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6 12:42
(來源:廊坊日報)
轉自:廊坊日報
新華社電(記者 楊淑君 余佩璇)「人工智能越發達,人類就越需要藝術智性」「人工智能不是藝術的終結者,而是打開了平行宇宙般的創作維度」……近日,2025北京文化論壇上,中外嘉賓展開一場關於傳統與未來、技術與人文的深度對話。
在一段由AI創作的音樂聲中,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150余位文化界、科技界人士,聚焦文藝發展新趨勢、新現象,為提高「文化原創力」凝聚共識、貢獻智慧。
新技術浪潮中如何守護文化藝術的靈魂?中國文聯副主席高世名指出,藝術家的使命是讓人們在日益智能化、自動化、虛擬化的社會中,保持感性活力和精神自主,在混合現實、多重世界的狀況下能夠安頓身心。「把今天的科技重新轉化為一種人類智識和世界經驗,讓今天的藝術重新迴歸感覺之開發、世界之探尋。」
中央戲劇學院教授蒂託·洛雷菲斯以木偶與皮影藝術為例,闡釋了文化如河流般奔涌向前的生命力。在他看來,文化原創力的核心不在於精妙複雜,而在於「觸動人類靈魂的能力」。科技的意義不在於消弭傳統,而是為其賦予新視野;不是走向標準化,而是倍增創造的可能性。
劇作家何冀平以《天下第一樓》《德齡與慈禧》等經典作品的創作經歷,拆解文化原創的核心密碼。她坦言,AI可作為創作助手,但「只是提醒不能替代」。「創作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走,不能圖快。」何冀平説,原創力深植於作者的生命體驗與內心動力,其祕訣在於真實與真誠。
「人工智能不僅挑戰我們的體力和腦力,更重要的是挑戰我們的心力。」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創始院長連玉明認為,人工智能與藝術創新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藝術領域的邊界,其發展趨勢呈現出技術突破、創作範式革新與倫理挑戰並行的複雜圖景。「人類正在學會與機器共同編織新的美學語言,重構AI藝術敍事新體系。」
技術為橋,文化為魂,方能聯通世界。談及技術如何助力國際文化傳播,華策影視集團創始人、董事長趙依芳表示,好內容永遠是文化出海的「根」與「魂」。只有紮根中華文化沃土,才能孕育出打動世界的精品。
她呼籲全球同行攜手,以技術突破文化壁壘,以IP鏈接全球情感,讓既飽含「家國情懷」厚度、又具備「科技賦能」鋭度的中國視聽故事,在世界舞臺綻放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