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香港傳真 | 恆生私有化背后的香港地產債

2025-10-18 01:02

觀點網 香港報道此前,匯豐控股計劃動用約1060億港元資金私有化恆生銀行,市場有不少揣測是次決定主要因恆生的房地產壞賬,雖然匯豐管理層已多番強調兩者並無關係。但今年以來,多間香港地產商傳出違約消息,令市場對相關議題關注度上升,憂慮違約事件一旦擴散,將拖累香港經濟前景。

匯豐控股擬私有化恆生的消息震撼市場,有猜測匯控這次的動作,或出於恆生涉及香港商業房地產信貸相關壞帳嚴重的考慮。

早於9月底時,有外媒引述消息指,匯豐約7月時指示其駐倫敦的全球首席企業信貸官和特別信貸部門主管,確保恆生啟動出售房地產不良債務組合的程序。

根據恆生銀行上半年財報的資料,該行上半年增加撥備,預期信貸損失錄得48.6億港元,其中25.4億港元來自香港商業房地產。截至6月底,恆生總減值貸款為548.2億港元,當中已作減值的香港商業房地產貸款250億港元。

恆生高層解釋,在持續高息環境下,再加上辦公室及商鋪需求疲弱,出現供過於求情況,導致相關資產價值及租金受壓,多家大型商業房地產企業評級被下調至不良貸款評級。

即使其母公司匯豐控股亦難以倖免,上半年預期信貸損失為19億港元,較2024年上半年增加9億港元。2025年上半年提撥的準備包括與香港商業房地產行業相關的準備,反映用於計算預期信貸損失的模型有所更新、有關新增違責風險承擔的準備增加,以及非住宅物業供應過剩導致租金及資本價值面臨持續下行壓力。

雖然綜合各方市場人士的分析均認為,壞帳只是導火線,相信私有化計劃更多是爲了有效削減成本及提升效益。但香港地產商今年接連違約,亦已引起市場關注。

今年8月,香港老牌發展商路勁基建突然宣佈,暫停支付離岸債務的利息,成為首間發生債券票息違約的香港上市發展商。另外,同樣從事物業投資與發展等業務的英皇國際,7月亦首次錄得貸款違約。

根據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LSEG)8月的數據,香港地產商的債券到期規模,將從今年的42億美元,急升至明年的71億美元,比例激增近70%,巨大的還款壓力將進一步考驗業界的財務韌性。值得注意的是,房地產及相關產業約佔本地生產總值四分之一,該行業不斷上升的無力支付,不僅會給香港的經濟前景帶來壓力,還會給包括匯豐銀行在內的債權人蒙上陰影,因為這些債權人對香港這個亞洲金融中心的開發商有大量敞口。

標普全球評級分析師Edward Chan表示,由於銀行正在收緊對小型發展商的貸款,未來一至兩年香港可能會有更多小型發展商違約,甚至難以償還該些貸款。加上辦公室和零售資產估值自2019年高峰以來暴跌超過50%,且難以變賣套現,持有這類資產的發展商正面臨巨大壓力。

在這些保守資金困擾的發展商中,香港四大發展商之一的新世界發展,料明年將面臨1.68億美元的債券償還義務,2027年還將面臨6.3億美元的債券償還。另麗新發展明年將有5.24億美元的債券到期。

而按中小型發展商提供的最新淨資本負債比率,佳明集團以213.6%最高,較去年同期上升,其次為九龍建業的104.4%,第三則為麗新發展,集團計及同系的淨負債率達82%。至於手持現金未能償還一年內到期債務的中小型發展商則有7間之多;而抵押資產及存款佔總資產比例,最高依次為佳明集團、英皇國際、漢國置業。

另一方面,更多的拋售,將進一步壓低估值,並影響整個產業,包括資金充裕的開發商。

香港金管局總裁余偉文曾撰文表示,當局一直密切監察香港銀行業整體穩健發展,認為商業房地產貸款的信貸風險可控。香港銀行對本地地產發展及投資貸款的風險敞口,大部分是面向財務狀況相對良好的大型本地企業。至於本地中小型地產發展商及投資者的風險敞口,包括一些財政狀況較弱或資產負債比率較高的發展商及投資者,銀行早年已經採取了信貸風險緩衝措施,有關貸款大部分均有抵押品。此外,銀行沒有對任何單一借貸人過度集中。

他又指,「預期信用損失」計算方法只是利用模型設計作會計用途的一個表述,「預期信用損失」的貸款不代表是壞帳,因此不能作為全面評估銀行資產質素的依據。又認為單單着眼於銀行特定分類貸款比率,這也比較片面。受到宏觀經濟調整及利率水平等因素影響,香港近幾年進入信貸下行周期,銀行業的特定分類貸款比率自然有所上升。

雖然特定分類貸款比率由2021年底的0.89%慢慢重返約2%的長期平均水平,但仍遠低於亞洲金融風暴后1999年的7.43%。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覈實。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