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7 20:13
專題:2025可持續全球領導者大會&首屆綠色產業與可持續消費博覽會
經國務院批准,2025可持續全球領導者大會於10月16日至18日在黃浦區世博園區召開。大會以「攜手應對挑戰:全球行動、創新與可持續增長」為核心主題,匯聚全球智慧力量,共探可持續發展新路徑,為全球可持續治理注入澎湃的「中國動能」。
在10月17日的會議上,中國工商銀行行長劉珺、中國農業銀行行長王志恆、華熙集團董事長、華熙生物董事長兼總裁趙燕,施耐德電氣執行副總裁、中國及東亞區總裁尹正,九方智投控股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CEO陳文彬,賽力斯集團副總裁康波,愉悦資本創始及執行合夥人劉二海,畢馬威中國主席鄒俊,原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副主席梁濤,渤健生物亞太區總裁丁偉波,復星聯合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賴曉輝等行業領袖和企業家,以及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美國斯坦福大學結構生物學教授邁克爾·萊維特(Michael Levitt),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地理學教授、《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AI智能體的崛起》作者,牛津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專業碩士課程導師,艾倫·圖靈研究所研究員佩塔爾·拉達尼列夫,上海財經大學滴水湖高級金融學院院長姚洋等知名學者,國際關係與可持續發展中心(CIRSD)主席、塞爾維亞前外交部長、第67屆聯合國大會主席武克·耶雷米奇,克羅地亞共和國第四任總統、國際奧委會委員科琳達·格拉巴爾—基塔羅維奇等國際政要,濟濟一堂,從不同領域不同角度縱論可持續發展。
會議還發布了《2024中國酒業ESG發展指數報告》、《ESG披露進展報告—基於AI工具》、《2025年披露紅利---急速變革環境下的商業韌性全景評估》、《可持續發展 破局企業增長升維難題——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高管洞察2025》、北京ESG研究院綠色發展研究成果等研究報告。
本屆大會由世界綠色設計組織(WGDO)、新浪集團聯合主辦,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金會(IFRS Foundation)北京辦公室協辦,新浪財經和世界綠色設計組織北京代表處承辦,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政府支持。貴州茅臺為大會全球首席戰略合作伙伴,中國建設銀行、申能集團及東方證券為大會全球戰略合作伙伴,豫園股份為大會榮譽合作伙伴。
論道可持續發展未來
在主題演講「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觀察」中,中國工商銀行行長劉珺表示,可持續發展並不等於某一狀態的簡單維持,而是需要系統具備自我進化與動態平衡的能力,形成生態,構建經濟與社會之間的良性循環。他認為,「真正的市場活力,並非源於市場規模的單向擴張,而需要創造與顛覆之間的動態平衡。」在關注增量市場擴張的同時,也一定要關注存量市場的出清,尤其不能簡單以破產率的高低來評估市場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強弱。
中國農業銀行行長王志恆從「創新治理架構、立足三農特色、堅持綠色發展、增進民生福祉、做好可持續披露」五方面分享了農業銀行的探索路徑。他表示,當前,可持續發展進程充滿挑戰,全球環境治理表現低於預期,貧富差距和生態破壞等矛盾仍在加劇。中國作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的重要力量,近年來在氣候治理、共同富裕、人工智能等領域取得顯著進展。他談到,農業銀行積極響應國家部署,通過金融創新為經濟社會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今年3月發佈首份可持續發展報告,為國際可持續信息使用者貢獻中國金融企業披露範式。
