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全文|高薪信號助推人才培養,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王穎詳解可持續教育前景

2025-10-18 12:14

專題:2025可持續全球領導者大會&首屆綠色產業與可持續消費博覽會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2025可持續全球領導者大會於10月16日-18日在上海市黃浦區世博園區召開。

  2025可持續全球領導者大會由世界綠色設計組織(WGDO)與新浪集團聯合主辦,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金會(IFRS Foundation)北京辦公室協辦,新浪財經與世界綠色設計組織北京代表處承辦,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政府支持。大會以「攜手應對挑戰:全球行動、創新與可持續增長」為核心主題,匯聚全球智慧力量,共探可持續發展新路徑,為全球可持續治理注入澎湃的「中國動能」。

  本屆可持續大會在以往四屆「ESG全球領導者大會」的基礎上進一步升級!嘉賓陣容強大,可持續大會組委會邀請約500位中外重磅嘉賓,其中約100位為海外嘉賓,不僅有政要、前政要、國際組織的代表,還包括了諾貝爾獎得主、圖靈獎得主、全球500強企業負責人等國際頂尖學者與業界領軍代表。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王穎在《圓桌論壇——可持續理念如何融入高等教育與未來人才培養體系》上發表演講。她指出,推動可持續教育發展的關鍵,在於各方對「可持續性」形成統一認識。

  王穎強調,高校應首先在可持續理念上達成共識,並進一步推動政府、企業等社會相關方理念協同。只有構建起共識基礎,才能建立有效的評估體系,科學衡量人才是否具備可持續思維。

  她進一步談到,高校應重視教職員工在可持續思維培養中的關鍵作用。即使部分學生未發表學術論文,只要教師具備相應引導能力,就能幫助學生在校期間形成可持續思維方式。這使他們未來步入社會后,能夠提出可持續解決方案、開發可持續產品,從而為社會做出積極貢獻。她認為,這種系統性思維與能力的構建,將對可持續未來產生深遠影響。

  在發言最后,王穎呼籲各方加強平臺化交流協作。她坦言:「我們或許很難立即找到完美答案,但只要我們全心投入教育事業,就有望在未來找到解決方案。」她特別感謝所有關注ESG領域的同仁,並分享了一個積極信號:「目前ESG相關崗位的畢業生薪資水平相當可觀,這為我們培養更多ESG專業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

  以下為發言全文:

  主持人:當我們設計相關的課程的時候,怎麼樣彌合不同學科之間的差距?怎麼樣能夠提供一個綜合的方案解決資源的匱乏或者是氣候變化的問題?因為現在我們很多的時候的大學學科的建立還是比較傳統的方式,在未來是不是會有一些新的融合?

  王穎:很感謝李教授給到我這樣的機會先來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其實問的非常好,因為從我自己個人的經驗來看,我一直是一個教育行業的工作者,對於跟可持續性相關的高校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怎麼樣彌合各個學科之間的差距?怎麼樣培養學生的綜合性的思維?怎麼樣讓我們的學生有可持續性相關的思維方式?

  我們也會有優先考慮的點,比如説在科技相關的教育當中,我們會融入到跟可持續性相關的一些解決方案,怎麼樣讓我們的學生具備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來應對他們可能在未來會遇到的一些跟可持續性相關的挑戰,這個也是我自己在從業的過程當中要去思考的點,我們去做了非常多的一些嘗試。

  我們首先是培養了教職員工,讓他們的想法,或者是讓他們的思維方式有更加綜合的體現,首先要讓教職員工他們會有相關的一些可持續性的思維方式,他們才能考慮怎麼培養他們的學生。

  另外一點就是在規劃方面我們有很尖端先進的規劃,尤其是在跨學科的教育項目方面,我們將經濟管理,公共管理,包括循環經濟融合到了工科教育當中,這樣的話也讓學生會有更多的一些思維方式,比如説他們在做LCA(生命周期評估),他們就會用到一些新的技術或者是新的想法,他們會想説我現在的想法會對環境產生影響,或者是能不能帶來積極的影響?是不是足夠的綠色,這個是我們從技術的角度給到學生更多的一些思維方式的培養。

  因為教育,尤其是高校的教育包括其他不同層級的教育,我們不是説僅僅只是培養我們自己領域的一些人才,我們不是為體制培養人才,我們培養這些人才是爲了讓他們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企業,服務政府。所以我們和政府、企業是一個家庭的關係,因為我們幫助他們輸送人才。

  當我們想要培養一些具備可持續性思維的人才的時候,如果説將2030可持續性作為目標我們的時間沒有很多了,因為2030年的可持續性的目標不到5年的時間,我們要實現它,所以我也不確定是不是能夠取得成功。在25年前,MDG(千年發展目標)以及SDG(可持續發展目標)賦予我們很多的能量,讓我們不斷地向前,但是目前在不到5年的時間對於這個聯合國提出的可持續性的目標,政府、企業、大學其實都面臨着同樣的問題,在目前到底怎麼樣去做可持續性,包括怎麼樣爲了可持續性目標提供相應的人才,培養相應的人才?

  比如説剛剛有提出了一個例子,在歐洲他們提出了政策科學的對話,找到了一個解決方案,能夠更好的服務企業,但是我們在這方面還沒有做的非常成功。

  如果説我們要在可持續性方向的教育取得進步,最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怎麼樣理解可持續性,首先關於可持續性方面高校是應該取得共識的,包括和政府和企業之間,如果大家的相關方都是有同樣的理念有共識,那我們會有一個更加合適的評估的系統去評估到底我們培養的人才是不是具有可持續性思維的,有一些學生不發論文,還可以在大學當中任職,我們的教職員工有能力幫助他們去培養我們的人才具備可持續性的一些思維,這樣的話當他們走出社會能夠有可持續性的解決方案或者是產生出可持續性的產品,這樣也是在為我們的社會做出一些貢獻,他們有相關的想法,一些體系的建成都會幫助我們在可持續性未來方面發揮非常重大的一些作用。

  我想感謝主辦方還有很多教授的號召,讓我們一起來在一個平臺上進行溝通和交流,我覺得我們很難找到一個答案,但是我們自己全身心的來貢獻到教育這個領域,希望在未來有一定方案和答案,非常感謝所有的人,尤其是對ESG感興趣的人,因為有一點好消息可以告訴大家,對於ESG方面的工作的學生而言工資是非常高的,所以説這是一個很好的消息,能夠支持我們做更多ESG方面人才的培養。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責任編輯:江鈺涵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