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追債不成,九臺農商行、浙商銀行反成眾泰汽車「話事人」

2025-10-16 17:11

老牌車企眾泰汽車(000980)的債務困局,正像一張無形的網,將十余家金融機構層層纏繞。

九臺農商行(06122)、浙商銀行(601916)不僅面臨着億元級的債權回收難題,更被迫通過司法途徑接過股權,成為眾泰的前十大股東;還有更多銀行,累計超15億元的債權正陷在「勝訴卻難拿到錢」的尷尬處境里。

九臺農商行:躋身眾泰第一大股東

10月15日,眾泰汽車披露的股權變動提示性公告,再次將九臺農商行與眾泰的股權糾葛推向公眾視野。公告顯示,公司原控股股東江蘇深商持有的1.9億股股票,曾於2025年10月1日由吉林省長春市中級人民法院組織司法拍賣,最終因無人競拍而流拍。近期,該法院出具《執行裁定書》,明確將上述股票所有權轉移至申請執行人九臺農商行,目前相關股權過户程序尚未完成。

這並非九臺農商行首次通過司法途徑獲取江蘇深商及其一致行動人的眾泰股權。回溯2025年8月7日,江蘇深商持有的2.3億股、1.2億股眾泰股票,以及其一致行動人深圳市國民數字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持有的3732.6萬股股票,均經司法拍賣后劃扣至九臺農商行;8月18日,江蘇深商持有的7441.1萬股股票也完成同類劃扣操作。疊加本次擬過户的股份,九臺農商行通過系列司法處置累計獲得超4.7億股眾泰股票,佔公司總股本比例達9.36%。據企查查最新數據,其持股比例已達9.05%,正式成為眾泰汽車第一大股東。

故事的起點追溯至2021年,彼時眾泰汽車因資不抵債進入破產重整程序,母公司鐵牛集團已先行宣告破產。當年9月30日,江蘇深商被確定為眾泰重整投資人,承諾支付20億元投資款,當日繳納5.5億元保證金后,剩余14.5億元需於10月25日前繳清。就在繳款截止日前一日,江蘇深商與吉林九臺農村商業銀行長春分行簽署《流動資金借款合同》,敲定12億元借款。從時間節點判斷,該筆借款到賬與重整投資款支付高度同步,最終成為江蘇深商完成眾泰控股重整的關鍵資金支撐。

為促成該筆12億元借款,江蘇深商關聯方深圳市國民數字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提供雙重擔保。2022年11月26日,國民數字簽署《保證擔保合同》,承諾對借款本息承擔兜底責任,又通過《質押擔保合同》將自身100%股權質押給九臺農商行,該筆質押對應的擔保本金達8.5億元。

2024年,該12億元借款到期,江蘇深商未能履行還款義務。九臺農商行隨即啟動法律維權程序,當年11月20日,長春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該案,最終裁定拍賣江蘇深商及其一致行動人的眾泰股權以抵償債務。截至2024年11月,江蘇深商持有的7.47億股眾泰股份(佔總股本14.81%)、國民數字持有的3.81億股眾泰股份已全部被司法凍結,部分股份還遭遇輪候凍結,凍結比例均達100%,眾泰原有的穩定股權結構被徹底打破,陷入持續動盪。

2025年成為眾泰股權處置的密集期。8月7日至18日,江蘇深商及國民數字合計持有的4.19億股眾泰股票經司法拍賣后劃扣至九臺農商行;9月10日,江蘇深商持有的1.3億股眾泰股票拍賣流拍后由第三方競得;10月1日,江蘇深商剩余的1.91億股眾泰股票(佔總股本3.79%)以3.55億元起拍,最終仍因無人問津而流拍,法院隨后出具裁定,將該部分股權直接作價抵償給九臺農商行。至此,九臺農商行通過一系列司法處置累計持有超4.7億股眾泰股票,穩固第一大股東地位,而江蘇深商則徹底清空所持眾泰股份,眾泰正式進入無控股股東階段。

浙商銀行:減持與訴訟兩頭難

在九臺農商行因12億元借款糾紛被動持有眾泰超9%股權併成為第一大股東的同時,浙商銀行亦深陷這家車企的債務泥潭。從早期的融資服務提供方,到被動承接股權的持股方,再到如今積極追索債權的訴訟方,浙商銀行與眾泰的糾葛已持續數年。

雙方的交集可追溯至2020年,當時眾泰原控股股東鐵牛集團因資金周轉需求,將所持4.7億股眾泰股份(約佔當時總股本9.3%)質押給浙商銀行金華永康支行以獲取融資。未曾料想,鐵牛集團后續經營狀況急劇惡化,無力償還債務,該部分質押股份經司法拍賣流拍后,浙江省永康市人民法院裁定將其作價抵償至浙商銀行金華分行賬户。加之根據鐵牛集團財產分配方案,浙商銀行金華永康支行應分得的336萬股未質押股票也劃轉至該行名下,浙商銀行金華分行累計持有4.7億股眾泰股票,持股比例達9.4%,被動成為眾泰持股5%以上的重要股東。截至目前,其持股比例已降至8.47%,位列眾泰第二大股東。

事實上,浙商銀行與眾泰的關聯早有鋪墊。2021年眾泰進入破產重整前,浙商銀行曾牽頭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等機構,向眾泰提供30億元紓困基金,原本計劃用於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的這筆資金,最終未能扭轉眾泰的經營頹勢,反而讓浙商銀行進一步捲入其財務困局。

