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港股首家:開盤大漲近49%,能否破解商業化魔咒?

2025-10-17 10:47

中國工業報  王珊珊

10月16日,雲跡科技(02670.HK)正式登陸港交所,成為港股市場「機器人服務智能體第一股」,同時也是2025年首家依據《上市規則》第18C章上市的特專科技公司。所謂18C「特專科技公司」,是指2023年3月港交所在《主板上市規則》中增設第18C章,這條通道專為尚未盈利、但擁有核心技術能力的企業所設。

本次IPO共發售690萬股H股,發行價為每股95.6港元,募集資金總額約6.60億港元。其公開發售部分獲得市場熱烈響應,錄得約5657.2倍超額認購,凍結資金約1891億港元,共吸引26.3萬名散户投資者參與。

上市首日,雲跡科技以142.8港元開盤,較發行價大幅上漲49.37%。截至當日收盤,公司股價報120.50港元,總市值達82.81億港元。

根據港交所公告,雲跡科技在IPO前后均獲得眾多優質機構投資者的持續認可。

行業競爭與多元化挑戰

雲跡科技成立於2014年,自創立伊始,其創始人便將機器人定位於商用場景佈局,使得雲跡科技在眾多同行仍受困於商業化難題時,率先實現規模化營收,並且年度營收達2億元。雲跡科技因此也成為資本「寵兒」。2014年成立至今,其已完成8輪融資,吸引騰訊、阿里巴巴、科大訊飛、聯想創投、攜程等產業資本,以及啟明創投、沸點資本等財務投資者和多地政府引導基金的參與。截至2021年底最后一輪融資時,公司估值已達40億元人民幣。

事實上,早在2022年2月,雲跡科技就曾計劃在上交所科創板IPO,並緊接着啟動上市輔導備案,不過最終撤銷上市申請。

據招股書顯示,2022年到2024年期間,雲跡科技的收入分別約為1.61億、1.45億、2.45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約23.2%;毛利分別約為3927.1萬、3915.7萬、1.06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約為64.6%;毛利率分別為24.3%、27.0%、43.5%,呈逐年上升趨勢。

收入構成主要分為三大板塊:機器人及功能套件的銷售與租賃、AI數字化系統的服務訂閲與佣金,以及面向個人客户的商品銷售。其中,以「潤」系列和「格格」系列為代表的機器人產品銷售貢獻超過75%的收入。2024年全年,雲跡科技在中國酒店場景機器人服務智能體市場份額排名第一,市場佔比13.9%,在中國機器人服務智能體整體市場中,雲跡科技同樣以6.3%的市佔率位列前茅。

對此,人工智能從業者李傑對中國工業報表示,當經濟發展至特定階段,服務行業(即第三產業)將成為吸納就業的主要領域。然而,低端服務業不僅工作辛苦,且報酬較低,此外,部分存在一定危險性的工作(如保安、危化品倉庫管理等)可作為服務型機器人率先應用的場景。當前,人工智能(AI)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尚無法完全替代人類大腦進行創新,因此,服務型行業在短期內將是發展趨勢。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雲跡科技還處於虧損狀態。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5年前5月,其虧損分別為3.65億元、2.65億元、1.85億元和1.18億元,和2024年前5個月的0.84億元的虧損相比,同期虧損擴大。中國工業報也就虧損事宜郵件採訪預計科技,截至發稿,並未收到回覆。

對此,常信科技CEO葛林波對中國工業報表示,當前商業化進程受多重因素制約:技術方面,運動控制環境感知多機協同等技術尚未完全成熟,導致部分場景故障率較高;成本上,硬件研發供應鏈整合及定製化服務,導致單機成本居高不下,甚至酒店場景機器人日均使用成本可能也高於人工;場景適配性方面,不同場景需求差異大,如商務酒店引入機器人可能引發「缺乏人情味」的用户差評;商業模式上,多數企業依賴硬件銷售服務收入佔比不足15%,長期盈利模式尚未明確。

某機構投資經理黃先生對中國工業報表示,服務機器人無法開箱即用,需要專人部署,僅能作為移動平臺,適用場景有限。

李傑分析,商業化挑戰的根本在於投入產出比,也就是服務型機器人的研發生產及日常保養維護的成本,是否會超過原崗位的人力成本,是否更具備性價比。目前,服務型機器人只能從事簡單的送餐、掃地等重複性且規定性極強的動作,對於有人或者車輛闖入、有人跌倒或者病發、有人破壞等意外情況還缺乏處置能力。

