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500億芯片龍頭 買下一張入場券

2025-10-18 11:30

2025年以來,半導體行業的併購案在A股公告欄里幾乎是周更。這種活躍性不僅給早期機構提供了一個安全快速的退出通道,也加速了半導體行業的整合和進化。

10月13日,一筆併購浮出水面,模擬芯片龍頭聖邦股份收購億存芯半導體77.54%股份,並且在近日完成了工商變更。由於併購規模未達強制披露標準,本次交易沒有價格、沒有公告,被收購的公司億存芯也是名不見經傳,也沒有進行過一次對外融資。

即便如此,當日聖邦股份股價依然大漲5.77%,收盤市值達到528億元。

張家口走出的芯片大佬

聖邦股份跟很多早期半導體公司一樣,是由一個技術專家帶隊,實現國產突破的故事。

創始人張世龍1966年出生於河北張家口,90年代在國內完成本科學習后,他選擇赴美深造,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后,張世龍留在了美國,並加入了德州儀器工作,擔任電子設計工程師,同時兼任質量評審委員會委員且兩屆輪值主席。

作為電子設計專家,張世龍擁有多項發明專利和寶貴的行業經驗。2003年,時年37歲的張世龍放棄美國高薪,回國創業,在哈爾濱成立哈爾濱聖邦微電子有限公司,瞄準國內空白的模擬芯片市場。

成立之初,聖邦就將各類工業應用作為核心目標客户,從運算放大器和LDO開始,逐步擴展產品線。不僅如此,從第一個產品開始,聖邦就選擇臺積電作為晶圓代工合作伙伴,這為其產品的高質量和穩定生產提供了保障。

這跟張世龍的野心不無關係,他立志要打造世界一流的模擬IC公司,將ADI、LTC、美信和TI等公司作為學習的榜樣。但他也強調,聖邦在不斷學習的同時,也堅持創新,加大研發投入,做出自己的特色,力求在細分領域做出世界級的產品。

四年后,張世龍將公司遷至北京,成立聖邦微電子(北京)有限公司,並搭建紅籌架構計劃境外上市。當時的中國正在經濟高速發展期,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市場,張世龍敏鋭意識到貼近客户和供應鏈的重要性,最終在2017年放棄境外上市,成為A股首家專注模擬芯片設計的上市公司。

上市后,聖邦股份通過收購和投資進一步拓展業務。

在2018年上半年,聖邦股份以1086萬元收購了大連阿爾法股份有限公司,擴充了本土研發團隊。公司還入股了電源管理芯片公司鈺泰半導體,進一步拓寬電源管理產品,2019年收購上海萍生微電子67.11%股權和杭州深諳微電子53.85%股權,逐步打開射頻領域產品。2020年,公司繼續收購蘇州青新方78.47%股權,2021年完成收購上海方泰100%股權;同年,公司涉足測試環節,設立江陰子公司用於特種測試。

在2021年,聖邦迎來高光時刻。在財務上,營收和淨利潤增速分別達到了87.07%和142.41%,創下了上市后的最大增幅。這一年,聖邦股份的股價也達到了歷史峰值,市值更是突破900億。

巔峰之后,滑鐵盧接踵而來。2022年至2024年,受全球半導體行業整體景氣度低迷和下游消費電子、工業控制等領域需求疲軟的影響,公司營收和淨利潤均出現下滑。

如今,聖邦的產品以"多樣性、齊套性、細分化"在市場上著稱,覆蓋了信號鏈和電源管理兩大領域,截至 2025 年半年報,公司已發佈5200余款可供銷售料號,並規劃在36個產品大類中共計推出6600余款型號(含在研)。廣泛應用於工業、網絡、消費電子、數據中心、電動汽車、機器人、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在國內市場形成了一定的領先優勢。

另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2024年,聖邦股份在綜合模擬芯片領域,排名中國廠商的第一名,全球排名第六。從2014年-2024年以來,公司收入的年複合增長率高達26.2%,遠超行業的9.7%的增長速度。

