大,AI應用可能導致女性失去的職業機會比男性多17%。這意味着像亞馬遜HR部門這類調整,其影響可能並非性別中立。3.績效評估的黑箱:當AI基於不透明或存在偏差的指標進行績效評估或篩選裁員對象時,可能系統性地低估女性員工的貢獻或將其置於更不利的位置。斯托克韋爾的案例中,績效改進計劃(PIP)就成為爭議焦點。4.企業文化與壓力的性別化影響:亞馬遜以高強度、數據驅動的「耐力文化」著稱。這種可能缺乏足夠關懷的管理方式,對於可能同時承擔更多家庭責任的女性員工而言,壓力或許更為顯著。
AI系統已在亞馬遜HR部門逐步部署,展現出高效自動化的工作方式。招聘自動化方面,AI算法能在數秒內篩選數千份簡歷,通過自然語言處理生成面試建議,替代傳統HR的初步篩選流程。績效評估環節,機器學習模型分析員工行為數據,自動生成績效報告,減少人為偏差。員工服務領域,聊天機器人處理入職培訓、福利諮詢等事務,響應速度與成本效益遠超人工客服。亞馬遜預計,到2025年其AI和雲基礎設施投入將超過1000億美元,這部分投資直接影響了公司的人力資源分配決策。
此次PXT部門裁員並非孤立事件,而是亞馬遜多輪裁員的延續和深化。2022年末至2023年期間,亞馬遜已裁減約2.7萬個企業職位,這是該公司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裁員潮。2025年的裁員潮影響了更多部門,包括消費設備、AWS、圖書部門等。下表概述了本次1500人裁員事件的關鍵信息:
表:亞馬遜PXT部門裁員關鍵數據
所在國/地區 | 員工總數(PXT部門) | 裁員人數 | 裁員比例 | 主要受影響職能 | 裁員時間(預計) |
---|---|---|---|---|---|
全球(以美國為主) | 約10,000人 | 約1,500人 | 15% | 招聘、績效管理、員工發展等 | 2025年第四季度 |
表:2022-2023年亞馬遜大裁員基本情況
裁員批次/時間 | 主要受影響部門 | 裁員人數 | 累計裁員佔比(佔當時企業員工) | 核心原因 |
---|---|---|---|---|
2022年末-2023年初 | 設備業務、零售、人力資源 | 約18,000人 | 約6% | 應對疫情期間過度擴張后的經濟不確定性,優化成本結構 |
2023年3月 | 雲計算(AWS)、廣告、PXT(人力資源)、Twitch | 約9,000人 | 累計超過7% | 經濟增長放緩,雲計算等核心業務客户支出趨於謹慎 |
2 AI投資與成本結構重組
亞馬遜對AI技術的大規模投資正在深刻重塑其成本結構。2025年,亞馬遜計劃資本支出高達1000億-1185億美元,絕大部分投向AI基礎設施(如數據中心、自研芯片)。這是公司歷史上最高的投資水平之一,接近亞馬遜去年總收入的六分之一。儘管短期內帶來了顯著的資本開支和折舊壓力,但長期來看,其目標是通過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實現根本性的成本優化和盈利提升。
這一戰略轉向已開始在全業務範圍內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營收增長。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亞馬遜總淨銷售額達到1492億美元,同比增長11%;營業利潤為104億美元,顯著高於去年同期的77億美元;淨利潤達到99億美元,同比增長45.6%。AWS作為亞馬遜的利潤核心,在2025年第二季度營收達到309億美元,同比增長17.5%,營業利潤為105億美元。儘管AWS的營業利潤在公司總利潤中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其17.5%的營收增速仍低於競爭對手微軟Azure(同期增長39%)和谷歌雲(同期增長32%),這表明亞馬遜在雲計算領域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