關於「AI創新賦能可持續發展」,中國工商銀行行長劉珺與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美國斯坦福大學結構生物學教授邁克爾·萊維特(Michael Levitt)展開對話。
談及人工智能,邁克爾·萊維特表示,會把當前的人工智能模型看作是12歲的小孩子,非常聰明,可以説是天才了,但是在某些程度上又是愚蠢的。他認為,人類的AI和人工智能可以有更好的交付。劉珺對此表示認可,他表示,有時候必須從機器的角度考慮人工智能,即使12歲的孩子也能夠有創造力,也能夠做出貢獻。
關於劉珺提出的「人工智能是客體還是主體?」這個問題,邁克爾·萊維特表示,這是非常哲學性的問題,AI是個工具,它可以改變很多事情,要多用AI,不要錯失這個趨勢,AI取代人類不是問題的本身,而是人如果用AI,就會取代那些不用AI的人類員工。劉珺也認同這一觀點,他指出,目前AI領域的趨勢可能非常的多,變化很快,而且計算可能會被AI所替代,也許未來有一些實體工作、體力勞動會被AI機器人所替代。但有一部分的工作依舊由人類來做。
國際關係與可持續發展中心(CIRSD)主席、塞爾維亞前外交部長、第67屆聯合國大會主席武克·耶雷米奇(Vuk Jeremić)在「全球治理中的國際合作與創新」主題演講中坦言,當前全球正處於地緣政治的 「衰退周期」,信任缺失、制裁頻發、零和博弈等問題凸顯,且這一周期往往比經濟周期更長,可能延綿數十年。面對這樣的困境,他呼籲各國摒棄 「本國優先」 的思維,以互利共贏的精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通過合作而非競爭,推動21世紀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可持續發展的女性領導力
「破界者:國際舞臺的女性領導力」中,克羅地亞共和國第四任總統、國際奧委會委員科琳達·格拉巴爾—基塔羅維奇(Kolinda Grabar-Kitarović)表示,全球治理創新的核心並非技術,而是方法。她分享了歐洲的三大創新方法:一、監管創新:在能源氣候、數據保護及可持續金融標準制定上引領全球;二、金融創新:主導綠色債券市場並將其納入央行貨幣政策;三、社會創新:將增長公平、教育、健康與性別平等視為競爭力的基石,確保綠色與數字轉型的公正性,不讓任何人掉隊。
華熙集團董事長、華熙生物董事長兼總裁趙燕表示,女性具備面對失敗的勇氣、從頭再來的韌性、敏鋭的洞察力以及天然的共情能力。這些特質使女性在溝通、消除隔閡、促進協同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能夠更好地踐行長期主義。
前中國女排運動員、奧運冠軍趙蕊蕊圍繞體育精神與女性力量展開分享,她表示,女性和女性力量影響和成就了體育和體育精神,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當被問及用一句話形容新時代女性領導力時,趙蕊蕊給出了「柔軟且有力量」的答案。
人文財經觀察家、秦朔朋友圈發起人秦朔指出,儘管男性與女性領導力在本質上是共通的,但女性領導者展現出若干鮮明特質,在當前商業環境中尤為珍貴。在充滿變革與挑戰的時代,正直、韌性、定力、綠色與細膩管理不僅是女性領導者的標籤,更是值得所有管理者借鑑的領導智慧。
AI改變了什麼?
在主題演講「AI重塑行業與社會的未來」中,施耐德電氣執行副總裁、中國及東亞區總裁尹正表示,以AI為代表的數智化浪潮正在席捲全球,不僅重塑產業生態,為全球經濟注入澎湃動能,同時也為應對氣候變化,帶來了新的解題思路和無限可能。AI雖然給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挑戰,但更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從能源需求側來説,AI不僅是能耗的「追蹤器」,更是節能減碳的「操盤手」。
《AI智能體的崛起》作者,牛津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專業碩士課程導師,艾倫·圖靈研究所研究員佩塔爾·拉達尼列夫(Petar Radanliev)表示,「AI發展如雙刃劍,一邊推動新葯研發、經濟進步,一邊暗藏安全漏洞與治理難題,而解決問題的核心,在於從開發之初就築牢安全防線。」他指出,AI已深度融入社會各領域,但技術進步的背后,風險也在滋生,AI安全不能「事后補救」,而應「事前規劃」。
