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6 19:57
無人物流車行業已然步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熱度持續攀升。
近期,中國郵政重磅啟動2025年無人車租賃集中採購項目招標工作,擬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引入無人車租賃服務。此次高達7000台的採購量,一舉創下了無人物流車領域的採購新紀錄。
依據中國郵政發佈的中標候選人公示信息,該項目劃分爲覆蓋全國多個區域的8個分包。最終,九識智能、中郵科技、白犀牛、江蘇合一新能源、地上鐵、菜鳥以及北京建築機械化研究院等企業成功中標。
與之呼應的是,資本市場對無人車物流賽道的青睞有加。今年2月,新石器宣佈完成10億元的C+輪融資;九識智能在4月完成了近3億美元的B輪融資;8月下旬,白犀牛也順利達成B+輪融資,其B輪累計募資金額約達5億元;主線科技9月宣佈獲得數億元戰略融資。
在政策層面,無人物流車是國家人工智能戰略落地最佳場景之一。國慶假期前夕,交通運輸部等7部門發佈的《關於「人工智能+交通運輸」的實施意見》就提出「鼓勵城市加大場景和路網開放,推動新型快遞配送設備規模化應用,推廣末端智能配送服務。」
另據招商證券的專業測算,無人物流車市場最高可觸及7280億元的規模。可見,當政策扶持、技術創新及市場需求三方合力迸發出澎湃動力之時,無人車物流領域的市場前景與發展潛力已悄然躍升至新高度。
種種跡象表明,無人物流車行業已然步入了全新的發展篇章,一場爆發式增長的行業盛宴即將開啟,而這場意義深遠的物流革命正穩步推進,促使無人物流車加速從前期的示範性運營邁向商業化的大規模落地應用。
01
需求大幅攀升 直擊行業痛點
當下,快遞行業對無人車的運用需求呈現出極為旺盛的勢頭。《2024-2025年中國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發展研究報告》披露,2024年我國無人配送領域的各類產品出貨量約為6600台,在眾多主要應用場景中,其同比增長幅度位居前列。步入2025年,僅上半年無人配送行業的交付數量便突破1.2萬臺大關,這一數字相當於2024年全年出貨量的兩倍之多。
據最新行業動態顯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順豐已在19個省份72個城市累計投入運營超過1800台無人車;截至目前,極兔速遞已在全國範圍內部署超過1000台無人車;中通快遞則計劃在2025年實現超過2000台的無人車保有量;逾170家圓通速遞加盟網點引入了總計500余台智能無人配送車;韻達股份僅上半年就新增投入超500台無人車;而申通快遞更是在7月宣佈,預計到年底將完成2000台無人車的規模化部署。
就在不久前,新石器無人車的創始人兼CEO余恩源向外界公開披露了數據。回顧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那段時期,新石器無人車在快遞領域的市場佔有率遙遙領先。而發展至今,其在快遞行業的佔比雖有所調整,但仍維持在70%~80%的高位。而快遞之外的市場已然開啟增長態勢,目前已佔據約30%的份額。尤為值得關注的是,自今年年初起,新石器月銷售量尚處於兩三百台的水平,如今已迅猛攀升至接近2000台。
「選擇部署無人車,核心是響應行業‘降本、提效、補能’痛點與智能物流趨勢。」日前,極兔速遞網絡發展負責人宋玉龍接受《中國物流與採購》雜誌記者採訪時強調。
宋玉龍具體分析表示,從業務痛點看,末端配送面臨人力成本持續上漲、郊區/鄉鎮配送人員短缺、高峰時段運力緊張等問題;從行業趨勢來看,國家層面出臺多項政策支持智能交通與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為無人車落地提供了明確導向,加快了無人車的應用進程。據其介紹,目前,極兔速遞的無人車已實現城鄉場景覆蓋,核心應用於網點與驛站之間的貨物收派轉運,助力打通區域內物流銜接的關鍵節點。
