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7 20:05
(來源:投資作業本Pro)
近期,鵬華基金閆思倩分享了對科技成長股的投資看法。
投資作業本課代表整理了要點如下:
1、A股整體將延續慢牛格局,存在結構性機會,包括與全球共振的有色、大宗商品、黃金,以及AI等全球科技主線,還有我們非常看好的製造業升級、智能化機器人(無論是在工業領域還是消費端與AI科技的融合)等。
2、真正的AI應用其實才剛剛開始,空間最大的機器人領域也纔剛剛起步。
我們判斷全球的科技周期,每一輪至少要持續十年。如果把它看作一次工業革命或科技革命,那科技浪潮的持續時間會更長。
3、今年我們要解決的是機器人從0到1的突破。回顧電動車發展歷程,機器人現在應該相當於2016-2017年突破10萬台冰點的階段。
明年可能會有一些產品在非常簡單的場景,如搬運、招待,或在機場、景區、巡檢等場景進行演示和初步放量。
4、從投資角度看,尤其是科技股與成長股投資,我們既關注從0到1、代表未來方向的產業趨勢(如「十五五」規劃中的新質生產力),也重視從1到N的成長機會(例如新能源、固態電池、儲能等當前仍在發展的領域)。
閆思倩現擔任鵬華權益投資三部總經理、投資總監、基金經理,具有15年證券從業經驗,深耕新能源、人工智能產業鏈研究與投資,曾任華創證券分析師,中銀國際證券業務經理,工銀瑞信基金研究部基金經理。
加入鵬華基金之前,她曾憑藉工銀新能源汽車混合3年3倍的業績,一度被冠以「新能源女神」的稱號,不過在2022年和2023年管理鵬華新能源基金時持續虧損兩年,之后持倉轉向機器人等新興領域,旗下碳中和主題基金表現尤為突出。
目前閆思倩在管基金規模為181.20億元,管理基金如下:
其中,碳中和主題基金今年來收益超90%,近一年收益超150%,新能源汽車主題基金今年來也漲超70%,近一年收益也翻倍。
以下是投資作業本課代表(微信ID:touzizuoyeben)整理的精華內容,分享給大家:
真正的AI應用纔剛剛開始
主持人:思倩總先為大家簡單講解一下,您是如何判斷AI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呢?
閆思倩:如果從投資市場和ChatGPT的誕生來看,AI這一輪的科技周期最早可以説始於22年底或23年初。現在,尤其是國慶假期期間,我們看到Sora的出圈,真正的AI應用其實才剛剛開始。
我們判斷全球的科技周期,每一輪至少要持續十年。如果把它看作一次工業革命或科技革命,那科技浪潮的持續時間會更長。
例如,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蒸汽機時代,第二次是電氣時代,使人類先進生產力進入電氣化。第三次科技革命是2000年互聯網泡沫帶來的信息化時代。第四次,就是現在,從2020年代之后,我們進入了人工智能的智能時代。所以,AI時代可以説剛剛開始。
如果判斷其發展階段,目前仍處於比較初期的階段。尤其是我們看到,許多AI應用都伴隨着算力突破、算法迭代和海量數據的共同推動而不斷發展。
例如,從Sora到Sora 2,它實現了從文生圖到文生視頻的迭代升級。因此,上層應用生態的重大變革仍在繼續。
特別是從AI算力到AI應用,我們認為空間中最大的機器人領域也纔剛剛起步,其落地場景和產業發展仍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所以我們判斷,現在AI還處於一個比較早期的階段。
整個AI產業鏈我們都非常看好。但隨着產業發展節奏和階段不同,會有不同階段具備超額收益的機會。
機器人明年可能會有簡單的應用場景
主持人:講到終端,思倩總之前提到,在AI應用中,您認為具備萬億空間的機器人或許是最大的落地場景和產業。
但目前很多機器人的動作還相對笨拙,導致大家存在疑慮,擔心行業是否還在講故事階段。
我們也想問問思倩總,您認為機器人行業目前處在怎樣的階段?是否真的到了爆發前夜?