亞馬遜的AI應用已深入核心業務,主要體現在三個領域。在電商業務智能化方面,AI購物助手Rufus已從美國站推廣至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能通過對話理解需求,進行商品對比和推薦。根據內部數據,AI推薦引擎貢獻了平臺35%的銷售額,顯示出精準營銷的強大能力。物流與供應鏈優化環節,亞馬遜在全球運營中心部署的機器人數量突破100萬台,通過AI調度系統DeepFleet協調機器人的工作路徑,使其行進時間減少10%,能源消耗降低15%。這些機器人不僅包括簡單的搬運機器人,還有像Vulcan這樣具有「觸覺」功能、能精準抓取物品的先進機器人。在雲服務(AWS)的AI賦能方面,亞馬遜通過AWS向企業客户輸出AI能力。其「模型超市」Amazon Bedrock集成了包括Anthropic、Meta、阿里巴巴Qwen、DeepSeek等全球頂尖的200多款模型,客户數量從數千迅速增長到超過10萬,展現出強大的平臺效應。
亞馬遜機器人首席技術專家Tye Brady闡述了公司對人機協作的願景:「我們使用機器人和自動化技術,特別是由AI驅動的方案來擴展人類能力,幫助人們以更好的方式完成工作。」自從十年前大力投資機器人技術以來,亞馬遜已經創造出700種與機器人技術相關的全新崗位類型。例如,Neisha Cruz原本在康涅狄格州亞馬遜倉庫做了五年揀貨工,后來學會管理機器人系統,在亞利桑那州的辦公室確保全美亞馬遜倉庫的機器人正常運轉,工資比剛入職時翻了2.5倍。這種人機協作模式不僅提高效率,也為員工創造了職業發展路徑。
3 藍領季節性招聘的戰略考量
與白領裁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亞馬遜宣佈為2025年底假日季在美國招聘25萬名倉儲和物流崗位員工。這種「白領收縮+藍領擴張」的組合拳,既反映了AI對知識型工作的替代能力,也暴露了物理世界對人力的持續依賴。這種人力資源配置的調整體現了亞馬遜在AI時代務實而靈活的戰略選擇。
亞馬遜的藍領招聘具有顯著特點。從規模與穩定性看,此規模已連續維持三年(2023-2025年),相比2021年和2022年的15萬有顯著增長,表明這已成為亞馬遜運營的新常態。就崗位與地點分佈而言,崗位主要為倉庫內的分揀、包裝、運輸等。招聘覆蓋全美,並特別強調向農村地區擴張,配合其投資超40億美元擴建小城鎮的當日達網絡。在薪酬與福利方面,為吸引勞動力,亞馬遜提供了有競爭力的方案。全職/兼職起薪為每小時23美元,季節性員工平均時薪超19美元。優秀者有機會在季后轉為正式工,享受包括全額學費資助在內的福利。
亞馬遜的「逆勢」大規模招聘在當前美國零售業中尤為突出。行業報告顯示,2025年全美零售業季節性招聘總數可能創2009年以來新低,許多企業(如Target、Kohl's)態度謹慎,更依賴現有員工或小幅招聘。這凸顯了亞馬遜憑藉其電商主導地位和物流網絡,對假日銷售依然保持強勁信心。亞馬遜發言人表示,一些為當日達設計的新倉庫員工更少但送貨更快,這表明公司在優化人力配置的同時不斷提升服務效率。
這種「雙軌制」人力資源策略反映了亞馬遜在AI時代的戰略選擇。為應對假日購物季的短期人力需求,保障物流網絡正常運轉,公司需要大量臨時性藍領員工。長期戰略上,則在AI技術能夠有效替代的領域(如HR)大幅削減成本,將資源投向AI研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通過推行扁平化組織,減少中層管理人員,提高決策效率。正如亞馬遜首席執行官安迪·賈西所言:「我們將需要更少的人來做今天正在做的一些工作,而需要更多的人做其他類型的工作。」
4 行業影響與未來展望
亞馬遜的HR部門裁員揭示了AI技術對白領工作的深刻影響。麥肯錫研究報告指出,到2030年,全球20%-25%的人力資源崗位可能被自動化取代。這種變革不僅影響亞馬遜,也預示着各行各業的白領職位可能面臨的顛覆。亞馬遜PXT部門的裁員是一個里程碑事件,表明AI技術已開始重塑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方式。過去十年,HR、財務、法務等崗位因「高學歷壁壘」被視為安全區,而如今,這些領域的工作正被AI解構成可量化的數據任務。