「無人車行駛中,請保持兩米車距。」2025年陽山水蜜桃豐收季,二十余輛順豐無人車穿梭果園田間,承擔接駁任務,將水蜜桃從果園運送到快遞中轉場地。今年的水蜜桃季,順豐在陽山鎮共投入無人車23台,其中大型無人車X6型20台,小型無人車X3型3台。這些無人車續航里程可達200公里,通過后台「雲—邊—端」數據閉環進行高精度定位,共規劃線路37條,配送範圍覆蓋陽山鎮70多個點位。
順豐快遞無錫中轉場地負責人李奕文向《中國物流與採購》雜誌記者介紹,以往,快遞小哥從桃園收件后,要頻繁往返攬收點和快遞網點。無人車投用后,小哥只需要將水蜜桃快件放入無人車,在手機上點擊「發車」,讓無人機幫助自己完成往返。「投入無人車后,快遞小哥有更多時間專心收件,省去了到站點集中交貨的時間,收件效率提升50%。」李奕文透露。
農產品攬收點的串點接駁是順豐規模化、多場景佈局應用無人車的一個縮影。目前,順豐已經將無人車應用於中轉場和網點間、網點和小哥收派區域間的運輸,及園區和校園等場景。今年以來,順豐深入農產品源頭產地,通過投入無人車,大大提升了產地一公里的寄遞效率。截至目前順豐在浙江、江蘇、河南、河北、安徽、廣東等地農村地區應用無人車,助力農產品提升出村時效。
在李奕文看來,物流無人車之所以能迅速興起,主要也是因為其應用可以提升快遞轉運效率。
一方面,有了無人車的助力,一線快遞小哥不需要頻繁往返於收件點和站點,不僅降低了勞動強度,還有了更多面客時間,提升服務質量。另一方面,相較干線車輛,無人車中轉更為靈活,它的車廂小巧,可以迅速裝滿,高頻快跑,快速中轉。在順豐速運蘇州吳江中轉場,60輛無人車,日均裝載量4萬多件,替換部分傳統貨車,高頻快跑,直接從中轉場直達最后一公里。
02
路權困局待破 亟需統一政策
在無人車邁向大規模落地應用的征程中,「路權」無疑是決定其推進速度的關鍵要素之一。
近日,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教授、國家發改委中國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大成在接受《中國物流與採購》雜誌記者採訪時深刻指出,無人車領域所引發的「路權革命」,不僅僅是一場單純的技術迭代與替代,而是一項關乎生產關係深度重構的重大社會系統工程。這場意義深遠的變革,其終極目標並非簡單地將駕駛員逐出駕駛座,而是致力於構建一種人與機器和諧共生、協同發展的全新交通文明範式。
事實上,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海外市場,相關管理部門在考量是否賦予無人駕駛車輛路權時,核心依據在於實際需求的規模與強度。當無人駕駛的應用需求達到足夠龐大的體量時,相應的路權政策也必將隨之逐步放寬、日益開放,以適應這一新興出行方式的發展潮流。
《中國物流與採購》雜誌記者從郵政相關部門所獲取的信息顯示,國內已然圍繞無人車及相關人工智能領域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政策舉措。如通過發放臨時牌照和測試牌照的創新方式,為無人車在非繁華路段開展運營提供了合法通道。也正是在這些舉措之下,才使得像新石器、九識以及白犀牛等一批主機廠家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興起。
不過,當前的發展模式仍存在着明顯的短板。最為關鍵的問題在於,缺乏一套全國性、普適性的法律法規來清晰界定無人車的機動車輛身份以及相應的路權。此外,在無人車的時速規定上,現行交通法規以及地方開展的試點政策都呈現出顯著的地域差異性。以江蘇省為例,當無人車需要借用機動車道進行通行時,其行駛速度的最高上限為40公里/小時。
「在路權分配領域,目前尚遠未實現如新能源汽車或無人駕駛汽車那種自由通行的狀態。根源在於,現行的能力評估體系與相配套的法律框架仍存在明顯短板,尚未構建起系統且全面的政策支撐體系。以無人車的行駛路徑選擇為例,究竟是應當駛入機動車道還是非機動車道,各地的處理方式莫衷一是。」李奕文介紹説,現階段,各地大多依據自身情況自行制定標準,這種碎片化的管理方式不僅導致區域間差異較大,也給企業的跨區域運營帶來了諸多不便。
