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四川夫婦賣羽絨服,要IPO了

2025-10-17 11:19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天天IPO)

波司登「平替」。

你常穿的羽絨服也要IPO了。

投資界獲悉,近日坦博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坦博爾」)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書,中金公司為獨家保薦人。

有着「波司登平替」之稱,坦博爾由一對四川夫婦聯手締造。兩人從一間狹小的羽絨服廠做起,自華東地區輻射全國,一路成長為中國第四大本土專業户外服飾品牌,年銷售額超10億元。

財富背后的創業故事,總是令人足夠好奇。

四川夫婦,帶隊IPO了

坦博爾的故事,始於一對四川夫婦。

1971年,王勇萍在四川宜賓出生,從小受在服裝廠工作的母親影響,他童年時代便幫忙加工紡織品,15歲開始闖蕩社會。彼時鞍山有一個紡織面料交易市場,王勇萍在別的城市購買布料后,運回鞍山售賣。此后他捕捉到更大的商機,利用當時先進的劍桿織機生產西服面料,直供遼寧紡織市場和山東紡織市場。

期間結識了妻子王麗莉。1999年,夫妻二人併購了一家青州青遠鞋業有限公司。恰逢當時蘇北一家當地知名羽絨服廠經營遇困,便吸納該廠300多名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於2004年成立坦博爾,由此進軍羽絨服。

起初,公司選擇以四季休閒服為突破口,瞄準性價比。因其價格比波司登、加拿大鵝等高端羽絨服品牌更親民,品質也不差,被消費者稱為「波司登平替」。

早期的坦博爾是一個典型的區域性品牌,銷售渠道主要集中在線下,以山東、河南和河北為「第一市場圈」,公司營收多被華東地區包攬,但在南方的知名度並不高。

很快窘境顯現。2015年,公司在新三板掛牌上市,但在2017年底退市。數據顯示,公司營收從2012年的約6.6億元下滑至2016年的3.7億元。原因是多方面的——營銷不足、地域性明顯、品牌老化……相比同行,彼時坦博爾還沒有找到一個足夠鮮明的品牌記憶點。

2022年,坦博爾開始向户外品牌轉型,推出多功能服飾,並在2024年成為奧地利北歐滑雪隊官方場外服飾供應商。同時,公司接連邀請周也、黃軒、鍾楚曦作為品牌代言人——要知道,坦博爾上一次官宣品牌代言人還是在2013年,請的是「50后」演員陳寶國。

此次IPO前,上海藍銀持有公司67.14%的股權,王麗莉直接持股25.33%,其他股東包括僱員激勵平臺青州博順、青州爾雅等。根據股權穿透信息,王麗莉合計持有公司約67.4%的股權。

何以撐起一個IPO

翻開招股書,坦博爾將自己定義為專業户外服飾品牌,覆蓋滑雪、登山、徒步等自然場景,以及郊遊、公園休閒、通勤等城市活動需求。

根據穿着場景不同,公司產品劃分頂尖户外、運動户外與城市輕户外三大系列,建議零售價分別為999元至3299元、599元至2999元和699元至1799元,截至2025年6月共有687個SKU。

其中,「頂尖户外」為高海拔徒步旅行、極地探索等高強度運動而設計,「運動户外」針對登山、露營等中強度户外探索活動,「城市輕户外」則主要面向都市居民的郊遊、通勤等場景。

招股書顯示,2022年-2024年,公司分別實現營收7.32億元、10.21億元、13.02億元,同期淨利潤分別為0.86億元、1.39億元、1.07億元。根據灼識諮詢的資料,以2024年零售額計,坦博爾是中國第四大本土專業户外服飾品牌。

從收入佔比來看,城市輕户外系列仍然是業務的主要支柱,去年收入佔比達到七成,但頂尖户外和運動户外兩大系列也逐漸成為新的支撐,近三年佔比分別為17%、26%和29.3%。

歷經調整,公司線上渠道收入增長迅速——2024年同比大增79.6%達到6.26億元,截至2025年上半年有約52.7%的收入來自線上渠道,包括自營店鋪、電商平臺和線上分銷商。

與之形成對比,坦博爾的線下業務明顯放緩,近三年線下銷售收入分別為4.59億元、6.39億元、6.35億元,來到今年上半年,門店數量減少40家至568家。

值得關注的是,公司淨利率從2022年的11.7%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5.5%,成本控制面臨壓力。這不難理解——主要原材料之一的羽絨價格上漲,加上爲了滿足銷售需求,公司加聘第三方製造商,導致採購成本和合約製造成本雙雙增加。根據招股書,坦博爾超過90.0%的產品依賴第三方合約製造商。

而在銷售環節,相關開支上升明顯,銷售及分銷費用率從2022年的27.3%增長至2024年的39%,一大原因是公司品牌活動的增長。

坦博爾也在招股書中表示,公司在營銷活動中大量依賴第三方電商及社交商務平臺,而新設門店可能無法在預期時間內實現盈利。此外,受第三方合約製造模式影響,「原材料供應短缺、中斷及價格波動可能擾亂供應鏈」。

爭搶這屆中產

衆所周知,中產有「三寶」,lululemon、拉夫勞倫、始祖鳥——「身穿始祖鳥衝鋒衣和lululemon瑜伽褲,頭戴拉夫勞倫棒球帽,耳朵里塞着Airpods」。再騎着公路車吃一頓wagas,妥了。

一件衝鋒衣五千元起步,依舊擋不住中產階級的購買熱情;一條小小的瑜伽褲售價高達千元,lululemon被做成了國人的信仰,一度成為全球運動品牌亞軍。

不過,當拉夫勞倫在縣城流行起來時候,中產們開始將目光投向更小眾的品牌,薩洛蒙(Salomon)、Hoka和昂跑搖身一變成為「新晉三寶」。

曾幾何時,漂亮的露營裝備、周末騎行線路以及滑雪場打卡照是朋友圈標配,不提前兩周以上訂不到一個露營地,長安街上夜騎的車隊裝備堪比環法自行車賽。

轉折點發生在2024年,降温肉眼可見——「退坑」「轉讓」鋪滿了社交平臺,不少人價值小一萬的露營裝備蒙上了灰塵。原本要加價排隊購買的自行車,「打折也賣不出去」。

追根溯源,這些運動都不便宜。

與之相對的,是更具性價比的小眾户外活動興起:繼飛盤、徒步、攀巖之后,室內網球、匹克球和室內高爾夫成為新晉「運動三件套」。

回想2020年的户外熱潮,固然有疫情影響下,人們想要短暫地遠離城市喧囂,在大自然中體驗寧靜與健康生活方式,但形成潮流則更多源於一種身份認同——經由媒體平臺傳播,成為象徵中產身份的社交貨幣。

這些潮流來得快去得也快,對於中產而言,無論是服飾還是生活方式,不變的似乎只有變化本身。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