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7 20:03
2025年10月16日,具身智能領域的明星企業——蘇州一星機器人有限公司(OneStar)突然陷入解散風波。
據多家媒體報道,這家成立尚不足半年的具身智能領域新鋭企業,目前已處於解散進程中,引發業界廣泛關注。
天眼查資料顯示,蘇州一星機器人有限公司成立於2025年5月9日,法定代表人為潘運濱,註冊資本1000萬元人民幣。作為一家俱身智能領域的明星創業公司,一星機器人出身為「吉利系」,依託吉利控股集團的生態資源,專注於多模態擴散大模型研發與高精度真機數據採集,致力於打造智能進化機器人。
然而,這樣一家處在具身智能風口的公司,卻在此時傳出解散傳聞,走到了清算的邊緣。
經觀察者網查找資料,一星機器人的註冊地址在蘇州工業園區星龍街,這家成立僅5個月左右的公司,目前沒有官網,在網上也難以找到公開的聯繫方式。
作為具身智能賽道的明星創業公司,一星機器人背靠吉利控股集團生態資源,公司專注於多模態擴散大模型研發與高精度真機數據採集,核心目標是打造智能進化機器人。值得注意的是,潘運濱同時擔任吉利半導體平臺晶能微電子CEO,此前還曾出任吉利衞星板塊總裁,在半導體與機器人交叉領域擁有豐富經驗。
天眼查股權結構還顯示,該公司實控人為李星星,持股比例65.66%並擁有51%表決權。
公開資料顯示,李星星系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之子,1985年出生的他畢業於牛津大學,目前還擔任吉利集團監事及上市公司澄星股份實控人。
儘管運營未滿半年,一星機器人卻已經展現出了強勁的資本吸引力。
今年8月13日,公司率先獲得曹操出行、晶能微電子等機構戰略投資。僅一個月后的9月17日,一星機器人又宣佈完成數億元種子輪融資。
整體來看,一星機器人的投資方陣容堪稱豪華,既包括BV百度風投、同創偉業等一線市場化投資機構,也有蘇州基金(管理規模500億元)、中新集團(蘇州工業園區國資背景)等地方國資力量,同時還吸引了藍黛科技等上市公司及獨角獸企業銀河通用機器人的參與。
彼時,一星機器人的成立被視為吉利集團機器人戰略的重要落子。
此前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研究院院長李傳海曾公開表示:"吉利有望從汽車企業轉型為全球規模領先的機器人公司。"
事實上,吉利在機器人領域佈局廣泛,除一星機器人外,今年6月已投資具身智能明星企業宇樹科技,更早前還與優必選、智平方等公司達成合作,推動人形機器人在智能製造場景落地。而一星機器人自身也已對外投資杭州星塵機器人有限公司。
令人意外的是,這家承載多方期待的明星企業卻迅速傳來解散消息。這家註冊地址位於蘇州工業園區星龍街的公司,目前既無官方網站,公開渠道也難以查詢到聯繫方式。
外界對此猜測紛紛,有分析認為公司或自始未明確核心發展路徑,運營近半年仍停留在團隊組建階段,尚未進入實質業務開展階段。
對於解散傳聞,截至目前,吉利集團及一星機器人方面均未作出官方迴應。但可以確定的是,一星機器人的解散,並不是吉利集團放棄機器人業務的表現。
目前來看,具身智能相關產業已經成爲了汽車等廠商愈加重視的一環。
「有智駕,有工業製造能力,也懂汽車的企業,做機器人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肯定會下場做。」
有行業人士對觀察者網這樣表示。他認為,當前小鵬、小米、理想等公司都已涉足機器人領域,吉利作為具備自動駕駛和工業製造能力且「懂汽車」的企業,具備進入機器人領域的天然優勢,必然會佈局機器人業務,所以,一星機器人的解散,並不是吉利集團放棄機器人戰略的預兆。
目前,在吉利集團旗下,存在着眾多子品牌,如領克、smart、路特斯、極氪、沃爾沃等。長期以來,吉利集團旗下公司的技術路線中存在着較多重複環節,容易導致資源的錯配和浪費。
此前,吉利集團已經意識到了內部重複開發和資源浪費的問題。
吉利集團創始人李書福曾於去年發表《台州宣言》,宣佈企業進入戰略轉型全新階段。其中提到,要全面梳理吉利各業務板塊,釐清業務定位和各品牌定位,推進內部資源深度整合和高效融合。
這一理念也正得到實踐。
10月16日,據港交所官網,重慶千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遞交主板上市申請書。千里科技這這一公司就被認為是吉利集團整合內部自動駕駛資源所成立的公司。據悉,該公司以AI創新為核心,提供三種AI原生技術解決方案:智能駕駛、智能座艙、Robotaxi。
9月28日,李書福還在一場活動中公開為千里科技創始人印奇站臺,表示:「我授權給印奇,你多説一點,這是屬於你的時代。」
目前來看,一星機器人業務與吉利重點支持的千里科技存在重疊。
相關資料顯示,一星機器人主要有超級工業場景和FastUMI無本體數據採集兩條技術路線,研究如何把生產分解成機器人能去做的任務,通過數據採集和Robot learning相關的方法解決問題。
而千里科技未來也有重點發展機器人業務的可能,千里的定位是「AI+車」,此前,千里科技董事長印奇也對國內媒體談到了進入汽車行業的原因:因為認為汽車行業是通往機器人的必經之路。
目前來看,機器人與汽車的技術複用存在相當的可行性,且千里科技在機器人領域的機械臂VLA模型與最新的端到端智駕模型使用同一套模型框架,有望在車上廣泛應用,讓車擁有機器人載體。
因此,考慮到機器人領域為高風險高回報的新興業務領域,為集中資源,這次的事件可能也是在表明,吉利選擇的是整合內部力量,將重心押注在千里科技上。
此外,從整合資源的角度來看,一星機器人的成立本身就有一定的矛盾之處。
資料顯示,一星機器人創立時,主要人員構成基本都是外部團隊。
比如,一星機器人此前聯合復旦大學姜育剛教授團隊、清華大學汪玉教授團隊,以及國際知名的FastUMI數據採集團隊,共同構建「模型+數據+本體」的研發體系。一星機器人此前還從上海AI Lab挖來了明星研究員丁琰,擁有一星機器人的聯合創始人身份和CTO頭銜。
行業人士還表示,一星機器人的佈局與吉利集團此前從內部已有資源孵化或整合的思路不同,與集團的資源整合戰略並不完全一致。
從品牌角度看,一星機器人雖與吉利有關聯,但定位上與吉利業務並無關聯,未來可能與吉利打造主品牌機器人的規劃產生衝突,且可能出現子品牌與主品牌競爭業務的情況。
如果一星機器人持續發展,那麼一種可能的路徑是,一星機器人獨立情況下取得成功,而后被吉利收購,成為吉利旗下的一部分。
但這也帶來了新的疑問,也即目前吉利旗下眾多汽車公司都有開展機器人業務的技術積累與發展可能,讓一星機器人這一「子品牌」的定位先行,反而主品牌的跟進相對滯后,這其中存在不合理之處。
目前,據相關媒體報道,一星機器人后續可能會一分為二處理——一是原有吉利相關的基礎平臺和業務迴歸吉利汽車集團;二是具身技術團隊可能會單獨創業,其中,傳目前以丁琰為首的技術團隊已經遭遇哄搶。
至於在一星機器人解散后,吉利在機器人業務中下的的「一盤大棋」效果具體如何,可能還需要時間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