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產業丨MCU圈的AI較量:競賽正式打響,場景生變

2025-10-16 20:30

為什麼AI是MCU的[生死選擇題]

MCU的功耗,實現近SoC的智能,這是AI MCU的核心價值,也是它成為行業必選項的底層邏輯。

傳統MCU的穩定控制屬性,早已跟不上終端設備對主動智能的需求,而三重核心訴求的疊加,徹底將AI推向了MCU的舞臺中央。

算力升級:傳統MCU主打低功耗、低成本,但面對圖像識別、數據建模等任務時幾乎[束手無策]

以智能家居的攝像頭為例,若想判斷[是否有人闖入],傳統方案需要將畫面傳至雲端計算,不僅延迟高達數百毫秒,還會產生持續的流量成本;

而集成AI的MCU能在本地完成圖像分析,響應速度壓縮至毫秒級,且斷網時仍能正常工作。

這種[本地決策]的需求,在工業場景中更為迫切。

兆易創新GD32H7系列MCU通過集成TinyML算法,能在本地實時檢測電弧信號,故障識別準確率超過99%,這正是傳統MCU無法企及的能力。

成本優勢:若爲了實現智能功能,放棄MCU改用MPU或FPGA,成本會大幅飆升。

以工業傳感器為例,一顆高端MPU的價格可能是AI MCU的5-10倍,且功耗過高,無法適配電池供電的小型設備。

AI MCU則能以接近傳統MCU的成本,覆蓋低算力場景的智能需求比如智能手錶的心率異常預警、家電的負載預測控制,這種[性價比優勢]讓它在批量應用中極具競爭力。

邊緣AI:邊緣設備往往依賴電池供電,對能耗極為敏感。AI MCU的低功耗、實時性、短開發周期特性,恰好契合了邊緣智能的需求。

IDC預測,2025年全球邊緣設備將超150億台,其中90%搭載MCU這些[毛細血管級]的節點,正在成為AI落地的核心載體。

AI MCU的落地版圖重構核心場景

AI與MCU的融合,不是技術的[炫技],而是場景的[落地]。如今,AI MCU已在智能家居、汽車電子、工業自動化、人形機器人四大領域站穩腳跟,成為推動智能化的[關鍵變量]

智能家居:智能家居是AI MCU應用最廣泛的領域。過去,智能燈泡需要手機APP手動調節亮度;

現在,通過集成AI模型的MCU,它能根據室內光線強度、用户活動習慣自動適配

更復雜的場景如智能門鎖,ST意法半導體的STM32N6系列MCU通過內置NPU,可同時處理人臉識別、指紋識別、語音指令三類數據,誤識率低於0.001%,且解鎖速度比傳統方案快3倍。

這種多模態感知+本地決策的能力,讓智能家居真正從聯網設備升級為[懂你的夥伴]

汽車電子:汽車電子是AI MCU的[高端戰場],其需求集中在三個維度:車規級標準、實時決策、多源數據融合。

在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中,NXP的S32K5汽車MCU能實時融合多傳感器數據,判斷前方車輛的距離與速度,若檢測到碰撞風險,從[識別-決策-制動]的整個過程可在50毫秒內完成這比人類駕駛員的反應速度快4倍。

而在智能座艙中,瑞薩的RA8x1 MCU通過語音交互算法,能區分駕駛員與乘客的指令,比如[打開空調]會默認調節駕駛員區域温度,避免誤操作。

工業自動化:4.0的核心需求是[降本增效],而AI MCU正是預測性維護的[核心引擎]

在工廠的電機控制場景中,英飛凌的PSOC Edge E84 MCU通過分析電機的振動、温度數據,能提前2-3周預判軸承磨損情況,避免突發停機。

更復雜的應用如機器視覺質檢,過去需要人工檢查產品表面缺陷;現在,通過AI MCU本地處理攝像頭圖像,缺陷識別準確率可達99.5%,且檢測速度比人工快10倍。

比如電子元件的焊點檢測,AI MCU能在0.1秒內識別[虛焊][漏焊]等問題,大幅提升生產效率。

人形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的智能化依賴[大模型+高算力芯片],但面對實時響應的個性化場景,大模型往往[力不從心]。此時,AI MCU成爲了[關鍵補位者]

比如優必選的Walker X機器人,其關節控制模塊採用兆易創新的GD32H7系列MCU,通過AI算法實時調整電機扭矩,當抓取易碎物品時,扭矩誤差可控制在5%以內

這種[精細控制+快速響應]的能力,是高算力芯片無法替代的。未來,隨着機器人向家庭、工業場景滲透,AI MCU的需求將呈指數級增長。

國際巨頭的技術博弈:三條路線,各擅勝場

面對AI MCU的廣闊市場,國際芯片巨頭早已佈局,形成了[專用硬件加速器][擴展指令集][多核異構]三條主流技術路線,每種路線都對應着不同的場景需求。

專用硬件加速器:這條路線的核心是在MCU內部集成NPU,通過專用硬件電路處理AI任務的核心運算,避免通用CPU的算力瓶頸。目前,NXP、ST是這條路線的代表。

NXP i.MX RT700作為跨界MCU的標杆產品,它首次集成了eIQ Neutron NPU,AI推理速度比前代提升172倍,每次推理的能耗降低119倍。

同時,它搭載7.5MB的超低功耗SRAM,功耗比前幾代產品低30-70%,非常適合可穿戴設備、消費醫療等場景。

ST STM32N6ST的首款集成NPU的MCU,基於Cortex-M55內核,主頻800MHz,算力達600 GOPS(是現有最高性能STM32H7的600倍),且每瓦可達3 TOPS的能效比。

