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康橋的「新橋」:天境生物二次登場

2025-10-17 23:38

(來源:深藍觀)

李昀 吳妮 | 撰文

康橋資本孵化的明星biotech天境生物「分家」1年8個月后,美東時間2025年10月16日下午五點,美國天境生物(I-Mab)宣佈轉型為生物科技平臺公司,並宣佈啟動香港上市計劃。

與此同時,I-Mab更名為NovaBridge Biosciences,中文名是新橋生物。

天境分家后的一年多時間里,不少人都在關注兩家公司的走勢。

杭州天境(TJ Bio)還在產業和資本過山車的軌道上不斷爬升。9月30日,公司剛成功完成近6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這筆資金將重點用於推動第一梯隊產品的三期臨牀試驗與上市申報,同時加速第二梯隊全球創新候選藥物的研發進程。

相比之下,I-Mab一度讓人感到迷惑,「不知道它在做什麼」。

自去年2月公司分拆后,分得2.2億美金、三款管線的全球權益的I-Mab,股價一直徘徊在1-2美元/股的低迷區間,一度觸底0.62美元,抵達退市警戒線的邊緣。但它被市場上認為是完美的「殼公司」,有買家詢價「買殼」,但「因為價格太低,覺得賣了不划算,還不如自己運作。」

但從2025年初,I-Mab的股價卻一路飆升,2025年8月,I-Mab成功完成了6,120萬美元的二次發行,10月16日,股價比起最低點的0.62美元,漲到10多倍至6.56美元。

之前看不懂I-Mab在做什麼的人士們在今天知道了答案。

老資產剝離之后,如今I-Mab又要拿進來一些新資產。I-Mab的「殼」的增值,在一個持續推進、並有不錯數據的管線之外(Claudin 18.2x4-1BB雙抗),還裝入了一家康橋投資的眼科公司,並開放性的宣佈收購更多項目,然后趁港股生物製藥東風,在港股上市,撬動更大資本。

這種「倒舊酒裝新酒」的行為可以被視為公司在擺脫歷史利益糾葛的包袱后,重新出發。

一些投資界人士認為,這是康橋擅長的運作方式:「將投資的項目裝到一起,進行再次操作」。

另一種觀點認為,康橋有點像美國的vc,由資本方孵化項目並主導公司,對公司進行管理,根據公司的戰略方向,在公司發展的不同階段選擇合適的高管。

不管是不是資本遊戲,最終的判定還是有沒有產品上市,是否真能在做藥的歷程上踏出關鍵一步?在這種運作下,資本是做藥的提高效率的工具,還是唯一目的?

而這一次,這家曾經的明星公司能走多遠?

-01-

資本孵化的公司,從高光到分拆

天境生物從成立伊始就是康橋資本孵化的公司,是2017年在康橋主導下,由三境和天視珍兩家企業合併而成的。

天境生物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就是其由行業資深老兵組成的「全明星」高管團隊,創始人臧敬五等人都有跨國藥企高管的經歷。

在發展的過程中,天境生物轉讓了進入紅海競爭的PD-L1單抗等管線,押寶在CD38、CD73、CD47等新靶點上,分子設計上也體現出差異化。早期的天境一直瞄準了全球市場的未滿足需求,旨在與全球巨頭同台競技,而非僅僅在中國做「me-too」或「fast-follow」。

天境生物於2020年登上納斯達克,市值一度高達85億美元。一方面是因為天境License-in+自主研發,多管線並進抬高市值。另一方面,天境生物將CD47抗體(來佐利單抗)授權給艾伯維,首付款和第一個里程碑付款合計2億美元,讓市場看到了其產品的全球競爭力和巨大的未來銷售額想象空間。

但短短几年后,公司估值縮水至不足1.5億美元,經歷了高層動盪、被列入「預摘牌名單」、核心藥物被退貨等一系列挫折。

去年2月, I-Mab宣佈,已與天境生物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簽署最終協議,將I-Mab全部中國業務、團隊及管線與杭州公司現有管線及資產進行整合重組,剝離其在中國的資產和業務運營。

