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6 19:03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加入高工機器人專業行業羣,加微信:18565829548,出示名片,僅限機器人及智能製造產業鏈相關企業。
*本文共約 3075字,閲讀完成需 6.5分鍾。
2025年以來,機器人產業鏈迎來資本化熱潮。
據高工機器人不完全統計,截至2025年10月16日,年內已有近50家機器人產業鏈企業披露IPO新進展,覆蓋機器人本體、核心零部件及配套、系統集成等三大核心環節。其中,機器人本體企業26家(含涉及零部件及配套業務)、核心零部件及配套企業15家、系統集成商7家。
從各家企業的最新進展來看,截至目前,已有9家企業成功上市,6家企業終止IPO審覈,8家企業排隊審覈中,24家企業已向港交所遞表,1家企業獲港交所備案,還有1家企業正籌備赴港IPO。
9家企業率先「上岸」
港股成核心陣地
2025年以來,機器人產業鏈共有9家企業成功登陸資本市場,板塊分佈呈現「港股主導、A股補充、美股點綴」的格局。
具體來看,三協機電、思看科技等2家企業在A股上市,博雷頓、極智嘉、摯達科技、三花智控、藍思科技、雲跡科技等6家企業在港股上市,索威爾在美股上市。
而港股之所以成為多數企業的首選,核心在於制度適配性與全球化屬性,精準匹配機器人企業的發展需求。
相對A股來説,港股對營收規模、盈利記錄的要求更靈活,尤其「18C特專科技」規則允許未盈利硬科技企業上市,為研發投入高、盈利周期長的機器人企業提供了寬松通道。以10月16日(今日)上市的雲跡科技為例,作為2025年港股首家通過「18C」上市的企業,2022-2024年,其淨利潤分別虧損3.65億元、2.65億元、1.85億元,卻憑藉機器人服務智能體技術成功登陸。(點擊查看詳情)
港股作為國際資本市場,能吸引海外主權基金、對衝基金等長期資本。比如三花智控在港股IPO時,獲施羅德、新加坡主權基金(GIC)等17家基石投資者認購44億港元,募資淨額達91.8億港元,為其仿生機器人機電執行器研發與海外產能擴張提供資金支持。
「A+H」聯動便利,對於已在A股上市的三花智控、藍思科技等,港股上市可實現「兩地上市、全球融資」,既降低匯率風險,又提升國際品牌知名度,為后續海外業務拓展鋪路。
當然,以上9家企業能突破重重審覈關卡,成功敲鍾上市,本質是在技術、場景或市場份額上具備不可替代性。
比如思看科技,作為「A股3D掃描第一股」,產品覆蓋工業級高精度與專業級高性價比賽道,應用於航空航天、汽車製造等高端領域。此次上市,思看科技募集資金5.69億元,並將其中的1.97億元用於3D視覺數字化產品及自動化檢測系統產能擴充項目,2.85億元用於研發中心基地建設項目。
6家企業「折戟」
業績與合規成主要「攔路虎」
與成功上市企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6家機器人產業鏈企業終止IPO,且全部集中於A股。從終止原因來看,A股對盈利穩定性、財務合規性的嚴格要求,成為部分企業難以跨越的門檻。
特別是A股審覈高度關注業績持續性,部分企業因營收下滑、淨利潤驟降被迫撤回申請。比如控匯股份2024年營收同比下降16.34%,淨利潤也從2023年的3736萬元驟降至258萬元,降幅高達93%。
部分企業因財務數據異常、獨立性不足被監管問詢,最終選擇終止。比如中集天達,2020-2022年應收賬款余額佔營收比例高達40%-50%,2022年應收賬款達33.06億元,資金回籠風險引發監管深度關注,疊加業務模式獨立性存疑,最終終止創業板上市。
再比如長光辰芯,作為國產高性能CMOS圖像傳感器龍頭,2021年扣非淨利潤1.69億元卻錄得淨虧損3604萬元,財務數據矛盾引發合理性質疑,主動撤回科創板申請。不過,長光辰芯已於今年6月在港交所提交招股書,擬在香港主板上市。
還有少數企業因自身發展戰略變化終止IPO,如楚大智能、匯興智造等,以「戰略調整」或「資本市場規劃適配」為由撤回申請,反映出企業對上市時機的理性判斷。
8家審覈中企業
2家待註冊、3家中止、1家問詢、2家備案輔導
除已上市與終止企業外,另有8家企業處於IPO「中間狀態」,包括2家提交註冊(思哲睿、大鵬工業)、3家中止(海康機器人、節卡機器人、易思維)、1家問詢(環動科技)、2家輔導備案(長步道、天鏈機器人)。
思哲睿作為醫療手術機器人領域的代表,2020-2022年累計虧損超3.6億元,但2023年營收突破千萬元,科創板註冊申請於2025年1月恢復審覈,若成功上市將成「國產手術機器人第一股」。大鵬工業聚焦工業精密清洗賽道,2022-2024年扣非淨利潤穩定在3500萬元以上,北交所過會后提交註冊,擬募資1.54億元用於智能清洗設備生產研發基地建設。