它支持TensorFlow Lite、ONNX等主流AI框架,能輕松處理圖像分類、語音識別等複雜任務,應用覆蓋智能家居、工業自動化、醫療設備。

擴展指令集:這條路線通過擴展Arm Cortex-M處理器的指令集,提升通用CPU的AI運算能力,無需額外集成NPU,適合對AI精度要求不高、追求系統簡潔性的場景。瑞薩、Arm是這條路線的核心玩家。

瑞薩RA8x1基於Cortex-M85內核,搭配雙內核1GHz Cortex-M85 + 250MHz Cortex-M33,AI算力達256 GOPS。

它無需依賴NPU,通過Helium指令集實現多數據並行處理,在語音識別、預測性維護等輕量場景中,成本比集成NPU的方案低20-30%。

Arm [星辰]STAR-MC3Arm最新推出的嵌入式芯片IP,基於Armv8.1-M架構,集成Helium技術,AI運算性能比前代提升4倍,同時保持低功耗特性。

它的優勢在於生態兼容開發者無需學習新的編程邏輯,即可複用傳統Cortex-M的軟件工具,大幅降低開發門檻。

多核異構:這條路線通過在單顆MCU中集成不同類型的核心(CPU+NPU+DSP),讓各類核心各司其職,適合工業控制、智能駕駛輔助等對實時性與算力均有要求的場景。英飛凌是這條路線的典型代表。

英飛凌PSOC Edge基於Cortex-M55內核,支持Helium指令集,同時集成Arm Ethos-U55 NPU和英飛凌自研的NNLite加速器。其中,Ethos-U55負責高算力任務,NNLite負責低功耗任務,用户可根據場景靈活切換。

國產廠商從[跟跑][局部領跑]

當國際巨頭在AI MCU賽道上佔據先發優勢時,國產廠商並未缺席。兆易創新、國芯科技、澎湃微等企業,正通過技術突破+場景綁定+架構創新的路徑,在這場戰爭中尋找突圍機會。

兆易創新是國內AI MCU的領軍企業,其佈局分為三個層次,形成了從基礎控制到高階智能的產品矩陣

基礎層配合AI場景的MCU,主打人形機器人、機器狗的關節控制、傳感控制,依託在工控領域的技術積累,市場滲透率已達15%;

中間層通過AI算法賦能現有MCU,比如在GD32G5系列中集成DSP加速器、FFT單元,支持信號異常檢測、語音識別等功能,已應用於智能家電、工業傳感器;

高端層集成NPU的MCU,如GD32H7系列,能支撐邊緣AI的複雜運算,目前已在光伏電弧檢測、工業預測性維護中量產。

國芯科技選擇了一條差異化路線基於RISC-V架構開發AI MCU,避開Arm架構的授權限制。

其首款端側AI芯片CCR4001S,採用自主研發的RISC-V CRV4H內核,內置0.3 TOPS@INT8的NPU,支持TensorFlow、PyTorch等主流框架。

這款芯片的優勢在於低成本+高適配性RISC-V的開源特性降低了設計成本,而自主內核讓它能靈活適配工業控制、智能家電的個性化需求。

目前,國芯科技已與美電科技聯合推出AI傳感器模組,實現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的本地處理,在安防監控、智能家居場景中落地。

澎湃微的策略是小而美,推出集成TinyML能力的32位MCU,無需依賴NPU,通過軟件算法優化實現邊緣智能。

其產品在單芯片上集成離線語音識別與電機驅動控制,成本比國際品牌低30%,非常適合智能家電的批量應用。

這種聚焦細分場景+控制成本的策略,讓它在中低端市場快速打開局面。

AI MCU算力之外生態決勝

未來3-5年,AI能力將像USB接口一樣,成為MCU的基礎功能。沒有AI引擎的MCU,將難以在市場立足。

算力之外,生態將成為關鍵。比如ST的STM32Cube.AI工具,能自動將AI模型轉換為MCU可運行的代碼,降低開發門檻;

NXP與NVIDIA合作,將TAO低代碼AI框架集成到eIQ環境中,讓開發者無需深厚AI經驗即可快速部署模型。

這種芯片+工具+算法的生態能力,將決定企業的長期競爭力。

中國計劃推出政策鼓勵RISC-V芯片的使用,而RISC-V的開源特性、低成本優勢,將讓它在AI MCU領域快速滲透。

未來,RISC-V可能與Arm形成[雙架構並存]的格局,而國產廠商在RISC-V領域的佈局,有望實現[換道超車]

CPU+NPU的混合架構將取代傳統CPU+MPU方案,重塑產品定義。

比如在智能汽車的域控制器中,AI MCU負責實時控制,高算力SoC負責複雜AI推理,兩者協同工作,既保證安全,又提升智能水平。

尾:

[控制中樞][邊緣大腦]AI MCU的進化,本質上是邊緣智能落地的縮影。

過去,AI是雲端的[特權];現在,它正通過MCU滲透到每一個終端設備。

對於國際巨頭而言,生態壁壘是他們的護城河;對於國產廠商來説,本土化場景綁定與RISC-V架構創新是突圍的關鍵。

正如凱文·凱利的預言:[未來30年,最偉大的產品尚未誕生。]AI MCU,或許就是開啟這些偉大產品的[鑰匙]

部分資料參考:半導體產業縱橫:《MCU的AI競賽,已經打響》,物聯網智庫:《市場預計超70億美元!四項技術顛覆物聯網MCU市場》,半導體行業觀察:《MCU大廠的新戰場》,中國電子報:《AI與MCU雙向奔赴》,漫話IC:《逃離內卷,AI MCU已成最大跳板》,電子工程世界:《爲了讓MCU跑AI,看看各大廠商有多卷》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