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7 17:37
現代都市人習慣清晨喝一杯牛奶,而這一飲品已從改革開放前的稀罕物,變為如今的日常必需品。不過,歷經半個多世紀發展,國內液態奶行業似乎遭遇了增長瓶頸。
2025年8月,國內乳業巨頭蒙牛乳業發佈的中期業績報告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收415.7億元,同比下滑6.9%;權益股東應占利潤20.455億元,同比減少16.4%。這已是蒙牛連續兩年中期業績出現營收、淨利潤「雙降」。
從營收規模看,2025年上半年的415.7億元,不僅低於2023年同期的511.2億元,差距近百億元,更是創下近三年同期營收的最低值。
在頭部乳企中,蒙牛乳業的業績可以説是連續「掉檔」。這不僅反映出企業自身在市場競爭中面臨的壓力,更折射出整個液態奶行業增長放緩、消費需求變化等共性問題。如何破局,成為蒙牛乃至整個行業亟待解決的關鍵課題。
營利雙降,業績降温背后的多重挑戰
從這份半年報能清晰看出,蒙牛當前的經營狀況確實面臨挑戰。拆解其各項業務營收數據,今年上半年表現分化明顯:液態奶業務營收321.9億元,是絕對的營收支柱,但營收增速同比下降11.2%,出現了顯著的負增長;冰激凌業務營收38.8億元,增速15.0%;奶粉業務營收16.8億元,增速2.5%;奶酪業務營收23.7億元,增速2.3%;其他業務營收14.5億元,增速16.9%。不難發現,作為核心板塊的液態奶業務,其下滑成為拉低整體業績的關鍵因素。
不過,蒙牛液態奶業務上半年的營收下滑,不能完全歸咎於企業自身。從行業大環境來看,整個液態奶市場都處於增長乏力的狀態。尼爾森IQ的數據顯示,今年1~5月全國液態奶銷售額同比下滑7.5%,到了6月,這一降幅進一步擴大至9.6%。在全行業銷售遇冷、需求疲軟的背景下,蒙牛的液態奶業務自然也難以獨善其身,不可避免地承受了市場下行帶來的壓力。
如今,「營收與利潤雙降」已成為乳企行業的普遍態勢。在今年上半年,36家上市乳企中能實現「營收與利潤雙增長」的企業寥寥無幾。面對乳製品行業的下行浪潮,無論是區域性的地方乳企,還是佔據市場主導地位的一線大廠,都像風浪中的扁舟一樣,經營狀況起伏不定。
儘管蒙牛作為行業內的頭部品牌,具備較強的抗風險能力,但在行業整體遇冷時,其從上游生產端到下游消費端的全產業鏈,都會率先受到衝擊。比如在疫情初期,乳品銷售幾乎陷入停滯,蒙牛不得不將大量原奶加工成奶粉儲存,這一操作直接造成了至少10億元的損失。
疫情消退后,乳製品行業雖逐步迴歸常態,卻又面臨原奶過剩的新問題。當原奶噴粉的成本遠超奶粉出廠價時,乳企會選擇停止收購原奶,部分牧場為避免持續虧損,甚至會採取「倒奶殺牛」的極端措施。
乳業領域一直流傳着「得奶源者得天下」的説法。自2013年起,蒙牛便開始向上遊產業鏈擴張,先后收購了現代牧業、聖牧高科、富源牧業等知名牧場。同時,蒙牛還在寧夏、甘肅、雲南、黑龍江等多個省份自建牧場,形成了規模化的產業集羣。憑藉數十個奶源基地和上千座牧場的支撐,蒙牛穩固了行業第二的市場地位。
然而,在行業下行期,曾經的「制勝法寶」如今卻成了沉重負擔。受原奶價格下跌以及淘汰低產效牛隻的影響,2024年現代牧業計提生物資產和商譽減值,出現了14.17億元的鉅額虧損。作為關聯方,蒙牛也因此承擔了8.27億元的虧損。進入2025年上半年,現代牧業仍未擺脫虧損困境,進一步拉低了蒙牛的盈利水平。
雪上加霜的是,近兩年還面臨多重外部壓力:新生兒數量下降導致長期消費需求減少,現製茶飲的崛起分流了部分乳製品消費,地方乳企的強勢反攻也加劇了市場競爭。多重因素疊加下,蒙牛今年上半年液態奶業務收入僅為321.92億元,較2024年同期減少40.7億元。核心業務增長放緩,讓蒙牛難以再展現往日的行業競爭力。
品牌信任危機:品控漏洞與口碑損耗雪上加霜
在業績持續承壓的惡性循環中,蒙牛本應築牢品牌信任的基本盤,卻因品控問題頻發與售后應對失當,進一步加劇了市場信任危機。
2025年以來,多地消費者集中反饋蒙牛產品存在質量隱患:有家長在特侖蘇牛奶中發現疑似塑料異物,孩童飲用后出現腸胃不適;網購的低脂高鈣奶開封即散發酸敗氣味,內含結塊物質,消費者依據《食品安全法》提出賠償訴求時,卻遭遇品牌客服「踢皮球」式敷衍。
更令人擔憂的是,此類問題並非個例,從常温奶到低温酸奶,從線下商超到線上旗艦店,產品質量問題的投訴範圍正不斷擴大,暴露出其在生產質檢、倉儲物流等環節的管理漏洞。
雪上加霜的是,品牌在營銷端的不當操作進一步消耗着積累多年的口碑。有消費者舉報,蒙牛部分「低脂」「脱脂」產品實際營養成分與標註不符,存在虛假宣傳嫌疑;抖音等平臺直播中承諾的「臨期產品無條件退換」,在消費者申請時卻被以「已拆封」為由拒絕。
在乳製品消費高度依賴品牌信任的市場中,蒙牛的品控失守與售后缺位,無疑在業績下滑的傷口上又添新傷,使其在與競品爭奪存量市場時更顯被動。
破局乏力:深層短板與路徑依賴難破困局
面對三重挑戰與信任危機的疊加困境,蒙牛看似提出了全產業鏈優化、業務結構調整等破局方向,但從實際行動看,其根深蒂固的路徑依賴與深層能力短板,使其難以真正擺脫困局。
上游端,儘管意識到聯營牧場的風險傳導問題,但蒙牛既未建立有效的奶價波動對衝機制,也未加快自有牧場的精細化管理轉型,仍被動承受「原奶降價無紅利、成本上漲必承壓」的擠壓;核心業務上,口口聲聲要突破常温奶依賴,卻迟迟未在低温奶冷鏈建設上加大實質投入,新品研發仍停留在口味調整的淺層創新,難以打動追求健康與品質的消費羣體。
戰略執行層面的短板更為致命。「一體兩翼」戰略提出至今,多元化業務仍未突破「規模虛增、盈利微薄」的怪圈,冰淇淋的高增長靠低價促銷換來,奶酪業務在C端市場毫無存在感;國際化業務依舊深陷「燒錢換市場」的泥潭,印尼市場的價格戰持續吞噬利潤,非洲市場的投入迟迟未見回報,與雀巢等國際乳企的本地化運營能力差距懸殊。
更關鍵的是,研發投入的吝嗇與組織協同的缺失,讓所有轉型規劃淪為紙面文章——半年推出百款新品卻鮮有爆款,管理層煥新后戰略執行反而更顯猶豫。在行業拐點尚未到來之際,蒙牛若不能快速補齊這些深層短板,恐將在周期低谷中進一步喪失市場話語權。(《理財周刊-財事匯》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