從宏觀視角審視,整體政策環境仍具備較大的寬松潛力,相關政策體系的建設尚處於由初步探索向成熟完善的過渡階段,亟需進行深度優化與調整。
「我們殷切期盼能夠出台更為清晰、開放的國家級法律法規,統一交通規則、保險制度及責任認定機制,為無人車正式‘落户’和合規運營提供法律依據。」李奕文表示,公眾的心理接受度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例如,人們是否願意與無人車共享人行道?是否對其安全性抱有足夠的信任?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一個持續的教育引導和逐漸適應的過程來加以解決。
據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已經有超過100個城市對無人物流車開放了路權,覆蓋了80%的主要物流節點。近日,佑駕創新創始人兼董事長劉國清接受《中國物流與採購》雜誌記者採訪時分析表示,政策的東風已非常強勁。
「由於物流行業存在明顯的區位特性,而且涉及到較多公共資源,整體上是一個強監管的行業。隨着行業發展進入‘深水區’,無人物流車路權的重要性會日益凸顯。」劉國清介紹説,就佑駕創新自身而言,他們在無人物流領域的商業策略是「根據地打法」,由點及面,先深再廣。
佑駕創新會篩選一批重點城市作為根據地,然后進行重點投放部署,集中資源形成路權、品牌、渠道等全方位的優勢,在根據地城市快速形成百台以上的規模,然后進行規模化複製,而不是在全國範圍內廣撒胡椒麪。目前,佑駕創新已經與深圳市、成都市、西安市、無錫市的相關單位簽署了合作協議,旗下小竹無人車將在這四個城市進行率先落地和推廣。
除此之外,在談及無人車的運行狀況時,李奕文補充指出,儘管當前無人車已具備處理高達99%常規路況的強大能力,然而那剩余的1%極端情況卻猶如潛藏的暗礁,給安全運行帶來了巨大挑戰。這些極端情況涵蓋了諸如突如其來的施工區域、毫無規律可循的小孩與寵物肆意亂竄的場景,以及各類惡劣天氣狀況等。要有效應對這些問題,就必須依靠持續不斷的數據積累以及算法的反覆迭代優化,以此提升無人車在複雜環境下的應變能力。
與此同時,另一個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如何確保成百上千台無人車能夠實現7×24小時不間斷且穩定可靠的運行。這無疑是對車輛硬件耐久性、系統冗余和遠程維護能力的極大考驗。
03
規模進階增效 綜合賬冊理序
沒有自我造血能力的商業模式,再大的市場規模也只是空中樓閣。在無人物流車的運營領域,其長期成本構成猶如一本涵蓋多方面的「綜合賬冊」。對於快遞行業而言,引入無人車所涉及的投入以及實現盈利的過程,實則是一項極具複雜性和系統性的重大工程。這一過程中,切不可貿然行事、衝動決策,而必須建立在形成規模效應的基礎上穩步推進。
「從實際運營數據來看,單輛無人車的能源成本優勢顯著,其能耗成本約為傳統燃油配送車的1/3,這一差值主要源於無人車的電力驅動特性與燃油車的燃油消耗差異,在長期規模化運營中,能源成本的節省效應將進一步凸顯。」宋玉龍分析道,從運營測算來看,隨着無人車規模化應用與效率優化,預計單票配送成本可降低0.1元。
在此帶動下,依託無人車提升末端運力效率的網點,其整體運營成本下降幅度將超過10%,顯著減輕網點成本壓力。尤其在嚴寒、酷暑、暴雨、暴雪等極端天氣下,避免了收派員户外作業的安全風險。此外,節省下來的人力可靈活調配至網點其他崗位,在快遞業務旺季時,還能作為彈性運力補充,應對訂單激增的挑戰。
從實際影響來看,無人車技術的應用正逐步優化加盟制網點的成本結構,尤其在人力、能源及人員流動衍生成本三方面成效顯著:
人力成本上,無人車承接部分末端配送任務,可緩解網點對全職配送人員的依賴,降低人力薪酬支出;能源成本上,無人車的電力驅動特性較傳統燃油車更經濟,減少網點燃油消耗開支;同時,無人車的穩定運營還能減少因配送人員流動產生的招聘、培訓等隱性成本,進一步鞏固加盟制網點的成本優勢。