未來的HR從業者需從「流程執行者」轉型為「AI協同設計者」。例如,開發更具人性化的AI面試模型,或設計人機協作的員工體驗方案。在亞馬遜的裁員聲明中,公司強調保留PXT團隊中專注於「員工安全」「領導力培養」等戰略職能的崗位。同時,AI的介入也帶來了倫理和管理問題。西班牙勞動法專家法比婭·內瓦多指出:「老闆和人力資源部門都不承擔解僱的責任,躲在算法和其他技術創新背后推卸責任,進一步使勞動關係非人化。」《機器人新定律》一書也提出,人工智能永遠不應取代人類在「具有明確道德含義的領域」的經驗和推理能力。
亞馬遜的AI投資已開始產生財務回報,但也帶來了一些市場擔憂。正面影響方面,AWS的AI相關需求強勁,積壓訂單達1950億美元;廣告業務2025年第二季度收入157億美元,同比增長22%。但市場也擔憂高額資本支出(預計2025年超過1000億美元)可能壓垮自由現金流,導致股價在2025年經歷震盪下行。亞馬遜預計,推理成本下降將激發企業對新技術的更多需求和投入,最終帶來長期回報。這種投資類似於亞馬遜早期對AWS的投入,旨在通過先期的鉅額投入構建規模效應和技術壁壘。
裁員對受影響員工和留任員工都產生了顯著影響。研究表明,裁員會使受影響員工壓力增加,更容易陷入抑郁狀態,可導致自殺率翻倍。即使是裁員中的倖存員工,安全感和工作滿意度也會降低,工作業績下滑20%。亞馬遜提供了包括離職費、過渡性健康保險福利和外部就業安置支持的一攬子計劃。類似地,谷歌在2023年初的裁員中也提供了包括至少60天通知期、16周工資的遣散費以及按工作年限計算的額外補償,行業正在形成應對AI裁員的標準化補償方案。
從更廣泛的視角看,亞馬遜的戰略調整反映了AI技術對勞動力市場的深刻重塑。知名風投機構Khosla Ventures的創始人Vinod Khosla給出激進預言,未來「80%職業的80%工作將被AI取代」。在他看來,AI將更好、更快、更廉價地完成大多數工作,無論是藍領還是白領工作,AI都能進行「無差別攻擊」。不過,也有人持不同觀點。英偉達CEO黃仁勛強調,儘管AI技術在不斷進步,但它不會完全取代人類在工作中的角色。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則認為,AI能幫助工程師等將精力集中在高價值項目上,而非崗位的「替代者」。這些分歧觀點表明,AI對工作的影響仍存在不確定性,需要持續觀察。
5 結論:AI時代的組織達爾文主義
亞馬遜的HR部門裁員與藍領大規模招聘,揭示了企業在AI技術驅動下的戰略選擇:通過AI技術強力優化白領人力成本,提升人效;同時為保障核心業務的實體運營,擴大藍領勞動力投入。這種「雙軌制」模式預示着未來企業運營的一種可能圖景:高度自動化、智能化的知識工作,與短期內難以被完全替代的大規模基礎物流勞動並存。對於從業者而言,這意味着提升技能、適應與AI協同工作變得至關重要。
亞馬遜的案例表明,未來的競爭不僅是技術的競爭,更是如何在技術效率與人性化管理之間找到平衡的藝術。在AI重塑一切的時代,如何安置「被優化」的員工,並讓留下的人保有歸屬感與創造力,將是所有追求基業長青的企業無法迴避的課題。. 亞馬遜機器人高級科學家Yesh Dattatreya表示:「自動化帶來了全新崗位,像機器人維修員。」他在亞馬遜灣區創新實驗室帶團隊研發更智能的AI機器人,讓未來的機器人能聽從語音指令,比如去卸個貨車。這種人機協作模式代表着未來發展方向。
在機器效率與人類價值之間,答案或許藏在那些尚未被代碼征服的創造力、共情力與戰略思維中——而這,正是人類在AI時代的最后護城河。隨着技術不斷發展,我們需要不斷重新定義人的價值,找到人與機器共生的新模式。正如亞馬遜機器人CTO Tye Brady所強調的,公司使用機器人和自動化技術是爲了擴展人類能力,幫助人們以更好的方式完成工作,而不是要完全取代人類。這種理念或許能為我們在AI時代規劃職業發展提供重要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