在分拆公告引發爭議后,天境方面的顧問機構迴應稱,此舉旨在「消除中美監管壁壘,實現兩地價值最大化」。這種解釋雖在邏輯上成立,但更多被視為無奈之舉。

2019年天境在杭州設立子公司時,I-Mab為其融資提供了近2億美元的回購擔保。當年,市場火熱,上市幾乎被視為必然。

但隨后爆發了拖累公司的幾個重要事件:2021年,公司經歷高層洗牌和戰略調整,股價開始斷崖式下跌;2023年,公司又被艾伯維退貨了CD47單抗在研藥物來佐利單抗等產品。公司可能僅獲得了2億美元左右的首筆付款。

再加上資本寒冬的到來,杭州公司上市無望,回購義務反而成為沉重負擔。

這意味着之前I-Mab提供的回購擔保將從或有負債變成實際負債。I-Mab很可能需要動用所剩不多的現金來履行回購承諾,被拖垮。

所以I-Mab必須進行切割,通過拆分進行風險隔離。

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與此同時爲了避免訴訟和資金鍊斷裂,天境只能通過重組轉移風險,將精力和資產重新注入杭州公司,説服股東,寄望「再搏一把」。

「就是做了一個我放棄給你的擔保,你把我的中國資產便宜拿走,然后我再在你中國公司這邊拿點兒股權——這麼一個三重交易。」一名知情人士用直白的話總結到。

交易完成后,I-Mab拿了三款藥物的全球權益(中國區除外),分別為:Claudin18.2/4-1BB雙抗、PD-L1 x 4-1BB 雙抗以及CD73抗體。杭州公司擁有長效生長激素、CD38抗體、CD73抗體、Claudin18.2/4-1BB雙抗、CD47抗體的大中華區權益。與此同時I-Mab直接持有以及通過香港公司簡介持有杭州公司的股份將不到10%。

自此,中美兩地的天境生物除了幾個共有管線外,和一些交叉持股(公司或個人)之外,兩家公司踏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02-

分開后的兩條路

而去年的分拆風波,讓人一度認為核心資產都留在杭州天境。相反,I-Mab「感覺沒剩下什麼東西,讓人看不懂」——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分家以后,兩家公司I-Mab和杭州天境已經是側重不同發展方向的公司」。

2020年曾帶領天境生物納斯達克上市敲鍾的首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CEO)臧敬五,在2023年已辭任天境生物的職務,在2024年中美天境分家后,繼續領導國內的天境生物科技。

而I-Mab的董事長,變更為康橋資本創始人傅唯。截至2025年3月19日,康橋資本持有公司15.7%股本;和現在的公司第一大股東雲頂新耀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康橋資本是雲頂新耀的絕對控股股東,從雲頂新耀創立、戰略方向、到資金調度都深入參與。而在雲頂新耀董事會中,公司董事會成員Sean Cao則也是康橋資本的運營合夥人。

而I-Mab的發展,也基本遵循的是康橋資本為其制定的框架。

I-Mab一度被當作殼公司被詢價, 「但是股價跌得太厲害,投資人覺得太便宜就沒賣。」一位知情人士説。去年分拆期間,公司股價僅為 2 美元/股,市值約 1.65 億美元。

於是公司開始積極嘗試license out的機會。

公司於2023年任命的CEO Raj Kannan曾在德國默克擔任神經病學和免疫學業務特許經營的全球負責人,在BD交易領域的專業經驗超過30年。據知情人士介紹,當時公司對其的委任確實考慮到了這一點。

但由於公司的管線比較早期,BD或者商業化都不是合適的時機。雖然賬上2.2億美金,但選擇推進哪一款管線,都是極其燒錢的事情,因為沒有確定重點,所以臨牀一直沒有推進。

也許是公司管線較少且偏早期的原因,這一(BD)願景最終並沒有實現。而Raj本人也於去年7月卸任。

在去年7月份,I-Mab轉變了戰略發展方向。新任CEO傅希湧開始推進其中一款管線。

傅希湧此前是mRNA平臺公司RVAC Medicines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曾擔任是綠葉製藥集團副總裁兼國際研發部負責人。RVAC Medicines也是康橋在疫情期間孵化的公司,因為疫情的結束,這家公司最終解散,但在康橋和傅希湧的合作中,雙方應該是建立了相互信任的關係。