半年報中的隱憂

就在這則收購消息被傳出的同期,聖邦另外兩個重磅動作也引起了市場關注,其一就是2025年半年報的發佈。

根據財報,聖邦股份2025年中期的營收18.19億,同比增長15.37%,增速明顯放緩,淨利潤2.01億,同比增長12.42%,增速大幅回落,扣非淨利潤1.34億,同比下降14.98%。

如果再細看,它的每股淨資產從去年同期的8.76元降至7.64元,每股經營現金流0.39元,較去年同期的0.67元大幅下降,而這意味着,這家公司「家底」變薄了,現金流也有所下滑。

這組主要的財務數據顯示,聖邦賺錢的速度正在放慢,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也出現了下滑,種種現象都指向了一個本質:聖邦需要尋找新增長點了。

好在,聖邦的錢袋子夠鼓,口袋夠深,貨幣資金比年初多了2.6億,增幅32%。

根據官方口徑,聖邦股份正積極將資源向高增長的新興應用領域傾斜,其產品目前在汽車電子、人工智能、機器人、新能源、新一代手機通訊、物聯網等領域已取得良好的銷售業績,成功拓展了優質客户羣體。特別是在電動汽車和工業控制等高門檻市場,公司的技術實力和市場反應速度獲得了客户認可。

這似乎還不夠,今年上半年聖邦股份在研發上的投入高達5.08億,佔總收入的27.9%。當然,研發投入不低於營收的18%,是張世龍早期為聖邦定下的紅線。

這是因為模擬芯片有獨特的優勢,它不像數字芯片迭代更新快,生命周期更長(可達10年以上),比如德州儀器的音頻運算放大器NE5532已銷售超40年,ADI 50%以上營收來自10年以上的產品。所以好的產品一旦研發成功,就能帶來數十年的持續訂單。

如果説研發上的高投入是聖邦的常規動作,那麼小規模的併購就更像是爲了跑得快而走的捷徑了。除了億存芯外,在今年3月,聖邦股份還控股了磁傳感器企業感睿智,去年10月以10.6 億元收購電源管理芯片廠商創芯微,這兩次併購都是爲了迅速補齊聖邦公司的現有短板。

可見,張世龍有點急了。

赴港上市,聖邦需要新故事

至於為什麼着急?我們還是先説回這起併購。

據瞭解,億存芯成立於2018年3月,這是一家專注於高性能高可靠性非揮發性存儲器、高品質模擬和混合信號產品研發與銷售的芯片設計企業。核心團隊擁有20年以上中、美半導體行業經驗,億存芯採用的是差異化競爭策略,專注於EEPROM等小容量非易失性存儲芯片領域。EEPROM芯片可廣泛應用於汽車電子、智能手機、藍牙模塊、WIFI模塊、工業控制、通訊設備、計算機、醫療器械等領域。

有消息顯示,億存芯的車規級產品已經通過了相關技術認證,同時億存芯的車規級產品與聖邦股份的車規電源管理芯片能夠形成協同,填補聖邦股份在存儲芯片領域的空白,進一步完善「模擬+存儲」的產品矩陣。

當然,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在於,車規級存儲芯片需求的上漲,以及工業自動化領域對高可靠性存儲芯片的需求的增加。除了產業端,宏觀層面,在反傾銷政策加持下,海外巨頭的優勢被削弱,國產模擬芯片格局正在改善,有數據顯示"若美國芯片價格因反傾銷調查上漲20-30%,中國模擬芯片國產化率有望從15%躍升至25%,釋放超63億美元替代空間。"

一面是財報暴露出的迫切需要新增長點,另一面是國產替代浪潮下,新一波市場空間的釋放,該如何佈局,答案已經躍然紙上了。

更何況,在9月底,聖邦股份已經向港交所遞表,尋求在港上市。如果只靠原有故事,似乎不夠性感。畢竟海外企業是模擬芯片強勢方,市佔率最高的德州儀器有近14萬款產品,在高端市場的壁壘牢不可破。

相比來看,聖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最近一年內的多筆收購,也是為聖邦股份提升了估值的想象空間。而就在收購億存芯消息傳出時,聖邦股份要進入特斯拉供應鏈的消息也不脛而走,加上之前其曾是蘋果的供應商,外界彷彿已經窺見聖邦新故事的雛形了。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東四十條資本」,作者:張雪,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