「無人物流車的長期運營成本無法與人力成本(司機工資)的高低進行直接比較,還涉及到運力補充而帶來的收入增加、管理效率提升、優質產品帶來的運維費用降低等。」劉國清分析認為,無人物流車的長期降本效果與部署策略也有關係。
根據其團隊測算,同一個城市部署100臺車的運維成本只比10臺車增加了2~3倍,但單車運維成本攤薄了70%以上。由此推算,從中小物流企業的模仿門檻來看,若聚焦城配場景(非長途運輸),隨着無人車硬件價格逐步親民、第三方技術方案日趨成熟,中小物流企業在技術獲取層面的門檻有所降低,具備引入基礎條件。
但需注意,完整的應用門檻不僅限於設備採購,還涉及與現有業務系統的對接適配、本地化運維能力建設、政策合規性協調等,這些環節仍需一定的資金、資源與技術儲備,對中小物流企業而言仍是重要考量。
據業內專家向《中國物流與採購》雜誌記者分析,在商業運營模式中,存在着類似快遞網點的規律,闢如若日訂單量未能達到足夠的規模,便難以實現盈利。
而對於無人車主機廠而言,其清晰地知曉每日需運營多少架次,方能確保基本不出現虧損狀況。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規模效應的發揮:當生產或運營的數量達到一定程度時,成本便能被有效覆蓋,進而釋放出規模經濟的優勢,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通過自研的視覺為主融合算法,將原本複雜的多傳感器方案極致簡化,所有硬件都朝着模塊化方向設計。這種架構不僅讓單車成本大幅下降,更關鍵的是后期維護變得像搭積木一樣簡單,運維團隊甚至不需要專門培訓就能快速替換組件。」説到盈利模式,余恩源以新石器真實數據為例介紹説,當月銷量跨過千台門檻時,公司的財務報表便能實現單月盈虧平衡併產生正向現金流。
也就是説,每款產品在立項階段就鎖定了合理的毛利率空間,確保即使銷量增長也能持續造血。
04
資本引弦待發 生態格局漸顯
從行業發展所遵循的一般性規律而言,在資本市場初步介入的階段,各個行業往往難以避開虧損這一必經之路。然而,當企業的業務規模逐步拓展,直至觸及特定的規模效應臨界點,並且成功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之后,便具備了扭轉虧損態勢、邁向盈利的可能性。
在此宏觀背景下,無人車行業的眾多企業都將上市融資納入戰略規劃的核心範疇。究其原因,在新的市場競爭格局下,那些能夠率先獲得資本市場認可併成功上市的企業,將手握定價主動權。
實際上,各類相關設備均秉持着共通的市場生存法則:搶佔先機進行戰略佈局,通過規模化生產降低單位成本,從而提升自身的綜合競爭力。憑藉其充沛的資金流與突出的規模優勢,極有可能在后續白熱化的市場競爭中拔得頭籌。
在剖析未來無人車主機廠的競爭態勢時,究竟哪家企業能夠衝破重圍、問鼎行業巔峰?在上述業內專家看來,左右戰局走向的關鍵因素主要有二:
其一為對路權環境的敏鋭洞察與精準適配能力;其二是同上下游用户締結穩固且緊密的戰略同盟關係。以白犀牛為例,該公司憑藉與順豐等快遞行業領軍企業的控股級深度攜手,已然蓄勢待發,極有可能迎來業績的井噴式增長。
市場風雲變幻莫測,規模優勢絕非一勞永逸的護城河。畢竟,能夠整合豐富業務場景的企業,往往能打造出更具抗風險能力與拓展潛力的商業生態體系。
正如劉大成的洞察:那些能夠成功斬獲路權,並與上下游資源實現深度捆綁的企業,必將在未來的發展征程中搶佔先機,甚至極有可能率先叩開資本市場的大門,達成上市願景。
環顧當下,無人物流市場版圖與產業生態尚未定型。然而,隨着行業加速演進及新興力量的持續湧入,市場對智能化、高效化產品的渴求將日益旺盛,行業標準與用户期待亦將水漲船高。這一趨勢既孕育着無限機遇,也暗含着嚴峻挑戰,唯有持續創新突破、深化場景融合、構建協同生態的企業,方能在這場變革浪潮中穩健前行,最終引領行業走向成熟與繁榮。(本文刊載於《中國物流與採購》雜誌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