閆思倩:我覺得在今年年初,大部分人看機器人還會覺得是概念階段,或者説是炒作未來的技術路線和發展空間。但今年我們要解決的是它從0到1的突破。
回顧電動車的發展階段,它在2016、2017年才突破10萬台銷量。在突破10萬台以下,都接近概念和實驗產品。突破10萬台表明初步開始落地。當時電動車也有補貼,動力電池續航超過了四五百公里,一部分科技愛好者和環保主義者開始試用產品。
雖然還不算完美,但到2019年,電動車銷量超過了100萬台。這時有了續航800公里或更長的、相對實用的電動車產品,同時補貼也在逐步退出。跨過100萬台銷量表明它已成為初步成熟的產品,可以廣泛應用。
所以,回顧電動車發展歷程,機器人現在應該相當於2016-2017年突破10萬台冰點的階段。
今年機器人可能是一兩萬台,我們預計2026年將突破10萬台冰點,實現從0到1。而從1到N的發展階段,即超過100萬台甚至1000萬台,可能比當年的電動車更快。
我們預計突破100萬台最快在2027年,最晚在2028-2029年也有希望到來。這會比電動車時代的2016年到2019-2020年更快。這是我們對當前機器人階段的判斷。
也就是説,能夠突破10萬台的元年,產業真正開始成為可用的產品。明年可能會有一些產品在非常簡單的場景,如搬運、招待,或在機場、景區、巡檢等場景進行演示和初步放量。這是我們的一個判斷,我們認為明年有望開始逐步打開一些場景。
在產業量產前,我們需要準備的是產業鏈的成熟度,即硬件發展水平。今年機器人的自由度從7個到11個,甚至看到特斯拉的V3可能達到二十多個自由度,已非常接近人手的靈巧程度。
假期我們也看到特斯拉的Optimus已經開始表演中國功夫,相比過去走路走得更好,開始運動會、賽跑、打拳擊等。其硬件水平及大腦的配合能力在今年提升非常快,每一版的迭代速度和成熟度落地都非常迅速。
所以,產業鏈成熟度在今年得到了加速發展。我們認為明年產業鏈硬件的成熟度也有望匹配一些場景的落地,因此明后年對於產業化放量非常重要。
主持人:確實,我們公司的同事都知道,思倩總的投資履歷,很像中國製造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從新能源到人工智能,思倩總始終沒有離開自己的優勢能力圈。作為投資者,大家最好奇的是,您是如何做到多次敏鋭把握時代機遇的?
在您的職業生涯中,是否有某些決定性的關鍵事件?
閆思倩:事實上,特斯拉對我理解新能源和科技投資浪潮的指引作用是非常大的。
在新能源投資中,我們都無法忽視特斯拉。從新能源車到智駕,再到馬斯克的整體佈局——從電動車、智駕,到光伏、儲能,再到X.AI以及人形機器人——他不斷在引領或追趕科技浪潮。
這讓我們得以依託中國製造業的深厚底藴,參與到全球科技的共振中,不斷經歷從0到1的突破,再到從1到N的發展。
從投資角度看,尤其是科技股與成長股投資,我們既關注從0到1、代表未來方向的產業趨勢(如「十五五」規劃中的新質生產力),也重視從1到N的成長機會(例如新能源、固態電池、儲能等當前仍在發展的領域)。
中國製造業,從消費電子產業鏈到AI服務器,從支撐互聯網到AI算力,從汽車到整個製造業體系,都為我們在硬件和算力上提供了強大支持。因此,我們對從0到1和從1到N的投資機會在國內的落地都非常關注。
特斯拉無疑為我們的新能源乃至未來科技投資提供了極具前瞻性的指引。我們看到特斯拉始終秉持「實現不可能」與「第一性原理」的信念。
近期馬斯克迴歸特斯拉,並制定了未來市值超8萬億美元的股權激勵目標與計劃。歷史上,特斯拉多次實現突破,解決了許多前瞻性科技難題,無論是在無人駕駛、機器人,還是SpaceX等能源領域,它都持續領先。
這些方向,疊加全球科技共振以及以新質生產力為代表的「十五五」規劃,都是我們重點關注的領域。
投資標的處於「從0到1」還是「從1到N」至關重要
主持人:我們都知道,科技板塊波動通常較大。而您管理的各只產品都展現出較強的彈性。目前,思倩總管理的成立滿一年以上的四隻基金,近一年收益排名均位列同類前5%,其中一隻排名前1%。這種進攻性,我們認為不僅來源於產業發展的貝塔,更離不開個股選擇的能力。
想請問思倩總,您在挑選科技股時,主要關注哪些因素?
