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鋰電新周期「引爆」,設備端迎來「黃金時代」

2025-10-16 20:03

倒計時33天

2025(第十五屆)高工鋰電年會

暨十五周年慶典&高工金球獎頒獎典禮

主辦單位:高工鋰電、高工產研(GGII)

協辦單位:卡洛維德

 總冠名:海目星激光

年會特別贊助:大族鋰電

專場冠名:英聯複合集流體、逸飛激光、華視集團、歐科工業空調

金球獎全程特約贊助:思客琦

時間&地點:2025年11月18-20日 深圳前海華僑城JW萬豪酒店

會議合作:陳女士 13560731836(微信同號)

2025年,中國鋰電池行業正從一場深刻的行業洗牌中走出,迎來一個全新的資本開支周期。

與上一輪單純追求規模的擴張不同,本輪擴產的驅動力、地域分佈和技術內涵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呈現出三大顯著特徵,並由此對產業鏈上游的設備企業提出了全新的、更為嚴苛的考題。

第一個特徵,是擴產由頭部企業引領,需求則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剛性與規模。

據觀察,行業反轉的邏輯極為清晰:先是自2024年第四季度起,電池廠商產能利用率同步回升。

2025年上半年,寧德時代產能利用率已回升至接近歷史峰值的90%,頭部電池廠商自2022年以來首次整體突破80%。

產線拉滿、而需求一再洶涌,新一輪大規模資本開支隨之開啟。

基於2025年半年報數據,鋰電行業資本開支同比轉正、增速達到31.72%,且從25年Q1開始連續兩個季度同比增長。

其中寧德時代資本開支規模已來到歷史第二高位,億緯鋰能(維權)亦是同比翻倍。

結合在建產能來看,中創新航、寧德時代、國軒高科截至2025年上半年的在建產能規模均已超過百GWh。

這背后是三大確定性需求的支撐:

一是儲能市場轉向市場化驅動,全球出貨量預測已大幅上調50%;

二是動力電池單車帶電量持續提升至近55kwh,帶動需求預期上修至25%、電池需求增速已快於整車;

三是設備剛性更新需求的顯現:2020年上一輪擴產高峰的設備,按5年使用壽命計算,從2025年起正逐步進入更新周期,未來三年更新比例將不斷提升。

第二個特徵,是擴產呈現鮮明的全球化特徵,從「產品出海」邁向「產能出海」。

當中國市場領跑時,歐美與東南亞的巨大滲透潛力正吸引中國電池企業加速全球佈局。

今年來,從中創新航葡萄牙15GWh工廠動工、寧德時代、瑞浦蘭鈞在印尼落子電池產能,到億緯鋰能繼馬來西亞圓柱電池工廠投產后、繼續新增儲能電池基地,再到比亞迪在IAA期間明確的歐洲建廠計劃,全球多點開花的產能佈局已成定局。

更重要的是,海外產能正從早期的PACK組裝,向技術壁壘更高的電芯、模組製造延伸,這帶來了更高的設備價值。

第三個特徵,本輪擴產與前沿技術迭代緊密共振,是「先進產能」的擴

無論是高壓實鐵鋰、厚電極等工藝,還是面向不遠未來的固態電池,都對設備提出了革命性要求。

2027-2028年固態電池上車為倒推節點,相關的中試線設備採購已在今年拉開序幕。

這些海外和新技術產線,無一例外都對應着更高的單GWh設備投資額,對設備的精密、穩定和前瞻性提出了新高度。

上述背景下來之不易的鋰電新周期對設備企業提出了三大考題:

其一,如何以更高的通量、效率和可靠性,滿足國內頭部客户大規模、高強度的連續生產需求?

其二,如何提供滿足海外標準、具備更高自動化水平和模塊化能力的產線,助力客户的全球化戰略?

其三,如何在下一代電池技術(尤其是固態電池)的浪潮中,進行前瞻性研發佈局,與客户協同創新?

在這一輪深刻的行業變革中,東莞海裕百特智能裝備有限公司(下稱「海裕百特」)的三大核心業務進展,恰恰是對上述三大考題的前沿應對。

其在高通量輥壓設備、高自動化歐標線以及干法電極技術上的佈局,提供了一個觀察設備企業如何在新周期中定位和競爭的絕佳樣本。

大輥徑大寬幅:以高通量回應效率訴求

作為鋰電輥壓設備領域的「技術控」,海裕百特擁有超過十年的行業深耕及技術沉澱,其發展史本身就是對行業效率追求的呼應。

2018年,公司前瞻性研發部署輥分一體機,成為國內最早的佈局者之一。

當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頭部企業在2019年開始以生產效率追趕降本空間,大規模導入自動化一體機設備時,海裕百特及時實現了商業化量產,並於同年在重慶弗迪工廠率先運行,成為首批進入刀片電池供應鏈的設備廠商。

站在2025年的新周期起點,海裕百特繼續深化與弗迪電池等核心客户的合作,以不斷迭代的高通量設備,迴應其對規模和成本效益的極致追求。

其最新交付的,是國內首批輥徑達1.2米、幅寬達1.6米的大型高通量設備,生產速度高達120m/min正在研發大輥徑寬幅設備速度高達260m/min

這一參數組合並非簡單的放大,而是基於對行業趨勢的深刻洞察。

更大的設備幅寬,直接決定了更高的單位時間產能,是降本增效最直接的手段。

而更大的輥徑,則能有效減小軋輥在輥壓過程中的擾度形變,從而極片獲得更高的壓實密度和厚度均勻性。

這對於實現高能量密度電池所需的高壓實磷酸鐵鋰和儲能大容量電芯所需的厚電極工藝至關重要。

面向未來,海裕百特幅寬達2.4米的下一代設備已有成熟方案,預計將於交付,屆時單線產能將實現超過2.5倍的飛躍。

除了尺寸的升級,海裕百特還在不斷優化設備的綜合效率(OEE)。其產品通過自動接帶、自動剔除自動避讓膠帶自動等環節,OEE係數比傳統設備高出至少五個百分點。

人工參與環節的減少,也極大地降低了物料損傷的風險,提升了產品的一致性良品率。

在設備維護方面,其創新的快速換輥裝置,將以往900*1300以上型號軋輥需要5-6個人耗時兩到三天才能完成的軋輥更換工作,縮短至15小時以內即可實現拆裝移動,極大地減少了產線停機時間。