千乘資本投資團隊認為,隨着技術升級及社會老齡化,服務型機器人在醫療、家居服務領域的應用場景將持續擴展,有望推動服務型機器人需求進一步釋放。未來機器人商業化的趨勢主要在兩方面:一是製造業機器人,二是服務型機器人,從應用的深度和廣度方面均將顯著提升。

當前,服務機器人行業競爭日趨激烈。隨着擎朗智能、九號機器人等企業紛紛入局,市場價格戰持續加劇,直接導致酒店機器人平均售價從2016年的13.6萬元大幅下降至2024年的1.31萬元,跌幅超過90%,硬件利潤空間被嚴重擠壓。

在這一背景下,雲跡科技通過調整價格策略,酒店客户數量從15000家增長至34000家,同比增幅達126%。

然而,激烈的競爭也給公司帶來明顯財務壓力。為控制成本,雲跡科技逐步收縮研發投入:研發開支從2022年的0.68億元降至2024年的0.57億元,研發費用佔收入比重也從42.0%大幅下降至23.4%。

儘管一直在推動業務多元化,公司收入結構仍高度依賴酒店場景,2022年至2024年間,酒店場景收入佔比仍分別高達70.1%、95.1%和83.0%。對此,IDC中國研究經理李君蘭指出:「在功能趨同、價格競爭日益加劇的背景下,雲跡科技也面臨產品和業務相對集中等挑戰。」

中國工業報就多元化場景佈局以及技術創新實現差異化競爭戰略規劃事宜,採訪以及科技,並未得到回覆。

IPO熱潮與商業化爭議

在AI浪潮的推動下,機器人賽道今年以來熱度顯著攀升。

資本市場方面,行業標杆性IPO接連涌現。優必選(09880.HK)作為「人形機器人第一股」於2023年12月登陸港交所,目前總市值約618.7億港元;一年后,越疆科技(02432.HK)成功掛牌,成為「中國協作機器人第一股」,在28歲創始人劉培超的帶領下,其業務從工業場景延伸至商業與家庭服務,目前總市值已超229億港元。此外,海康機器人已進入深交所審覈階段,優地、節卡、遨博等企業也紛紛推進IPO進程,預示着機器人領域或將迎來一輪上市熱潮。

隨着AI技術突破,具身智能機器人也成為新焦點。從年初引發廣泛關注的宇樹科技,到頻繁獲得融資的智元機器人、逐際動力、星海圖等行業熱度持續攀升。

然而,在從科幻走向產業化的狂歡中,質疑聲也隨之而來。金沙江創投朱嘯虎曾公開表示,正批量退出人形機器人項目,直指行業核心問題:機器人商業化路徑尚不清晰,當前融資熱潮中存在明顯泡沫。他直言:「你們商業化可能的客户在哪里?」

至此,機器人賽道頗受爭議的商業化問題再次擺到面前。

回到行業真正的需求痛點上,「我們希望機器人幫助人類做兩件事情:第一件是人類不能做的事,那些冒着生命危險去救火救災,醫生、護士冒着自己健康被損害的危險進入輻射區、感染區和傳染區的事情;第二類是人類不想做的事,那些簡單重複枯燥一遍又一遍跑動的工作應該交給機器人去做。」這是雲跡科技創始人支濤創業的初衷,「機器人把人類不能做的事和不想做的事拿走,把想做和願意做的事留給人類。」這或許纔是它們誕生的目的。

對此,葛林波表示,服務型機器人行業正處於高速發展期,但需突破技術成本和場景適配等核心瓶頸。雲跡科技通過場景聚焦技術協同和生態整合,建立了差異化優勢,但其持續盈利能力仍取決於商業化效率提升和新場景拓展。投資人退出人形機器人賽道反映出短期資本的謹慎態度,但長期來看,技術進步與政策支持將推動行業向更高階形態演進。

千乘資本投資團隊認為,機器人的發展趨勢,本質上是從專用到逐漸通用的過程,當人形機器人能夠完成多項任務后會快速重塑整個行業。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繼手機、汽車之后的又一商業入口,正如手機整合通話、地圖、工作、娛樂等眾多功能,而人形機器人功能將更加全面,與人的交互場景也將更多元。從目前來看,整個行業尚處於產品和技術的導入期,行業冷啟動尚未完成,目標市場、產品定義、種子用户等商業化落地路徑仍未明晰是該階段的正常特徵。導入期的核心是供給驅動而非需求驅動,只有通過持續技術創新突破帶來產品性能提升、成本降低,才能逐步打開應用場景,而這需要長期資本、耐心資本的持續陪伴。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