前布達佩斯經濟與商業大學企業家與商業博士學院院長洛松茨·米克洛什(Prof. Losoncz Miklós)表示,AI首先為科學研究帶來顯著助力,但論文核心組成仍需依賴研究者主導,當前行業更需探索AI在科研中應用的明確路徑,而非尋求統一答案。未來AI的持續發展需在能源端構建高效清潔的供給體系,在教育端打造適配需求的支撐網絡,同時推動全球在標準制定與治理模式上形成更多共識。
可持續金融實踐
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合規官許崇苗表示,「公司探索具有中國特色兼具接軌國際標準的ESG之路,明晟ESG評級已提升至AA,進入亞太地區人壽與健康保險行業前十行列。」
摩根大通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摩根大通中國區首席運營官熊碧華表示,可持續金融在全球、亞太與中國市場均展現出強勁動力,包括三大顯著趨勢:監管框架日益清晰、市場標準持續升級,以及資本投向更加精準。
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雷大鵬表示,在ESG成為全球共識的背景下,綠色保險以其獨特的風險管理和資金融通功能,正成為踐行ESG理念的穩定器和加速器。他介紹,中國太保積極開展綠色保險產品和服務創新,助推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實踐和探索。第一,持續完善標準體系,引領行業發展方向。第二,不斷創新產品服務,護航產業綠色轉型。第三,積極推動公共參與,共建低碳社會生態。第四,主動踐行低碳運營,樹立行業綠色標杆。第五,創新開展氣候研究,築牢行業應對韌性。
關於證券行業的AI賦能與可持續發展,九方智投控股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CEO陳文彬表示,當前正處在一個由人工智能深刻重塑的時代。從過去的數字化轉型,到今天AI驅動的新質生產力。證券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再是簡單的規模增長,而是構建一個更健康、更公平、更高效的生態系統。而AI,正是構建這個新生態的核心引擎。「普通投資者常面臨信息不對稱、知識不足與情緒波動等挑戰。」陳文彬指出,如今,AI正從根源上重塑這一局面。
全球資本如何塑造可持續發展格局
新開發銀行環境社會治理局處長羅曼博士(Dr. Roman Novozhilov)表示,新開發銀行2024年實現10%以上投資增長,向中低收入國家提供850億美元貸款。總部設在上海,已在全球南方支持120個項目,總額近400億美元,其中40%用於氣候融資,正將資金引導至最需要的發展領域。
法巴資管全球可持續發展負責人簡·安巴赫謝爾(Jane Ambachtsheer)表示,中國已是清潔能源全球部署的領導者,通過協調資源、戰略和技術創新,大幅降低了綠色科技成本,使全球受益。基於此,法巴銀行正積極深化與中國的合作,核心舉措包括繼續與中國農業銀行在財富管理領域協作,並利用全資資產管理平臺和跨境投資服務,實現多方資源整合,緊密對接中國可再生與可持續金融市場,共同以資本驅動這一歷史性轉型。
瑞士百達集團股權合夥人、瑞士百達資產管理亞洲(日本除外)首席執行官趙俊傑表示,可持續投資的本質是為未來投資,它不是一個獨立的資產類別,而是一種以數據與科學為依據,以長期創造價值為導向的投資方法。投資者應把視角從過去的短期業績,轉向未來的結構性動力和機遇。私募股權等長期資本可以通過為具有規模化的潛力技術與解決方案提供早期資金,獲得超額回報。綠色轉型不只是政策口號,更是有現實資本與市場邏輯支撐的長期趨勢。
巴克萊亞太區可持續發展銀行部聯席主管黃澧棋表示,亞洲已佔據全球一半的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和發電量,成為能源轉型的重要力量。全球資本需要平衡轉型、增長與能源安全三大要素,特別是在仍依賴傳統能源的亞洲經濟體。金融機構通過為客户轉型提供資金、推動氣候技術規模化等途徑,正將可持續性深度融入業務體系。她闡述了金融機構推動可持續發展的三大路徑:為客户量身定製轉型方案、提供專項融資支持、加速氣候技術規模化應用。
F20基金會平臺祕書長卡特琳·哈維表示,我們正處於一個對地球與共同繁榮都至關重要的關鍵時刻。從氣候變化加劇到不平等不斷擴大,我們所面臨的挑戰之大,已非任何單一部門、國家或機構所能獨力應對。卡特琳・哈維強調,跨領域合作不只是一個戰略選擇,更是一種必要。
汽車產業發展新動能
