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債市觀察丨逆風之后,債市能否迎來轉機?

2025-10-17 19:11

(來源:財通基金微管家)

10月債市展望利率債方面,經濟弱修復與流動性寬松對債市仍有支撐,外部不確定性可能降低風險偏好,建議把握交易性機會;信用債方面,信用利差壓縮動力有限,建議以中短久期票息策略為主。

9月債市仍處逆風,超長債明顯承壓,曲線陡峭化演繹。近期債市整體偏淡,基金費率改革新規、權益市場維持強勢、「反內卷」政策升溫以及財政政策或加碼發力,對債市情緒均帶來一定壓制,短端品種相對抗跌,超長端明顯弱勢,收益率曲線走陡,由於配置盤承接力量相對有限,供需錯位之下,30年國債收益率升至年內新高。全月來看,1年期國債收益率下行0.5BP至1.37%,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行2BP至1.86%,30年國債收益率上行11BP至2.25%。

信用債方面,9月非金融企業信用債一級發行量11826億元,較上月的11168億元增加6%,淨融資額由上月的540億元上升至1090億元;二級市場方面,信用債跟隨利率債上行,公募基金費率新規、銀行自營兑現浮盈以及理財回錶行為等,信用債買盤力量偏弱,信用債市場呈現明顯調整,長端調整幅度更大;信用利差方面,信用債整體表現弱於利率債,信用利差整體走闊,尤其是中長久期品種、銀行二永債的信用利差走闊幅度較大。

從基本面來看宏觀經濟增長呈現放緩態勢,有效需求不足仍是核心矛盾。8月經濟數據延續7月的放緩態勢,工業生產受外需承壓和內需偏弱雙重影響增速回落,8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2%,較前值下降0.5個百分點;由於「以舊換新」政策效果逐漸減弱,國補類產品對社零形成一定拖累,消費增速連續三個月回落,8月社零同比增長3.4%,較前值下降0.3個百分點;投資增速進一步下滑,1-8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0.5%,增速較1-7月下降1.1個百分點,製造業投資增速下滑、基建投資放緩、地產狀態延續。此外,8月出口增速邊際回落,同比增長4.4%,「對美弱、非美強」的出口特徵進一步凸顯。

金融數據方面,8月信貸偏弱,資金活化延續。8月新增社融2.57萬億元,同比少增4655億元,存量社融同比增速回落0.2個百分點至8.8%,政府債券由支撐項轉為拖累項。8月新增信貸5900億元,同比少增3100億元,居民短貸和中長貸延續同比多減,與地產銷售的表現相一致,也顯示政策補貼退坡后,居民消費需求邊際回落;企業短貸轉為同比多增,企業短期融資需求回升,票據融資同比多減,「票據衝量」特徵緩解,而企業中長貸同比多減,BCI企業投資前瞻指數出現回落,企業生產安排與資本開支意願仍偏審慎。8月M1同比升至6%,除了低基數效應外,顯示居民存款活化能力增強,M2同比持平於8.8%,財政支出加快支撐M2增速。

流動性方面,9月央行累計進行73396億元逆回購投放,當月共有69494億元逆回購到期,公開市場操作淨投放3902億元。央行分別於5日、15日開展10000億元和6000億元買斷式逆回購,實現淨投放3000億元。25日MLF投放6000億元,淨投放3000億元。9月上中旬,資金面維持平穩均衡狀態,進入下旬,跨季影響下資金利率波動加大,央行重啟14天期逆回購,MLF維持超量續做,流動性加碼呵護下,季末資金利率出現回落,隔夜資金再度運行於1.4%下方。總體來説,9月資金面平穩跨季,資金利率中樞相比歷史同期仍較平穩,R-DR利差處於低位。

基本面:

內需修復動能偏弱,出口韌性較強

從基本面來看,內需修復動能偏弱,出口韌性較強。9月製造業PMI為49.8%,較前值上升0.4個百分點,回升幅度超季節性水平,但仍在榮枯線下方,9月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均回升,供需兩端回暖,但新出口訂單顯示外需仍在低位徘徊,9月服務業PMI下滑表明消費壓力可能在加大。結合高頻數據來看,基建實物工作量相關指標同比下滑,基建投資壓力仍存,隨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投放,或能帶動基建投資回升。地產方面,一線城市地產優化政策出臺后,新房銷售同比增速回正,但二手房仍呈現「以價換量」的特點,地產景氣度回升的持續性仍待觀察。出口方面,今年外貿維持較強韌性,但外部貿易環境仍然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可能對出口情況形成擾動。