正是這些精準契合頭部客户需求的創新,讓海裕百特成功進入了比亞迪、億緯鋰能國軒高科耀寧(吉利旗下電池企業,目標2027年形成70GWh產能)等持續高速擴張中的電池企業供應鏈。

高自動化歐標線:為全球化擴張鋪路

如果説高通量設備是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利器,那麼高自動化的「歐標線」則是海裕百特為客户全球化擴張鋪設的基石。

海外建廠面臨的技能人員短缺作業標準的不統一高昂人力成本和嚴格的生產標準現實問題怎麼實現產品均一性內外統一,人員技能參差不齊受影響——標準的自動化是唯一的出路。

海裕百特再次展現了其前瞻性。2024年,公司便配合弗迪電池,針對歐洲標準進行了設備的正向開發,並通過了嚴苛的驗證,其部分參數甚至成爲了弗迪后續歐標線設備的技術參考標準。

目前,這套方案已迭代至3.0版本,並已中標弗迪生產基地設備訂單

其自動化水平實現了行業內的多個首創。

例如,在傳統產線中需要人工處理的來料缺陷問題上,海裕百特通過集成的視覺檢測系統,可以自動識別來料中的不合格單片,然后在指定位置將其自動剔除,隨后自動完成膠帶的續接。

整個過程行雲流水,無需人工參與,這在行業內尚屬首次。

另一個痛點是分切工序。傳統設備的分切刀具調試高度依賴人工經驗,技術好壞直接影響極片的毛刺質量。

海裕百特的設備支持換刀后「一鍵復位」,確保了調試的標準化和一致性。

此外,海裕百特還率先推出全自動立式雙收卷結構,該功能全方面契合了客户對設備的智能化、無人化以及安全性、空間利用率上的核心訴求,具備不停機自動接帶,收口貼尾膠功能,料卷稱重功能、AGV自動上下料對接功能等。

結構上相較於傳統的轉塔收卷模塊具備更小的安裝空間更低的製造成本更安全的設備操作更低的材料浪費,滿足料桶不同長度高兼容性&三幅分切工藝居中收卷的需求。

這種一體化設計,不僅節省了設備佔地和投資,更重要的是減少了一次物料轉運和上下料過程,從而降低了物料損傷風險,進一步提升了生產效率和良品率。相信結構推出必推動鋰電塗布、輥壓設備收放卷結構的升級迭代

固態/干法電極:在前沿技術變革中卡位

面對與固態電池等下一代技術共振的行業趨勢,海裕百特在前瞻性的干法電極設備領域進行了深刻的差異化佈局。

干法電極被視為一項「前段變革」技術,它省去了塗布、烘烤等傳統濕法工藝環節,能顯著降低能耗並與固態電解質天然兼容。

在濕法與干法切換之際,干法工藝尚待成熟急需驗證,而海裕百特已率先佈局。

區別於特斯拉/Maxwell主流的單次強力壓實技術路線,海裕百特憑藉其在輥壓領域的深厚積累,開發了採用小輥徑、多組成膜輥、逐級獨立液壓控制減薄的技術方案。

其核心突破在於,第二代設備已支持每組成膜輥獨立調節壓力有效的解決排開結構減薄之間壓力獨立調節行業痛點

「干法成膜在逐級減薄的過程中,實際上對壓力的需求值是逐級變化的,」海裕百特指出。

通過在后續輥壓階段施加更大的壓力,該設備不僅能有效解決多輥依次排開、施加統一壓力后減薄不理想核心瓶頸,還能實現更高的壓實密度。

此外,設備既支持乾粉的直接成膜,也支持將成型膜片與集流體直接複合。

目前,這套具備差異化思路和技術護城河的設備已順利出貨給國內干法電極領域的代表性企業驗證了其可行性。

其第三代設備正着重於提升寬幅和均勻性,目標是將有效寬提升至800mm,達到當前濕法工藝的主流水平。

海裕百特深知,做好固態/干法設備,需要系統性地解決三大核心問題:輥壓的精度、温度的均勻性以及輥壓后切邊、收卷的連續性。而這正是其過往技術積累的優勢所在。

結語

一直以來,海裕百特的發展更多依賴於內生的研發驅動和紮實的技術落地。

其在供應鏈、運營效率、售后服務和核心部件(如軋輥)交付保證上的優勢,構成了其穩健運營的基石。

從率先商業化輥分一體機,到如今在高通量設備、歐標線和固態/干法電極三個維度上的全面佈局,其發展軌跡與鋰電行業的周期演進和技術脈絡高度契合。

前瞻的視野和持續的技術投入,不僅讓它成功穿越了前兩年的行業低谷與價格戰迷霧,維持了營收規模,更讓它在新一輪高質量擴張周期的起點上,搶佔了有利的身位。

這或許揭示了一個朴素的商業邏輯:無論周期如何輪動,深刻理解並有效迴應客户最核心的技術與品質訴求,永遠是穿越迷霧的指南針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