賽力斯集團副總裁康波表示,賽力斯將可持續發展植入企業基因,確立了2030年碳達峰、2045年生產運營碳中和的目標。通過技術創新,問界系列累計交付突破80萬輛,增程技術領先行業;在智能製造方面,超級工廠光伏發電1.9億度,減碳16萬噸;近日公司更獲得MSCI 3A級ESG評級認可。
愉悦資本創始及執行合夥人劉二海表示, AI將重新定義汽車,汽車可能會突破汽車行業的範圍。智駕系統產生了「飛輪效應」,更多的部署、更多的數據、更多的智能,這也是行業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事件。智駕系統發展得充分、發展得迅速,會朝具身智能進行擴展。未來十年智能汽車行業發展起來,伴隨着通用技術-AI,又伴隨着一個具形行業-汽車,應該是一次翻天覆地的變化。
博世集團董事會主席史蒂凡·哈通(Stefan Hartung)在視頻演講中表示,在充滿挑戰與不確定性的時代,可持續發展是商業與社會未來發展的基石。他表示,博世始終將可持續發展視為戰略重點和業務增長的關鍵驅動力,並依託創新技術推動這一目標的實現。博世早在2018年就制定了全面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圍繞氣候行動、循環經濟、水資源、人權、人才與健康六大關鍵維度展開佈局,同時設定了清晰的階段性目標——未來五年內,將範圍3(即產品使用、供應商和物流環節)產生的排放量絕對值降低約30%,減排量以2018年基準值為衡量標準。
重塑商業、社會與環境的契約
路博邁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喬治·沃克(George Walker)表示,作為主動管理機構,路博邁的使命是為客户創造穩健的長期投資回報。他認為,具有財務重要性的環境、社會及治理因素是驅動長期投資收益的關鍵。路博邁依託對企業商業模式的深刻理解,通過與管理層的直接溝通,積極管理相關風險與機遇。
畢馬威中國主席鄒俊表示,中國對外投資的產業結構正從傳統的製造業向高科技、低耗能等高附加值領域轉型,數字經濟、綠色能源等投資領域成為增長新引擎。其次,在全球供應鏈深刻調整的背景下,對外綠地投資正成為中國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的關鍵利器。然而,綠色出海通道並非坦途。企業需要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法律法規、合規和文化差異等挑戰。
醫療健康系統革新
在主題演講「推動可持續的全球醫療健康系統」中,洪都拉斯駐華大使薩爾瓦多·蒙卡達(H.E. Salvador Moncada)表示,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存在很多挑戰,比如説人口老齡化,預防疾病,以及醫療成本上升以及氣候變化,都告訴我們需要讓醫療系統更加人性化,更加温暖,同時也有金融和財務方面的靈活性。
「首先要從治療為中心變為預防為中心,同時也要關注公眾健康,必須投資初級醫療,要加強這種護士社羣醫療中心的重要性,來保證醫療健康的可持續性。」他説。
原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副主席梁濤指出,商業健康保險的重要性不斷增強,在健康保險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產品形態單一,行業經營能力不足,基礎薄弱,專業機構發展部及預期,與醫療醫藥協同不夠等階段性問題也逐步顯現,制約了服務保障水平提升,使商業健康險陷入尷尬境地。基本醫保與商保之間缺乏有效的數據共享,商保的定價水平、理賠效率,風險管理能夠受到制約,也缺乏行業統一的醫藥械醫院醫生的目錄,產品碎片化現象突出,降低了商業健康險的可比性和透明度,這些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在發展中逐步解決。
北京大學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劉國恩表示,「今天看到的諸多疾病,尤其是非傳染性的慢病,絕大多數都是可預防並且是病從口入的。」他舉例,在非傳染性的慢病當中,佔最大的一頭是代謝性綜合徵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是目前非傳染性慢病的大頭當中的大頭,而之所以成為代謝性的綜合徵,在很大程度上基於身體運動的條件有關,更與吃什麼有關,「減肥可以鍛鍊,也可以從健康的食譜開始,我自己的親身體會,健康的食譜要超過運動的效果。」
