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到手的「肉籤」飛了?海西新葯是延迟上市還是被迫中止?

2025-10-17 17:38

繼今年7月首鋼朗澤港股上市前夕被緊急叫停IPO后,港股市場再現「暫緩上市」案例。

智通財經APP觀察到,10月16日晚間,在暗盤大漲25%的海西新葯(02637)突然公佈公告:因需要額外時間完成配發結果公告的定稿及獲取監管機構批准,公司的上市時間表將會順延。

 

image.png

 

FINI系統落地后首只「延迟上市」股

根據此次IPO流程,海西新葯於今年年10月9日-10月14日招股,其孖展認購資金達3094億港元,超購3113倍。公司擬全球發售1150萬股,香港公開發售佔約10%,國際發售佔約90%。發售價為每股發售股份69.88-86.40港元,每手50股。

海西新葯本預期H股於10月17日上午九時正在聯交所開始買賣,所以公司上述公告一出立馬引發市場熱議。

因為與此前首鋼朗澤IPO緊急叫停的原因不同,海西新葯是在開啟暗盤交易后宣佈暫緩掛牌。而海西新葯也成為自2023年港交所FINI系統落地后,首隻在暗盤交易后因未能刊發配發結果而延迟上市的新股公司。

在當前港股市場新股熱潮之下,出現該現象極為罕見,以致於海西新葯宣佈暫緩上市后,市場一度傳言四起。有市場消息稱,某證券行高層表示,疑似其國際配售有問題,例如有投資者重複申請、沒有資格申請國際配售的人蔘與其中。

市場存在相關傳言也非空穴來風。

據智通財經APP瞭解,早此年,內地投資者一人多户現象普遍。香港本土居民身份證為9位,而內地居民的身份證是18位的,券商提交新股認購申請需上報身份證號。香港居民按9位如實上報,而內地居民因身份證位數問題,不同券商上報規則不一:有的取前9位,有的取后9位,還有的用開户註冊賬號或其他自定義組合,導致同一個內地居民在多個券商開户,提交新股認購申請時會被認為是不同的用户。

雖然香港證監會在今年3月發佈新規,明確投資者需通過香港身份證或護照進行唯一身份識別,以確保同一投資者無法通過多個賬户重複申購同一新股,但隨着今年港股新股市場再度升溫,個別新股出現「一手難求」現象,重複認購行為疑似再現。

事實上,此前香港公開報道稱,疑似有內地投資者在香港以不同身份證明文件,如內地身份證、香港身份證或護照,在不同券商申購熱門新股,包括布魯可(00325)及蜜雪冰城(02097)等。而這些「港漂」投資人使用不同身份證明文件,在不同證券公司開户並申購新股,港交所FINI系統似乎仍難以識別其為重複認購。

不過,公司緊急發佈公告似乎也是爲了明確其延期上市的原因是「需額外時間完成配發結果公告定稿」,並非市場傳聞中的「承配問題」。

其實從昨日海西新葯暗盤表現市場也感覺到了一絲異樣。

因為在今年前三季度,港股市場共有66只新股IPO上市,同比增長46.7%,累計募資額達1824億港元,同比增幅達228.1%,繼續穩居全球各大交易所之首。新股熱潮之下,醫藥新股乘着創新葯牛市的東風表現亮眼。

在今年前9個月港股新股表現「Top10」中,醫療醫藥企業佔據7席。其中,銀諾醫藥-B(02583)、中慧生物-B(02627)、勁方醫藥-B(02595)、維立志博-B(09887)的暗盤漲幅分別達到274.73%、162.64%、102.16%和100.14%。反觀昨日海西新葯暗盤收漲僅25.12%,市值甚至未能守住「入通線」。

既然明確了暫緩上市的原因,接下來投資者關心的自然是該事件的處理情況。

據智通財經APP瞭解,新股延期上市與取消上市的暗盤處理規則完全不同:若僅是延期上市,今日已成交的暗盤訂單將視為有效,按常規在L+2日完成交收,未成交訂單則自動取消;只有在「取消上市」的極端情況下,暗盤交易纔會全部作廢。

例如,2022年10月3日百德醫療發佈公告:「因需更多時間迴應監管機構查詢,經徵詢聯席全球協調人,決定延迟全球發售且不按招股章程進行;已發出、可供寄發/領取或存入中央結算系統的發售股份股票,不構成有效所有權證明且視為已註銷。」而當時,百德醫療就是在暗盤交易完成,大跌40%后緊急叫停上市,至今未掛牌。

這種情況便會被視作「取消上市」,進行暗盤交易無效化處理,根據規則,因該新股暗盤交易扣除的資金(包括手續費和佣金等費用)或股票一般會在取消上市后一個交易日內退回客户賬户。

中規中矩的「潛力票」

對於投資者來説,雖然海西新葯稱不上絕對的「大肉」但就其基本面和估值來看,也足以稱得上一隻中規中矩的潛力票。

作為一家走仿創結合路線的藥企,海西新葯在仿製藥方面,重點佈局首仿藥、難仿藥、高仿藥的研發,如MAH制度、仿製藥一致性評價以及國家藥品集採等。

而在創新葯方面,海西新葯則專注於開發具有全球市場潛力、臨牀需求明確的小分子創新葯。據悉,海西新葯的創新葯管線包括1個2期臨牀項目、3個臨牀前項目,覆蓋了腫瘤、眼科及呼吸系統疾病領域需求。

而在財務方面,仿創結合路線讓海西新葯的財報表現較多數18A企業更紮實。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其主營收入分別約為2.12億元、3.17億元、4.67億元和2.49億元,3年複合增長率達到48.4%;對應期內利潤分別約為0.69億元、1.17億元、1.36億元和0.9億元。

與此同時,公司報告期內毛利率始終穩定在80%以上,業績總體呈現增長態勢的同時,盈利質量也保持穩定。目前公司面臨的主要風險還是在於業績高度依賴仿製藥,例如2024年仿製藥收入佔比高達98%。並且公司多款核心品種的集採協議將今年年底到期,面臨續約降價壓力。

從估值來看,此次海西新葯港股IPO的PE(TTM)估值約為41倍,與A股仿製藥企業58倍的平均PE估值對比並不算高,儘管在港股流動性稍弱,但考慮火熱的市場以及按創新葯企市銷率估值法計,海西新葯的PS估值也僅有13倍上下,對比同業公司存在一定的升值空間。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