中止不同於終止,多因財務資料過期、需補充覈查,待問題解決后可恢復審覈。海康機器人因2025年3月財務資料過期中止創業板審覈;節卡機器人上會前一天因「相關事項需進一步覈查」取消審議,IPO進程中止;易思維則在7月因被抽中現場檢查(存在對賭協議風險)中止科創板審覈。
正在衝刺科創板IPO的環動科技,主要從事機器人關節高精密減速器的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上交所網站顯示,環動科技在2025年5月6日已將第二輪審覈問詢回覆文件成功掛網。
長步道與天鏈機器人正在「備戰中」。作為國內工業鏡頭企業,長步道衝擊科創板失敗后調整戰略,於2024年2月啟動北交所輔導,目前尚未傳出最新進展;天鏈機器人聚焦人形機器人與協作機器人,於2025年7月啟動上市輔導,代表了人形機器人賽道的早期資本化探索。
26家企業扎堆衝刺港股
「A+H」與「特專科技」成關鍵詞
2025年港股迎來機器人產業鏈企業「遞表高峰」,據高工機器人不完全統計,已有26家企業明確衝刺港股IPO。其中,24家已遞表,1家獲備案、1家處籌備階段。
高工機器人還注意到,在衝刺港股IPO的企業中,有7家企業為「A+H」兩地上市,分別是埃斯頓、先導智能、卧龍電驅、兆威機電、均勝電子、廣和通(預計10月22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石頭科技。
根據各家企業的募資用途不難發現,A股上市公司選擇赴港二次上市,核心邏輯集中於補充融資渠道和提升國際品牌力這兩點。
相比港股,A股再融資周期長、額度受限,港股可快速募資。以埃斯頓為例,2024年淨虧損8.1億元,通過赴港上市,擬募資用於償還貸款、擴充全球產能,緩解資金壓力。
在提升國際品牌力方面,機器人產業鏈的下游客户多為跨國公司,比如汽車、新能源企業等,通過港股上市可增強海外信任度。比如均勝電子,此次赴港上市募集的部分資金將用於擴大海外業務市場佔有率,並與整車廠客户合作實現海外擴展。
未曾登陸過資本市場的19家企業選擇港股,核心在於制度適配性。除了已上市的雲跡科技,斯坦德機器人、仙工智能、翼菲科技等赴港上市,也均因「18C」規則降低上市門檻。
以翼菲科技為例,招股書顯示,2022年-2024年,其分別實現營收1.62億元、2.01億元和2.68億元,淨利潤分別虧損5,755.3萬元、11,060.6萬元和7,149.5萬元,但卻憑藉輕工行業機器人解決方案優勢,已成功遞表。
此外,相較於A股的「實質審覈」,港股更強調「信息披露」,審覈周期更短,適合需要快速融資的企業。公開資料顯示,特種管網機器人企業博銘維技術於今年8月遞表,預計年內完成上市。
機器人IPO熱潮背后的行業啟示
2025年機器人產業鏈IPO全景,既是行業高速發展的「晴雨表」,也為企業資本化提供了清晰的路徑參考。
盈利穩定、技術成熟的企業,比如三協機電、思看科技等適合A股;未盈利但技術領先的成長型企業,比如雲跡科技、索威爾等,更適配港股「18C」或美股。
核心競爭力是上市關鍵,無論是已上市的極智嘉、三花智控,還是待註冊的思哲睿,均在技術(比如3D視覺、仿生執行器)或場景(零碳礦山、醫療手術)上具備稀缺性;而業績波動或技術壁壘不足的企業,比如控匯股份、金康精工等,則易在審覈中折戟。
港股遞表潮與「A+H」模式的流行,反映出機器人企業需通過國際資本市場對接全球技術、資金與市場。尤其在覈心零部件進口依賴度較高的背景下,全球化資本運作將成為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未來,隨着機器人品類向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拓展,產業鏈資本化進程將進一步加速,但分化也會加劇。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深耕高價值場景、具備持續盈利能力的企業,才能在IPO浪潮中脫穎而出,成為行業發展的「領頭羊」。
2025年12月15日-16日,由高工機器人、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主辦,以「具身覺醒·智變升維」為主題的2025(第十二屆)高工機器人年會暨高工金球獎頒獎典禮將在深圳機場凱悦酒店隆重舉行。
在閉幕式專場上,機器人行業領袖將圍繞「工業機器人企業的上市之路與價值重塑」主題進行深度探討,比如「如何選擇上市最佳窗口期?」、「為什麼港股成為2024-2025科技及機器人公司上市的熱土?」、「A股、科創板、美股,港股市場的獨特優勢和挑戰」、「什麼樣的機器人企業更受長期資本青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