傅希湧上任后,兩個大方面有了變化:一個是investor outreach,也就是企業主動與投資者溝通,提升公司在資本市場的曝光度,讓潛在投資者更瞭解企業的財務表現和增長邏輯。另一個就是在恢復公司穩定的大背景下,推進項目的臨牀開發。

去年12月左右,公司減員了1/3。因為當時主要推進的臨牀項目只剩下一個,所以把30多個人的團隊縮減到20多個。

雖然天境的成功與失利背后,都不乏資本運作的身影;但也只有藥物本身,才能按下讓資本重新啟動的按鈕。

-03-

研發的關鍵分叉口

今年開年,I-Mab宣佈暫停開發CD73單抗Uliledlimab,轉而集中資源推進其CLDN18.2/4-1BB雙抗Givastomig項目。

一位曾在I-Mab工作的人士回憶,傅希湧在七月到任后,首要工作便是與團隊逐一審視每個研發項目,梳理所有可用數據與研發思路。

他們觀察到CLDN18.2/4-1BB雙抗在單藥試驗中呈現出初步的安全性與有效性信號。隨后,迅速啟動了其與現行標準療法的聯合用藥探索。就在組合療法剛剛在四至五位患者中顯現出初步跡象時,團隊面臨一個關鍵的資源分配抉擇:是投入鉅額資金推進CD73項目,還是以相對較小的成本開發CLDN18.2/4-1BB雙特異性抗體方案。

Uliledlimab(CD73)是一款潛力新葯:曾在ASCO年會上獲得「Top12」摘要推薦,初步數據顯示其客觀緩解率顯著高於同類產品,市場一度視其為「最佳同類」潛力藥。

2024年,這款藥物被分拆后的中國天境授權給賽諾菲,交易金額最高達17億元人民幣。

在BD層面,杭州天境的獨立身份反而提升了靈活性。相較於在美股受限的I-Mab,中國公司能以更靈活的架構與跨國藥企合作——既能引入外部管線,也能輸出自身項目。

某些投資人認為,這樣的「殼型公司」在跨境交易中極具價值:既擁有資金與臨牀資源,又能作為外企落地中國的中間載體,類似當年百濟神州與安進的模式。

事實上,跨境交易的成功不僅幫助了中國天境,也「幫」I-Mab做出了選擇。

當看到中國天境和賽諾菲籤協議后,I-Mab立馬決定只做CLDN18.2。傅希湧在投資人會議上解釋了這個策略的邏輯:公司可以不需要花任何錢,就看到CD73這款藥的后續數據。做了一些內部的項目論證后,I-Mab在去年12月就做了all in givastomig的決定。

拍板之后,I-Mab一直在拓展Givastomig的臨牀可能性。目前,這款藥物正在進行單藥和聯合用藥的試驗。

有1b期試驗數據表明,Givastomig單藥在多線治療失敗的Claudin 18.2 陽性胃癌患者中實現了16%的ORR;而在聯合免疫化療的方案中,則顯示出 83% 的ORR,超過現行一線標準的抗PD-1+化療組合。

2025年初,隨着核心產品givastomig在胃癌治療中的早期數據表現出83%的客觀緩解率(ORR),股價出現顯著反彈。

比起分拆時,投資人和市場陷入「不知道I-Mab在做什麼」的迷惑,Givastomig的進展成為I-Mab主動和投資人溝通的話題。2025年8月,I-Mab成功完成了6,120萬美元的二次發行。

但作為一家在美股需要持續增值、在港股繼續謀求上市的公司,只有一款核心藥物還遠遠不夠。或者説,一款藥物對於公司難得的IPO而言,槓桿力度還是太小了。

公司需要的是一個市場和產業都能理解的「概念」。

-04-

未來的「概念」

在中國創新葯持續兩年的寒冬后,2024年開始,跨國大藥企,為中國的創新資產支付真金白銀,僅去年就達成了數十筆重磅交易。

整個國內醫藥產業現在思考同一件事:如何系統化地將中國的創新成果和臨牀效率,通過一個成熟的商業模式推向全球,以創造最大價值。

I-Mab 在2024年曾和雲頂新耀進行過合作。在合作過程中,他們看到將中美臨牀能力相結合的價值:一方面利用美國在臨牀開發上的優勢,另一方面藉助中國臨牀資源的速度與規模,同時有在推進管線研發的產品,形成合作的抓手。