在「推動可持續的全球醫療健康系統」主題演講中,渤健生物亞太區總裁丁偉波表示,公平和可持續性是罕見病制度衡量很重要的方面。罕見病的保障用一個詞叫「文明指標」,因為罕見病的保障可以讓每個人得到一種「假如那是我」這樣一種心理的保險,降低羣體焦慮,對制度認同也會得到提升。他舉例稱,90%以上的漸凍症的病例都是散發的並不是家族遺傳,大概只有5%到10%是家族遺傳,有明確的致病基因的突變。他呼籲,國家的罕見病專項保障基金儘快的建起來。
深圳市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胡雋源表示,AI對醫學、醫療、保險帶來範式的變革是超乎想象的,醫學最重要的不是算力算法的問題,最主要解決的是數據源問題,過去用醫院的方法採集的,就相當於用盲人手摸出來的,顆粒度很粗,但AI可以高效採集數據,效果將會是顛覆性的。
瑞華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剖建認為,保險公司在開發產品的時候,要高度重視把健康管理跟健康保險實現深度的融合,以減少風險發生。一方面促進大家健康的水平,另外一方面也有效的降低保險公司自己本身的賠付,針對現在這樣的市場,尤其是跟環境相關的疾病,保險公司要通過自身模式上的變化更好地發揮應該有的社會責任。
復星聯合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賴曉輝表示,基本醫療保基本應該是保大病,或者是保相對來説經濟負擔比較重的,這個纔是從社會公平性,從社會發展來説最需要的,現在商業保險佔比太低,商業健康險是去解決多層次更豐富的健康需求的作用,雖然是歷年在提升,但是實際佔比還是很低,還有很大空間。
綠色設計的未來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地理學教授、《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做了題為「人類歷史的下一章:融合健康、環境與治理」的視頻演講。他表示,如今面臨四個全球性挑戰:疫情、全球氣候變化、魚類資源枯竭、核戰爭的風險。過去50年,人類已經達成了消滅天花、逐步淘汰破壞臭氧層的氯氟烴、淘汰公海單層油輪、劃定沿海經濟區等艱難的全球協議。現在同樣也可以在覈武器、漁業和氣候變化方面達成全球協議,對此應持謹慎樂觀態度。
在主題演講「綠色設計與可持續發展」環節,世界綠色設計組織副主席,前聯合國氣候變化助理祕書長雅諾斯·帕茲託(Janos Pasztor)表示,解決氣候危機問題,需要應對幾個挑戰:第一,必須減少温室氣體的額外排放,第二,要改變建造的方式,同時要減少已有碳的成分,長期的減碳、通過技術方法減碳還是最重要的。第三,排放,脱碳是非常花時間的,需要臨時的冷卻方法,比如説太陽板來減少近期的風險。
WGDO世界綠色設計之都委員會主席,浙江大學城鄉發展與規劃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沈磊表示,中國在國際綠色發展和綠色設計當中有明顯的頂層綠色設計政策,中國在應對氣候格局當中就要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體現在全球氣候變化格局當中的擔當。
曹寶記(TPC)集團、音昱品牌總經理郭曉萌表示,從一個四代家族企業的角度,致力於探索的是一種系統性的變革,就是中國人説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與自己與外在的連接,與各個國家之間的連接,以及整個生態環境可持續的發展。
阿拉善盟源輝林牧公司執行董事葉惠平介紹,馬蘭湖以人工造林和自然修養的綜合治理方式達到了整個生態系統的恢復和平衡,並且從2017年開始就在研究如何使它可持續發展,構建開放式的多功能綜合社區,吸引具有相同價值觀潛在投資者,吸引當地農牧民參與,創建沙產業,社會化企業商業形成進行運營,實現了沙漠治理可持續發展。
比利時公主,記者和作家瑪利亞·艾絲美拉達(HRH Maria-Esmeralda)表示,氣候危機跟所有人有關係。解決方案不僅是要體現在技術創新上,另外還要體現在角色的轉型上面,同時還面臨一些問題會跟糧食安全有關係。她指出,不管是擔任什麼樣的角色,都希望給出更多的解決方案,給出的解決方案必須具有普適性,女性在整個的跟環境相關的組織當中其實也是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誰能贏得可持續競爭?