閆思倩:我們認為,首先要明確投資階段和持有期。投資標的處於「從0到1」還是「從1到N」的階段至關重要。
「從0到1」的科技股往往尚無業績和估值支撐;而「從1到N」的企業,其業績和訂單正處於逐步兑現的過程。隨着股價上漲,由於利潤開始釋放,估值反而可能降低。
其次,持有期也很關鍵。即便是「從1到N」的標的,也需要考慮持有時間。
例如,在2019至2021年新能源的三年牛市期間,每年年初(約3、4月份)板塊指數都出現回調,但回調后往往能持續上漲至年底。
這説明,即使是長期牛市,中間也存在波動。因此,對持有期和產業發展階段的判斷非常重要。
此外,「從0到1」階段的投資同樣存在波動和短期變化。例如,2019年我們投資寧德時代,其后它獲得了寶馬上百億歐元的訂單。當時訂單並非立即落地,如同當前AI領域,北美持續下達鉅額訂單,這為產業提供了指引。
這些訂單可能明年才轉化為收入和利潤,但股價往往會先行反應。這就是我們對估值、持有期及產業發展階段的綜合判斷。
科技股的另一個特點是變化極快。即便我們對持有期和發展階段做出了判斷,這些判斷也需要隨情況更新。例如,年初我們未預料到DeepSeek的「奇襲」——一個並非誕生於互聯網巨頭的大模型,卻在春節時迅速引發關注,其能力甚至得到國際上的高度認可。
科技領域的變化確實非常迅速。以英偉達產業鏈為例,我們從光模塊延伸到PCB,其規模擴張與技術升級帶來了對光通信的新需求,以及PCBA等環節的變化。未來的技術路線也在持續演進。
因此,科技股的另一個特點是產業發展、技術路線的變化極快。這也要求我們的判斷必須及時更新。在投資過程中,我們需要對這些變化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A股將延續慢牛格局,更看好科技主線
主持人:經過十一長假,市場迎來了四中全會和「十五五」規劃的政策窗口期。您如何看待近期市場表現?展望十月或四季度,您認為A股行情將如何演繹?
閆思倩:首先,我們認為慢牛趨勢未變。從國慶假期來看,海外股市表現良好。A股在全球市場中,尤其考慮到中國各行業全球競爭力的提升,相對估值仍不高。
過去三年,我們常對標通縮與經濟下行壓力。但今年在「反內卷」政策、「十五五」規劃及消費刺激等多重因素下,我們有望實現宏觀經濟的軟着陸,甚至伴隨全球PPI同步修復。
展望四季度及明年,在美聯儲降息、日本、歐洲等全球主要經濟體實施經濟刺激、流動性充裕的背景下,國內宏觀經濟有望企穩向好。
我們並不預期會出現過去那樣強烈的經濟周期,能夠平穩結束通縮就是很好的局面。更大的機遇在於科技產業周期。科技主線是我們更為看好的方向。
因此,我們認為A股整體將延續慢牛格局,存在結構性機會,包括與全球共振的有色、大宗商品、黃金,以及AI等全球科技主線,還有我們非常看好的製造業升級、智能化機器人(無論是在工業領域還是消費端與AI科技的融合)等。這些領域我們都較為看好。
主持人:科技投資往往伴隨較大的波動性。我們想請教思倩總,投資者需要注意哪些潛在風險?
閆思倩:首先,科技股波動性非常大,包括政策波動、行業變化、股價波動以及估值波動。
科技股通常享有高估值和溢價,但如果技術路線發生切換,舊技術路線的標的可能失去估值優勢,而新技術路線將享受高估值。若投資者持有的標的處於舊技術路線,就會面臨較大波動。科技股未來的不確定性始終存在。
今年是AI大幅超預期的一年,北美持續追加訂單。回顧2023年以來我們對AI光模塊和算力的投資,歷史規律顯示,每年5至7月AI光模塊會追加訂單,9月市場可能開始討論次年訂單預期,年底11、12月可能出現訂單修正,然后次年再次追加。
但今年AI領域的情況是持續追加訂單——5月、7月,甚至當前9、10月仍在加單。從新聞中我們也能感受到這一趨勢。這就是產業的變化。科技行業未來產業鏈的變數很多,請投資者務必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