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6 22:07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達摩財經)
距離浦發銀行可轉債到期日僅7個交易日。隨着到期日的臨近,信達投資、東方資產、中國移動等「白衣騎士」相繼現身,但浦發轉債超百億的未轉股余額對浦發銀行的資本仍是不小的考驗。
10月13日,浦發銀行(600000.SH)發佈公告稱,收到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廣東有限公司通知,中國移動於當日將所持的5631萬張浦發轉債按每股12.51元轉為普通股4.5億股。
轉股完成后,中國移動持股比例由17.00%提升至18.18%,實現整數倍增持。
值得注意的是,按當日浦發轉債和浦發銀行收盤價計算,浦發轉債的轉股溢價率為10.45%。也就是説,如果普通中小投資者按照這個價格進行轉股,還不如在二級市場直接買入正股合算。
浦發轉債是浦發銀行在2019年發行的可轉債,規模為500億元,創下當時可轉債最大發行規模。浦發轉債的期限為6年,將於今年10月27日到期兑付。
根據募集説明書規定,在浦發轉債期滿后五個交易日內,公司將以票面面值的110%,即110元/張的價格,向投資者贖回全部未轉股的可轉債。換句話説,最早購入浦發轉債的投資者,到期后最少也能獲得10%的收益。
浦發轉債於次年5月開始轉股,但轉股數量一直不多,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未轉股的浦發轉債金額佔浦發轉債發行總量的比例還有99.9971%,數額比較大。
對浦發銀行而言,若轉債到期后轉股比例過低,其就要出一大筆錢支付本息,對其資本充足率有很大影響;若轉股比例高就不用花太多錢,且轉股這部分將有效充實核心一級資本。因此,浦發轉債轉股的情況對浦發銀行后續的戰略及資本平衡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
今年6月起,浦發銀行相繼迎來白衣騎士。先是信達資產、東方資產兩大AMC陸續救場,加上中國移動本次56億的債轉股,為浦發銀行舒緩了不少。但目前來看,其可轉債后續轉股仍然存在一定的壓力。
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16日,浦發轉債的未轉股余額仍有117.49億元,佔浦發轉債發行總量的23.5%。同日,浦發銀行股價為13.32元/股,可轉債價格為110.479元/張,轉債溢價率約為3.76%。對於浦發轉債的普通投資者來説,目前選擇轉股並不是一個合適的選擇。
從股價和轉債價格來看,全部轉股需正股表現配合。目前來看,浦銀轉債在最后贖回日前實現全部轉股的目標概率不高。儘管三大「白衣騎士」轉股為其減輕了部分壓力,但剩余未轉股規模依舊較大,而且時間較為緊迫。
根據浦發轉債《募集説明書》,若公司普通股股票連續30個交易日中至少15個交易日收盤價不低於當期轉股價格的130%,可觸發強制贖回。當前轉股價格的盈虧平衡點約為13.82元/股,而強贖價格需上漲至約16.27元/股。這意味着,在轉債到期前,股價既要拉昇至13.82元以上,又要壓低轉債價格以提高投資者轉股意願,難度不小。
按浦發轉債剩余未轉股余額來看,如后續轉股不理想,浦發銀行至少還要準備百億現金兑付未轉股部分,對其核心一級資本亦是不小的考驗。
中報顯示,截至6月末,浦發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8.91%,已接近監管紅線。
AMC搶灘浦發銀行
近年來,銀行通過引入AMC承接可轉債、助力轉股的案例並非個例。早在2023年,四大AMC中的中信金融資產就已做出過戰略投資銀行的探索,通過購入光大銀行可轉債,並實施轉股。
對於光大銀行而言,因當時股價低迷,中信金融資產買入可轉債並轉股前,可轉債的轉股比例僅有19.34%。因此此番操作當時被市場認為是中信金融資產做了光大銀行的「白衣騎士",化解了其近242億元面值的可轉債到期贖回壓力,並補充了核心資本。
信達資產與東方資產對浦發銀行的戰略投資與中信金融資產如出一轍。
今年6月,信達資產旗下的信達投資增持了1.18億張浦發轉債,佔發行總量的23.57%,並迅速完成轉股,轉股數量達9.12億股。轉股后,信達投資一躍成為浦發銀行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超3%。此后,信達投資黨委書記、董事長林華喆被提名為浦發銀行董事。
之后,東方資產緊隨信達投資入場。9月30日,浦發銀行又發公告,東方資產及其一致行動人通過二級市場購入普通股及可轉債轉股的形式增持該行股份,通過此番入股,持有浦發銀行3.44%股權,成為該行第五大股東。
與信達投資一樣,東方資產亦同步提名其上海市分公司黨委書記計宏梅為浦發銀行董事候選人。
從底層業務邏輯上看,在經濟周期持續下行的背景下,所有資產價格持續下跌,AMC公司業績必然受到影響。因此,戰略持股大中型商業銀行等高ROE、高股息率、低PB的紅利資產,以此作為壓艙石,既能帶來持續現金流入,又能通過並表利潤平抑各年主業業績波動,形成不良主業與特投資產雙輪驅動的新發展模式。
今年7月,中證銀行指數創出8570.16點的歷史新高,截至10月16日,中證銀行指數回撤近10%。由於銀行股此前的回調,也給了這些戰略投資者一定的補漲空間。
部分券商也對銀行股后市持樂觀態度,分析表示,中長期看,國流穩地產、促消費、加大民生保障等擴張性政策有望加速落地,託底經濟穩增長。而銀行板塊受益於政策催化,同時,由於經濟修復需要一定的時間、且預計降息仍有空間,紅利策略或仍有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