在「企業可持續競爭力的路徑探索」主題演講中,德勤亞太區副主席簡思華(Jens Ewert)表示,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司都會使用AI,AI應用場景非常多,主要是減少運營的排放,還有成本。中國的企業對於價值創造非常有興趣的,因為49%的人覺得通過綠色,通過低碳可以實現利潤更高的增長,40%的公司預計會有更高的利潤空間,在全球角度而言其實只有30%的比例,中國公司就是非常會創造價值,會更加關注綠色還有綠色帶來的更快的結果交付。
在主題對話「以人才培育創新奠定可持續未來基石」環節,世界綠色設計組織總干事邢雷表示,從事綠色設計推動將近20年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很關鍵的現象,很多的教育方向設定的時候,是存在着滯后性的,社會的發展隨着競爭的加劇,有很多新的職業定義產生了,而教育往往會要延后3-5年才定義。他呼籲,教育專家們在這個方面多一些思考,如何讓當下的年輕人能夠為未來10年、20年儲備能力。
馬來西亞拉曼大學校長、東盟工程與科技院院長與院士、馬來西亞科學院院士尤芳達(Ewe Hong Tat)表示,時代在不斷進步,大學需要培養的學生也會有一些特質。第一,要有成長型的思維方式,希望培養的人才是有成長型的思維,能夠不斷的學習,而且深度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要有同理心以及可持續性和綠色設計等等。
崑山杜克大學美方校長、常務副校長約翰·奎爾奇(Dr. John Quelch)談到選拔學生和教職工的時候有幾點要求,第一點,是否有國際化的視野。第二點,創新的能力,是否具有創造力,如果説沒有創造力的話,其實就不會享受到生活的樂趣。第三點,跨學科之間的合作,可持續性發展要求各個學科之間必須合作,纔有可能給出比較好的解決方案。
香港理工大學協理副校長(環球合作)、環球事務總監沈岐平表示,希望學生能夠對自己的國家感覺到自豪,但是同時思維又要具有全球性視野,是具有社會責任的人才,願意為這個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他介紹,香港理工大學也引入人工智能的課程,「不管學什麼都要學AI,還有數據的分析,我們儘量的鼓勵學生去擁抱未來,成為未來也不會過時的好的畢業生。」
IBM諮詢大中華區及韓國總裁陳科典表示,對於可持續發展人才,不僅看人才的技術的核心,還要去看在社會當中,這些人才是否有全球的視野,是否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因為要為社會提供解決方案,希望解決方案是有更多思考,有更多的求證過程,這樣的解決方案纔是具有長期思考的視角,才能更具有可持續性。
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東方樣本
ESG領導者組織論壇聯席主席屠光紹認為,企業踐行ESG可持續發展,不光是企業的行為,更多地需要生態體系的配合和生態體系的完善,更多地為企業踐行ESG提供基礎支撐。上海在這方面實現了企業的踐行與生態體系的協調。
新浪財經CEO鄧慶旭表示,從理念到行動,需要可持續,可傳播的橋樑,這正是新浪財經作為平臺方的責任和機遇。「我們要通過每天一億多的投資者通過新浪財經ESG評級中心,通過每天2億多的微博用户構建國內領先的可持續發展價值的傳播平臺。更致力於通過數據、評級和案例研究,推動形成市場共識,讓優秀的可持續的案例和實踐被看見、被認可、被投資。」
上海財經大學副校長劉莉亞建議,從底層設計科創金融機制,實現創新者與投資者共贏,激發風險共擔意願,推動社會資本與國際資本融合;推廣CVC模式,促進主業與創新投資結合;加大人才引進力度,不拘一格吸納人才,為上海「五個中心」建設注入動力。
上海財經大學滴水湖高級金融學院院長姚洋在主題演講中解碼上海產業升級的可持續動力,他表示,要成為科創中心,上海需要人才,還應該成為一個「金融之都」、「開放之都」和「服務之都」。上海在製造業方面是非常有優勢,特別是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這些領域,都在國際上都處於領先地位,在裝備工業、大飛機、核聚變等領域也是領先世界。未來,上海要持續地發展,要在產業升級方面做些大的躍進。
可持續商業的破局與進化