政策:

財政關注新型工具,貨幣寬松延續

財政政策方面,9月2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新聞發佈會[1],提到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規模共5000億元,全部用於補充項目資本金,目前正抓緊投放到具體項目,其對於社會資本、銀行配套貸款的撬動作用,以及對基建投資的拉動效果值得進一步觀察。另一方面,9月12日,財政部表示「提前下達部分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靠前使用化債額度,多措並舉化解存量隱性債務。」該舉措是財政政策靠前發力的體現,加快資金使用進度,后續關注四季度政府債供給節奏。

貨幣政策方面,「落實落細」仍為主基調。9月26日央行召開2025年第三季度例會[2],強調「落實落細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充裕」,與7月政治局會議和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表述一致;同時提到「抓好各項貨幣政策措施執行,充分釋放政策效應」,刪除「加力實施增量政策」,后續央行更關注存量政策的實施。央行國債買賣和降息預期或是主要博弈點。四季度關注央行國債買賣是否兑現,淨買入或仍是大方向,期限上或以「買短」為主。去年早期「買短賣長」成為主導,「買短」比「買長」更匹配流動性管理工具的屬性,將利好短端品種。影響上來看,當前市場情緒相對偏謹慎,國債買賣的重啟,或能一定程度提振市場信心,信號意義或更為凸顯。

資金面:

「先寬松后收斂」

資金方面,10月資金面或維持「先寬松后收斂」的季節性別表現。上旬,支撐因素主要包括季初財政支出、節假日現金迴流以及中長期流動性投放的累積效應,資金利率有望延續平穩運行。進入中下旬,資金波動或加大,但在央行積極呵護下,壓力或整體可控,10月繳税規模通常環比上升,疊加高息定存到期「搬家」或推升存單發行訴求,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撬動信貸等,可能放大資金利率波動。

機構行為:

費率改革或帶來贖回壓力

機構行為方面,9月5日證監會發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銷售費用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3],將對公募基金的贖回費率進行調整,除部分特定基金外,對於持有期不足7日、30日和6個月的投資者,將分別收取不低於贖回金額1.5%、1%和0.5%的贖回費。若新規落地,意味着債券基金作為流動性管理和短期波動交易的需求將下降,基金或面臨一定的贖回壓力,未來需密切關注正式稿是否會對相關費率規定進行調整。

后續關注:

利率債或有交易機會,信用債票息策略佔優

利率債方面,往后展望,在經濟弱修復與流動性寬松的背景下,基本面對債市仍有支撐,隨着債券的配置價值顯現,保險等機構的配置力度加大,有助於債券收益率重回下行,此外,外部經貿環境不確定性的增加,可能階段性降低風險偏好,債市存在交易性機會。

信用債方面,10月理財規模季節性回升,對信用債形成支撐。當前部分品種信用利差已回到中樞水平,考慮到費率新規正式稿暫未落地,贖回擾動可能仍存在,信用利差壓縮動力可能有限,建議以中短久期票息策略為主。

[1] 資料來源: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9/content_7042877.htm

[2]  資料來源:http://www.pbc.gov.cn/zhengcehuobisi/125207/3870933/3870936/5855060/index.html

[3] 資料來源:http://www.csrc.gov.cn/csrc/c101981/c7581731/content.shtml 

數據來源:Wind,2025.10.13

風險提示: 市場觀點將隨各因素變化而動態調整,不構成投資者改變投資決策或選擇具體產品的法律依據。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文中提及行業、板塊不構成任何投資推介,文中市場判斷不對未來市場表現構成任何保證,歷史情況僅供參考;文中基礎信息均來源於公開可獲得的資料,基金管理人力求可靠,但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及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證,獲得報告的人士據此做出投資決策,應自行承擔投資風險。我國基金運作時間較短,不能反映股市、債市發展的所有階段。基金的過往業績並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基金投資需謹慎,請投資者充分閲讀《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説明書》、《基金產品資料概要》等法律文件。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