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三大新勢力崛起!煉化打開新格局

2025-10-17 17:51

(來源:中國化工信息周刊)

關鍵詞 | 煉化新格局

共 3148 字 | 建議閲讀時間 8 分鍾

歐洲

「黃金時代」結束,深陷「關停潮」

歐洲石油化工協會數據顯示,2009年以來,歐洲約有30座煉油廠關閉,歐洲煉油產能10年來萎縮了37%,機構預測,歐洲所有煉油產能的60%處於高風險,佔全球高風險的45%。預計到2035年前,歐洲約有40~50家煉油廠可能會關閉,主要集中在法國、德國、意大利,佔歐洲煉油總產能的30%以上。

近幾年,多家石化巨頭紛紛退出歐洲石化市場。

10月6日,英力士發佈公告稱,將關停其位於德國萊茵貝格的兩處關鍵裝置,裁撤約175個工作崗位。這兩套裝置主要用來生產環氧氯丙烷(環氧樹脂的核心原材料)、氯氣、燒鹼等原料。10月7日,英力士再次發公告稱,將對其位於英國赫爾的乙酰基工廠裁員20%,該工廠是英歐地區醋酸、醋酸酐等化學品的最大生產基地。此外,英力士還計劃關停位於德國格拉德貝克的苯酚工廠(苯酚65萬噸/年、丙酮40.9萬噸/年);關停位於德國科隆的環氧丙烷和丙二醇生產裝置,並將於2026年退出歐洲化工理事會的相關工作組。

10月初,埃克森美孚正式宣佈,暫停其在比利時安特衞普和荷蘭鹿特丹的兩座化學回收工廠項目進程,涉及投資1億歐元。作為曾經的歐洲石化市場重要參與者,埃克森美孚此前將其在歐洲(主要是英國和荷蘭)的部分聚烯烴業務出售給了英力士,顯著縮減了其在歐洲的下游石化足跡。埃克森美孚2024年4月宣佈,將永久關閉法國格拉雄翁的乙烯蒸汽裂解及其配套裝置,該裝置產能為42.5萬噸/年。

3月,殼牌公司宣佈探索美國戰略合作,同時計劃關閉歐洲部分工廠,包括德國韋瑟林的鄰/對二甲苯資產和荷蘭佩爾尼斯的甲乙酮(MEK)設施。2025年7月,公司將「評估範圍」升級為「正式退出計劃」,決定關閉德國萊茵蘭(Rheinland)煉化一體化基地的芳烴及烯烴裝置、荷蘭莫爾迪克(Moerdijk)的部分烯烴及衍生物裝置。計劃2026—2027年分階段關閉英國莫斯莫蘭(Mossmorran)的裂解裝置。

BP將在歐洲的石化資產全部賣給了英力士,更徹底地退出歐洲傳統基礎化工業務和市場,BP還計劃將其Gelsenkirchen 工廠的產能削減三分之一。

同時,意大利的Livorno已暫停原油加工,而英國的Grangemouth也可能面臨關閉。

利安德巴塞爾公司(LyondellBasell),2024年3月到2025年6月採取了一系列的退出措施,擬將其在歐洲的4家烯烴與聚烯烴資產及相關業務出售給AEQUITA公司,預計交易在2026年上半年完成。

沙特基礎工業公司(SABIC),宣佈關閉位於荷蘭格林工廠的57.5萬噸/年裂解裝置。永久關閉位於英國提賽德郡威爾頓的烯烴6號蒸汽裂解裝置,該裝置乙烯產能為86.5萬噸/年,自2020年10月檢修后一直處於停工狀態。

陶氏2024年7月宣佈關閉歐洲的3家化工廠,並將於2025年第四季度宣佈新增的關停計劃,停止德國博倫工廠的一項投資額超過1億美元的化學回收項目。該決定的直接原因是其主體裂解裝置已計劃關閉,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歐洲能源成本高企(佔其運營支出高達40%)、終端需求持續疲軟以及嚴苛的監管環境,使得此類投資項目不再具備經濟可行性。

阿克蘇諾貝爾則從2024年到2025年5月陸續關閉其位於歐洲和非洲的三個生產基地,分別是荷蘭的格魯特-阿姆斯、愛爾蘭的科克和贊比亞的盧薩卡。

道達爾能源2025年4月宣佈,將於2027年底前永久關閉其比利時安特衞普煉油化工綜合體中一座老化的裂解裝置,該裝置擁有乙烯55萬噸/年、丙烯23萬噸/年的產能。

隨着歐洲「煉油黃金時代」的結束,在新能源汽車的衝擊、非洲新興產能崛起擠壓、歐盟碳價上漲碳成本上升重壓以及北美頁岩氣產區受到產量、國際油價波動及市場需求的多重影響,歐洲「關停潮」不僅僅是企業自身的問題,而是全球能源格局、產業政策和地緣政治變化的集中體現。