「既然在一個項目上可以如此操作,那為什麼不擴展到整個平臺?」一位知情人士提到了為何將I-Mab做為平臺公司的最初考慮。

孵化過許多家初創公司的康橋,深諳資本和產業雙向撬動的邏輯。迅速提煉出了這次在發佈會上的平臺公司概念:「將具備美國臨牀價值潛力的更多項目整合起來,成立一個新平臺。這一平臺的核心邏輯是雙向賦能:中國的臨牀資產可藉助美國的開發能力實現全球價值;而美國的Biotech項目也可通過中國的臨牀體系加速推進。」

I-Mab已經開始進行做為平臺型公司的第一個操作。宣佈擬收購AM712(ASKG712),收購后將命名為VIS-101,這是一款雙功能生物藥物,靶向VEGF-A/ANG2,為濕性黃斑變性(wet AMD)和糖尿病黃斑水腫(DME)患者提供治療。該收購將由新設立的子公司Visara, Inc.完成,該公司專注於嚴重眼科疾病治療藥物的開發。

一位研究過這個項目的投資人表示,「這個項目是從中國引進的,當時單獨做為一個公司曾在市場上進行過融資。但這類早期項目失敗的概率高,單獨融資很難。」

不像在波士頓,投資人有許多項目可以選擇,容錯率高。在中國一級市場,早期項目往往是「避險」項目。康橋早就介入的這款眼科藥物,確實在中國一級市場上融資遇到困難。

「當時這個AM712項目(AM712),一家全球基金表示願意投資,但需要換一個更具國際化視野的團隊。」一位瞭解康橋投資邏輯的人士表示,正是因為這類項目普遍融資困難,他們纔開始考慮如何「降低風險,創造新的價值」。「如果在中國利用臨牀效率和低成本優勢把數據做出來,然后放到有BD和商業化經驗的美國‘老司機’手里,這樣能結合中美兩地的優勢。」

最終基於這一思路,I-Mab着眼於多個早期項目,他們認為平臺的意義,其一在於風險分散。「早期藥物的不確定性極高,單藥失敗可能致命。平臺化意味着多條候選藥物共享技術、臨牀和生產資源,能夠分散研發失敗的衝擊。」

其二在於BD話語權的問題。

在BD熱的推動下,無論公司目前管線近況如何,都不會在當下環境下,錯過任何BD可能性。

在平臺化的框架下,公司可以拿出多條管線或候選藥物組合談判,形成「打包交易」或「多資產互補」,提高整體價值,從而在許可費、里程碑支付、銷售分成等條款上爭取更優條件。

但也有些業內人士,對平臺化這一「概念」抱有疑惑和觀望態度。

「美股那邊的投資人,真正看中的其實還是數據或是重大交易,相對而言會比較理性。這類平臺,還只是一個開始,沒有更多實在的項目。」

-05-

資本運作還是價值增值?

有觀點認為這是康橋資本擅長或側重於資本運作的一個案例。

但一位美元基金的人士認為,「美元基金管理比較嚴格,單純的資本運作很難實現」,因為其旗下不同期次的基金均為獨立實體,各自擁有不同的有限合夥人(LP)。因此,跨基金投資在操作上需極為審慎,每隻基金均設有獨立的LP董事會,任何跨基金交易均須經過正式報備與充分討論,以嚴格防範利益衝突。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康橋在每支基金上的話語權都比較大,能夠説服LP哪些合作和決策能夠給他們帶來更大的回報。「他們能夠撬動的項目和資本運作,能夠讓LP相信為被投公司及基金創造戰略與財務上的實質性價值。「

不知這一次,「新橋生物「這一平臺型公司,能否和未來的港股IPO上市碰撞出火花,推進更多管線的落地還是僅放大財富?這家公司將會奔向何處?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