奇華頓全球可持續發展官郝華德(Hallvard Bremnes)在特別演講中表示,世界在不斷變化,而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我們都繼續團結一致爲了追求可持續的未來,持續加強合作,強化共同努力,並通過行動表明對長期價值創造的承諾。可持續性不僅僅是錦上添花,而是必不可少的。
聯合利華大中華區公共事務副總裁黨敏表示,從全球到各個市場,聯合利華有非常明確的的行動計劃和目標,主要圍繞四個方面展開:氣候、自然、塑料、生計。聯合利華希望在所有價值鏈上的中小企業能夠幫助他們提高生活水平,幫助他們在當地的發展。
歐萊雅中國及北亞首席可持續發展官朴智鮮表示,歐萊雅從1978年就開始可持續方面的關注和工作,到去年為止,在所有站點實現了97%可再生能源使用,到2020年,在中國和北亞地區也實現了100%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也希望為更多弱勢羣體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
Babycare副總裁兼首席公共事務官袁水根表示,ESG包括很多,首先要保證用户和產品以及產品背后輸出的理念要匹配。「過程中我們收穫更多的不是商業回報,而是有了用户認同以后,他們選擇成為我們的用户。」他表示,未來在每年營收里都會拿出一部分錢持續投入在ESG項目,「‘設計向善’是我們接下來持續要做的事情。」
如何在研發中把可持續發展點融入進去?陶氏公司亞太區環境健康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總監董晶表示,陶氏有三個側重點:氣候保護、循環經濟、更安全的材料。但她也強調,企業首先是要掙到錢,一定要有利潤,而且可持續發展需要共創,需要政府支持。
對於如何實現範圍一和範圍二的碳中和,博世中國區可持續發展新業務戰略總監徐跡表示,首先,減碳要心中有數,你的碳是從哪里來的;第二,博世在中國有雙元戰略,一手要知道哪個產品在製造的時候能耗是最高的,找出來之后就要實現節能減排的項目;第三,在當下條件下能耗已經是最優了,沒辦法再減了,就要實現所有提供能耗的能源是清潔能源。此外,企業也要考慮碳中和成本,財務要參與進來。
書贊桉諾亞洲可持續發展、傳播及品牌負責人蘇宇婕表示,書贊桉諾今年聯合了復旦大學以及德勤聯合發佈了林漿紙脱碳白皮書,在綠色金融方面46%都是跟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掛鉤,包括碳減排強度、用水量、女性領導力佔比等,去年嘗試發行了第一次綠色熊貓債,她指出,企業應該有更多在不同的可持續發展議題方面做嘗試。
格林微納市場副總裁李芳芳表示,公司主要做的事情是纖維素的微納米材料加工製備獨有的技術,現在是全球唯一實現了產業化的獨特技術。
化解氣候風險的財務影響
太平再保險(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於曉東表示,氣候變化風險以前還只是一個科研話題,但現在大家每天可能都會受到影響,現在已經逐步轉化成系統性、結構性、政策性的風險,突出表現在三點:第一,風險頻度和損失強度都明顯加大。第二,風險影響空間擴大。第三,颱風之間發生的時間縮短。
香港品質保證局總裁陳沛昌表示,香港政府過去幾年在可持續發展、低碳轉型和新能源等多領域里面做了大量工作,而且投放大量的資源,建立相關的產業。可持續發展已經不停留在綠色,共建綠色環境的階段,可持續發展必須要跟產業相連,政府也提出了大量政策,實實在在投放資源,希望能夠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香港大學賽馬會環球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中國中心研究主任何國俊表示,何國俊指出,關於氣候風險的研究或合作其實很多都是企業和學術機構一起推動的,但兩者之間又有很大的區別,最大區別在於對於業界來説,大家關注的一般是資產的損失和可見的破壞,但是學術關注點可能並不是出於計算角度,而是很多不易被感知的或者並不是直接對資產造成負面衝擊的風險。
密歇根大學斯蒂芬·M·羅斯商學院桑福德·R·羅伯遜商學助理教授,商業經濟學與公共政策助理教授鄒詠辰表示,新變量就是原來忽略的東西,一些沒有辦法用原來經濟學框架解釋的,它其實是舊變量,但是把它剔除出來,衡量出來,是一個好消息。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閲,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