這不僅是產能的轉移,更是全球化工價值鏈的重構。中國憑藉龐大的市場和完整的工業體系,正引領行業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印度通過產能擴張和產業鏈升級,致力於成為區域煉化中心;中東則利用其無與倫比的資源優勢,通過向下遊延伸,將「黑色黃金」轉化為更高附加值的化工產品,實現經濟轉型。這三股力量共同推動着全球煉化行業的重心持續東移,重塑着未來的行業格局。

中國

產能躍居世界首位,邁向高端化與綠色化

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煉化生產國和消費國,行業正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的新階段。中國憑藉龐大的國內市場、完整的產業鏈配套和持續的規模化投資,在全球化工產能中的佔比持續提升,正從「大國」走向「強國」,在高端材料領域不斷突破。

根據隆眾資訊統計,近年來中國煉油產能穩定在 9.8 億噸左右(不同口徑有差異),煉油能力全球第一;國內煉油資本開支大幅放緩,從份額擴張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減油增化與原料輕質化同步推進,增強了煉廠靈活性與低成本優勢,全球綜合競爭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為邁向下一輪周期打下堅實基礎。

未來發展趨勢:

高端化與精細化:行業正從生產大宗燃料油向高附加值的化工品和高端材料轉型。大型一體化煉化項目(如浙江石化、恆力石化等)將煉油與化工深度融合,最大化生產乙烯、丙烯等基礎化工原料。

綠色低碳轉型:在「雙碳」目標下,節能降碳成為核心任務。國家已出臺政策,要求煉油行業提高能效、減少碳排放。企業將加大投入研發和應用節能降碳技術,探索循環經濟模式。

智能化升級: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將被廣泛應用於生產過程,實現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管理,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和優化決策。

印度

煉油產能將突破3億噸,打造區域中心

印度的煉廠產能近四十年來迅速擴張,從557千桶/日增長至4970千桶/日,印度的煉油需求表現較好,除了2020年全球性公共衞生事件的影響外,印度連續20年煉廠開工率超過100%,且2023年煉廠開工率達到新高,因此多數國際能源機構例如EIA、IEA等認為未來中短期內印度地區將會是全球原油消費和煉油需求增長的主力軍之一。

為滿足國內旺盛需求並擴大出口,印度正大力投資石化項目。預計到2028年,煉油產能將突破3億噸/年,複合年均增長率超過6.5%。新增產能中,58%來自現有煉廠擴建。

未來發展趨勢:

下游一體化項目落地:印度斯坦石油公司的900萬噸/年拉賈斯坦邦煉化一體化項目即將投產,巴拉特石油公司的安得拉邦項目也將啟動建設。這些項目將顯著提升其綜合競爭力。

上游勘探開發松綁:為保障能源安全,印度正通過政策改革(如延長勘探租期、允許國際仲裁)吸引外資,開發包括頁岩油氣在內的非常規資源,並與國際能源巨頭合作推進海上勘探。

進口來源多元化:儘管目前80%以上的原油進口依賴中東和俄羅斯,但印度正積極拓展美國、加拿大、圭亞那、阿根廷等非「歐佩克+」國家的原油來源,以增強供應鏈韌性。

中東

依託資源優勢,向下遊高附加值領域延伸

以沙特阿拉伯為例,其擁有全球16%的探明石油儲量,位居世界第二,沙特「願景2030」計劃的核心之一就是減少對原油出口的依賴,發展多元化經濟。

沙特阿美(Saudi Aramco)是全球最大的一體化石油公司,擁有從上游開採到下游煉化的完整產業鏈。中東煉廠生產的成品油和化工品大量出口,是全球市場的重要供應源。沙特等國的港口擁有巨大的原油和成品油出口裝運能力。

未來發展趨勢:

大規模投資下游產業:沙特阿美等國家石油公司正進行鉅額投資,建設世界級的煉化一體化項目。例如,沙特阿美與中石化合作的延布煉廠,以及其在國內的多個大型石化項目,旨在將原油直接轉化為高利潤的化學品。

發展非常規天然氣為支持國內工業和發電需求,沙特等國正大力開發非常規天然氣(如頁岩氣)和海上氣田,以釋放更多原油用於出口,併爲石化產業提供原料。

全球化佈局:中東國家石油公司正積極在海外(如中國、印度、東南亞)投資或參股煉化項目,以鎖定市場,確保其原油的長期穩定出口。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