隨着眾泰經營狀況持續惡化,浙商銀行啟動抽身計劃。2025年3月20日,眾泰披露公告稱,浙商銀行金華分行計劃在公告發布之日起15個交易日后的三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方式,合計減持不超過公司總股本3%的股份(約1.51億股)。其中,集中競價減持不超過總股本1%,大宗交易減持不超過總股本2%。

減持計劃落地后,浙商銀行金華分行分多輪實施減持:4月30日至6月10日,通過集中競價方式減持2332萬股,佔眾泰總股本0.46%,持股比例從初始的9.35%降至8.89%;6月11日至7月8日,以集中競價與大宗交易相結合的方式減持6432萬股,佔總股本1.28%,持股比例進一步降至7.61%;7月9日,再次通過集中競價減持162萬股(成交均價2.05元/股),並以大宗交易減持3030萬股(成交均價1.90元/股),當日合計減持3192萬股,佔總股本0.63%,持股比例降至6.98%。經計算,僅7月9日當天,該行便套現約6089萬元。

不完全統計顯示,截至7月9日,浙商銀行金華分行在本次減持計劃下累計減持超1.19億股,套現金額超億元。但減持未能讓其徹底脱離困局,截至9月19日,該行仍持有眾泰約3.2億股股份,佔公司總股本6.35%,依舊是眾泰前十大股東。

更為棘手的是債權回收難題。9月22日眾泰披露的重大訴訟公告顯示,浙商銀行金華永康支行因金融借款合同糾紛,將眾泰及多家關聯方訴至法院,涉案金額超3.3億元。該行提出明確訴求:一是要求眾泰立即歸還本金3億元及相應利息(利息自2022年12月21日起按年利率3.65%計算至實際履行之日,扣除已支付的55.7萬元后,暫算至2025年7月11日為2829.5萬元);二是要求對浙江眾泰汽車製造有限公司名下位於永康市經濟開發區北湖路1號的不動產,以及浙江金大門業有限公司名下位於永康市經濟開發區名園大道8號的相關不動產,分別在最高本金余額30億元及相應利息、罰息、複利、實現債權的費用等範圍內享有優先受償權;三是要求應建仁、徐美兒、金浙勇三名自然人對上述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並由各被告共同承擔本案訴訟費用。

值得關注的是,此前浙商銀行金華永康支行已向永康市人民法院申請司法凍結,查封了眾泰破產企業財產處置專用賬户的股份,以及公司管理人的銀行存款2704.4萬元。這一舉措直接導致眾泰無法按照重整計劃,公開處置破產企業財產處置專用賬户股份中剩余的無限售條件流通股份,給其資產處置工作帶來顯著阻礙。

截至目前,這起涉案金額超3.3億元的訴訟案件尚未開庭審理,最終結果仍存在不確定性。

其他銀行:超15億債權懸置,勝訴難償成常態

在九臺農商行、浙商銀行因為眾泰債務陷入困局的背后,還有十余家銀行正被捲入這場持續了好幾年的債權糾紛漩渦里。

企查查的數據顯示,僅僅在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件中,就有中國建設銀行(601939/00939)、中國工商銀行(601398/01398)、興業銀行(601166)、浦發銀行(600000)等多家機構涉及,未履行的金額累計超過15億元,而隨着眾泰淨資產逼近負值、生產線被拆除,這些債權的回收前景越來越黯淡。

建設銀行在這些捲入糾紛的銀行中,牽涉程度比較深。數據顯示,該行歙縣支行涉及三起終本案件:2021年7月15日,黃山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的1.04億元案件,未履行金額達到100%;2021年6月28日,另一筆54.6萬元債權未獲清償;更早的2020年12月16日,長沙華興支行1173萬元債權因無財產可供執行而終本,三筆合計未履行金額約1.19億元。

除了建設銀行,興業銀行和浦發銀行的債權回收也同樣面臨困境。興業銀行合肥分行2021年8月10日因2.84億元債權終本,未履行金額與執行標的完全一致;浦發銀行合肥分行則陷入雙重困境,2021年8月9日2009萬元債權、2021年11月15日3171萬元債權均未獲清償,兩筆合計超5180萬元,兩家銀行合計涉案金額超3.3億元。

中國銀行(601988/03988)和華融湘江銀行則面臨單筆大額債權的壓力。中國銀行湘潭分行2020年5月7日捲入的1.17億元案件雖經民事二審,截至2021年1月4日仍未履行;華融湘江銀行湘潭分行2021年4月30日涉案的5.07億元債權,法院僅部分支持訴訟請求,實際回收仍存變數,兩筆大額債權疊加,使兩家銀行面臨超6億元的資產減值壓力。

北京銀行(601169)和工商銀行的千萬級債權也陷入終本狀態。北京銀行長沙分行2023年10月31日終本的9510萬元債權,未履行金額達9526萬元;工商銀行歙縣支行2021年8月18日終本的47.8萬元債權則完全未獲清償。

在眾泰的銀行債權糾紛中,長沙銀行星城支行是少數的「例外」——它2021年1月22日對眾泰新能源長沙分公司的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件,最終以「被告[對方撤訴]」結案。但這一撤訴案例反而折射出其他銀行的無奈:在眾泰資產已被多輪凍結、核心業務停滯的情況下,就算勝訴也很難實際拿到錢。

這場持續數年的債務博弈,至今仍看不到贏家,只留下金融機構與車企相互牽絆的困局,為行業敲響了風險防控的警鍾。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