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7 09:02
本報訊(記者 梁可心文/攝)日前,在波司登(哈爾濱)羽絨產業智能工廠(一期)寬敞明亮的現代化車間內,機械臂精準抓取原料,全自動傳送系統將羽絨輸送至下一工序,整個生產流程不見羽絨飛揚,只有幾名年輕技術人員在控制檯前監控着數據——這標誌着國內首條羽絨數字化生產線正式邁入試生產階段,傳統羽絨產業迎來智能化變革的重要時刻。
高效建設
從奠基到試產用時不到一年
波司登(哈爾濱)羽絨產業智能工廠(一期)項目自去年8月20日奠基動工以來,建設進程高效推進。項目佔地約2.5萬平方米,僅用兩個多月就實現主體結構封頂。經歷「冬休期」后,自今年4月復工以來,項目創新採用主體建設與設備安裝交叉作業模式,7月完成廠房建設,9月完成全部設備安裝與調試,目前已正式進入試生產階段。
試生產車間里,全自動生產平臺實現了羽絨從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不落地」操作。令人驚訝的是,偌大的車間僅配置了4名員工,平均年齡28歲,最年輕的僅24歲,與傳統羽絨工廠的「老齡化」團隊形成鮮明對比。
「硬件與軟件同步開發是我們成功的關鍵。」波司登(哈爾濱)科技有限公司公共事務經理邢寶彤介紹,由於國內尚無成熟案例可借鑑,團隊創新採用了同步開發模式,將單台設備軟件調試周期壓縮至7天,創下羽絨行業軟件調試效率新紀錄。
效能躍升
人均效率提升超200%
試生產數據顯示,這條智能生產線的人均生產效率較傳統工廠提升200%—230%,產品合格率穩定在95%以上,遠超預期目標。這些數字,充分驗證了智能生產模式在「降本、提效、提質」上的顯著優勢。
作為國內羽絨行業的領軍企業,波司登將首個自主羽絨加工工廠落户平房區,既得益於黑龍江省優厚的產業政策支持,也充分依託了當地位於北緯43度「黃金羽絨帶」的天然區位優勢。
「我們的原料基地覆蓋了東北三省及內蒙古的核心羽絨產區。」波司登(哈爾濱)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華表示,「該項目的意義在於補上了產業鏈的關鍵一環,讓黑龍江的優質羽絨從‘初加工’走向‘深加工’,真正實現了點‘絨’成金,將資源稟賦變成核心競爭力。」
因地制宜
打造新質生產力實踐典範
波司登哈爾濱項目的成功落地,是傳統產業因地制宜打造新質生產力的具體實踐。平房區「無事不擾,有事幫辦」的營商環境,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王華説,自企業落地以來,平房區積極為企業對接上下游合作伙伴、匹配相關政策紅利、助力打造數智產線,推動項目建設跑出「爾濱」速度。
目前,企業試生產順利開展,各類機器參數運行穩定,軟件系統操作流暢。面向未來,企業計劃引進全自動打包生產線,進一步深化智能化佈局,推動羽絨生產全鏈條的智能化升級。
這條國內首條羽絨數字化生產線的成功試產,不僅為波司登開啟了智能製造新篇章,更為整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可借鑑的範本,真正實現了「農頭工尾」產業鏈價值提升,讓傳統產業在老工業基地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