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7 19:53
今日(10月17日)市場盤整,攬盡有色金屬行業龍頭的有色龍頭ETF(159876)早盤衝高,場內價格一度漲超2%,后隨市回調,震盪走弱,最終收跌1.69%,全天成交額5774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10月16日,有色龍頭ETF(159876)最新規模6.06億元,10月以來的日均成交額1.22億元。在全市場跟蹤同標的指數的3只ETF產品中,規模、流動性高居首位。
成份股方面,銅業龍頭白銀有色逆市漲停,鋰業龍頭盛新鋰能漲超2%,鋰業龍頭中孚實業亦漲逾2%。值得關注的是,漲幅前十大成份股中,黃金龍頭佔據5席,其中,西部黃金漲超3%,中金黃金漲逾2%,山東黃金、四川黃金、山金國際等個股跟漲。另一方面,博威合金跌超7%,楚江新材、贛鋒鋰業跌逾6%,跌幅居前,拖累指數表現。
有色龍頭ETF(159876)標的指數漲幅前十大成份股
消息面上,國際金價衝擊4400美元/盎司,可能有三大因素刺激金價節節攀升:
1、美聯儲降息周期內,金價往往有強勢表現。摩根士丹利表示,回顧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的歷史,平均而言,在美聯儲降息周期開始后的60天內,黃金價格上漲了6%,因為降息將使得黃金這類非收益性資產更有競爭力。
2、美國政府「停擺」所帶來的避險情緒。因美國兩黨未能在醫保相關福利支出等方面達成一致,10月1日起,美國聯邦政府時隔7年后再次「停擺」。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政府的「停擺」將大幅放大全球宏觀與經濟增長層面的不確定性,避險情緒增大黃金購買需求,推升金價。
3、逆全球化大背景疊加美債信用風險短期難以化解,去美元化進程中的儲備貨幣多元化或仍支撐全球各國央行購金需求。截至今年6月末,世界黃金協會的數據顯示,全球官方黃金儲備達36274噸,創下歷史新高。中國央行已連續11個月增持黃金,截至9月末中國官方黃金儲備為7406萬盎司。
金價有望衝擊6000美元?儘管黃金已錄得可觀的漲幅,不少機構對於金價的未來走勢,仍然十分樂觀。華爾街大行美國銀行給出的預測更加激進,該機構認為,黃金價格有望在明年春季衝擊6000美元。美銀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黃金資產在全球投資機構和私人客户資產配置中的佔比仍然偏低,分別僅為2.3%和0.5%,這表明市場對黃金的結構性多頭配置並不擁擠。
世界黃金協會最新表示,從戰略層面看,黃金的總體持倉依然處於低位。據世界黃金協會製作的數據表,目前散户黃金投資佔全球資產的比重在2%以下,央行黃金佔外匯儲備總量的比重在30%以下,兩者佔比均遠未觸及1980年的歷史高位。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指出,與其押注黃金這單一賽道,不如放眼佈局有色金屬整個板塊。值得關注的是,稀土、鋰、銅等細分方向亦有利好催化:
1、稀土方面,三季報業績將成市場「試金石」。北方稀土三季報淨利潤預增272.54%-287.34%、盛和資源三季報業績預增696.82%-782.96%,稀土企業受益於價格上漲及產能釋放,業績增速顯著。中信建投指出,作為高端製造核心資源,稀土供需兩端共振格局已形成,中長期業績有望持續上行。
2、鋰方面,我國科學家成功攻克全固態金屬鋰電池的「卡脖子」難關,讓固態電池性能實現跨越式升級,有望打開高端鋰需求空間。贛鋒鋰業等龍頭企業通過自有礦山實現鋰鹽自給率超50%,噸成本較外購低20%-30%,在鋰價低谷期仍能維持毛利率 8%-10%。國信證券強調,具備低成本資源的企業更具韌性。
3、銅方面,銅供應擾動,推升價格。南華期貨指出,全球第二大銅礦(印尼Grasberg)事故停產,或導致今明兩年的全球銅礦供應預期急劇收緊,銅作為能源轉型以及新質生產力發展進程中的關鍵金屬,在供需緊平衡與金融屬性強化雙輪驅動作用下,銅價上漲。
展望后市,業內人士認為,有色金屬作為全球定價品種,是本輪大宗商品牛市的主力軍。一方面,在中長期資本開支周期推動下,有色已經進入中長期供給緊張的價格上行大周期;另一方面,全球製造業投資周期持續上行,疊加逆全球化下對於戰略金屬資源的儲備需求,將持續提升對於有色金屬的需求;當下國內宏觀面觸底回升邏輯進一步強化。多重邏輯疊加下,有色或成為本輪慢牛行情的核心品種,未來一到兩年,首先看好工業有色、小金屬和黃金。
【未來產業「金屬心臟」,現代工業「黃金血液」】
不同的有色金屬,景氣度、節奏與驅動點並不一致,分化在所難免,如果看好有色金屬板塊,一個比較輕松的思路是通過全覆蓋來更好地把握整個板塊的貝塔行情。攬盡有色金屬行業龍頭的有色龍頭ETF(159876)及其聯接基金(A類:017140,C類:017141)被動跟蹤的中證有色金屬指數,銅、黃金、鋁、稀土、鋰行業權重佔比分別為27.6%、14.5%、13.1%、10.4%、8.4%,相對於投資單一金屬行業,能夠起到分散風險的作用,適合作為投資組合的一部分進行配置。
風險提示:有色龍頭ETF及其聯接基金被動跟蹤中證有色金屬指數,該指數基日為2013.12.31,發佈於2015.7.13,指數近5個完整年度的漲跌幅為:2020年,35.84%;2021年,35.89%;2022年,-19.22%;2023年,-10.43%;2024年,2.96%,指數成份股構成根據該指數編制規則適時調整,其回測歷史業績不預示指數未來表現。本文中指數成份股僅作展示,個股描述不作為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也不代表管理人旗下任何基金的持倉信息和交易動向。基金管理人評估的該基金風險等級為R3-中風險,適宜平衡型(C3)及以上的投資者,適當性匹配意見請以銷售機構爲準。任何在本文出現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個股、評論、預測、圖表、指標、理論、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為參考,投資人須對任何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為負責。另,本文中的任何觀點、分析及預測不構成對閲讀者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亦不對因使用本文內容所引發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負任何責任。基金投資有風險,基金的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並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基金投資須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