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6 15:08
整理 | 褚杏娟、核子可樂
當地時間 10 月 15 日,蘋果發佈了 M5 芯片,這將是 MacBook Pro、iPad Pro 和 Vision Pro 的下一代芯片。
搭載 M5 芯片的 MacBook Pro 起售價 1599 美元(僅配備 16GB 內存),這對中等規模的 AI 模型來説可能仍是個瓶頸。32GB 內存、1TB 存儲的版本起售價則高達 2199 美元。
據介紹,M5 基於第三代 3 納米制程打造,採用新一代 10 核 GPU 架構,每核均配備 Neural Accelerator 神經加速器,使得基於 GPU 的 AI 工作負載處理速度大幅提升,峰值 GPU 計算性能達 M4 芯片的四倍有余。
該 GPU 同時提供更強的圖形處理能力及第三代光線追蹤技術,綜合圖形性能較 M4 提升達 45%。M5 搭載全球最強性能核心,具備最高 10 核 CPU 配置(內含 6 個能效核與多達 4 個性能核)。綜合運行狀態下,其多線程性能較 M4 提升達 15%。M5 還搭載有增強型 16 核神經網絡引擎、強大的媒體引擎,並將統一內存帶寬提升近 30% 至 153 GB/ 秒。
微妙但關鍵的轉向
蘋果這次幾乎把全部重心都放在了 AI 性能 上,但並非外界預期的方向。它沒有大肆宣傳更強大的 「Neural Engine」(神經網絡引擎),而是重新設計了 GPU 架構,並在每個 GPU 核心中內置所謂的 Neural Accelerator(神經加速單元),讓 GPU 本身成為 AI 計算的核心。
官方介紹,M5 芯片採用新一代 GPU 架構,每個計算單元均針對 AI 進行優化。10 核 GPU 中各個核心內置有專用神經加速器,峰值 GPU 計算性能達到 M4 的 4 倍有余,AI 峰值性能更達到 M1 的 6 倍以上。
蘋果並未説明如何測得這一結果。沒有提到計算精度、工作負載類型或測試方法,僅模糊地引用了「部分業界標準基準測試」。因此有網友質疑,這個提升可能來源於架構、軟件,甚至只是測試口徑的變化。
蘋果只提到,搭載 M5 芯片的新款 14 英寸 MacBook Pro 及 iPad Pro,在 AI 驅動類工作流程中獲得了「飛躍性的提速」,已可實現在 Draw Things 等應用中運行 Diffusion 模型、通過 webAI 等平臺本地運行大語言模型等,而依託蘋果內置框架及 API 構建解決方案,Draw Things 等應用可獲得顯著的性能提升。此外,M5 芯片的神經加速器能在 LM Studio 等應用當中,提升依託 GPU 的 AI 工作負載在設備端的運行性能。
M5 芯片還搭載新一代 GPU 與增強型着色器核心,圖形性能較 M4 提升達 30%,較 M1 提升達 2.5 倍,此外集成了蘋果第三代光線追蹤引擎,在支持光追的應用中可實現高達 45% 的圖形性能提升,以此實現更流暢的遊戲體驗、更逼真的 3D 應用視覺效果,並縮短複雜圖形項目及其他視覺密集型應用的渲染時長。
據悉,該 GPU 架構能夠與蘋果軟件框架實現無縫集成。採用內置框架與 API(包括 Core ML、Metal 性能着色器及 Metal 4)的應用程序可直接獲得性能提升。開發者還可通過 Metal 4 中的張量 API 直接對神經加速器進行編程,為應用構建定製化解決方案。
而神經引擎僅被官方描述為「以驚人能效提供強勁的 AI 性能」。「顯然,蘋果希望外界關注的焦點放在 GPU,而非 CPU 或 NPU。」Signal65 總裁 Ryan Shrout 表示。這也驗證了部分網友對蘋果專注 GPU 性能的期待。
蘋果稱在 Apple Vision Pro 上捕捉個性化形象等 AI 功能的運行速度提升達 50%
此外,蘋果特別提到,M5 芯片中的神經網絡引擎還可提升 Apple Intelligence 性能。「除了讓 Image Playground 等設備端 AI 工具的運行速度更快,M5 芯片中的強大神經網絡引擎與統一內存還全面增強了 Apple Intelligence 模型的整體性能。此外,開發者在使用蘋果基礎模型框架時也將獲得更好的性能體驗。」
「M5 芯片提供 153GB/ 秒的統一內存帶寬,較 M4 提升近 30%,較 M1 提升兩倍以上。」有用户稱來的很及時,並曬出了自己當前同時運行 Cursor 和 Github 遇到了內存問題。一定程度上,這次改進對於 AI 吞吐量來説意義重大,但仍低於高通 Snapdragon X2 Elite Extreme 的 228 GB/s,大致與英特爾新公佈的 Panther Lake 平臺持平。
Shrout 評價稱:這種在每個 GPU 核心中嵌入並強化 AI 加速器的架構變化,説明蘋果的思路正在與 NVIDIA 和英特爾的路線趨同:現代 GPU 正在從圖形引擎轉變為 AI 處理器。
「不過,蘋果模糊的性能聲明也引發了質疑。‘4 倍峰值計算’並不意味着在混合工作負載下能獲得 4 倍的實際吞吐量。若不清楚計算精度或散熱上限,就難以判斷這些性能有多少能體現在真實的 AI 模型推理中。儘管如此,這依然是一個重要的架構信號:蘋果似乎認同英特爾 Panther Lake 的思路——把重心放在 GPU 上的 AI 推理能力,而不是過度投入在功能固定的獨立 NPU 上。」Shrout 説道。
對 Windows 與 AI PC 生態的影響
Shrout 對於 M5 的評價是:這種在每個 GPU 核心中嵌入並強化 AI 加速器的架構變化,説明蘋果的思路正在與 NVIDIA 和英特爾的路線趨同:現代 GPU 正在從圖形引擎轉變為 AI 處理器。
「不過,蘋果模糊的性能聲明也引發了質疑。‘4 倍峰值計算’並不意味着在混合工作負載下能獲得 4 倍的實際吞吐量。若不清楚計算精度或散熱上限,就難以判斷這些性能有多少能體現在真實的 AI 模型推理中。儘管如此,這依然是一個重要的架構信號:蘋果似乎認同英特爾 Panther Lake 的思路——把重心放在 GPU 上的 AI 推理能力,而不是過度投入在功能固定的獨立 NPU 上。」Shrout 補充道。
Shrout 認為,這一發布微妙地給微軟的「Copilot+ PC」敍事帶來了壓力。
他解釋道,微軟與高通此前一直把 NPU(神經網絡處理單元) 作為本地 AI 的核心,但蘋果的做法表明,隨着模型規模增大、開發者對靈活性的要求提升,NPU 可能不再是 AI 計算的主角——至少在蘋果生態中是這樣。
如果蘋果的 GPU + Neural Accelerator 設計確實帶來顯著的性能與能效提升,它可能挑戰現有 Copilot+ PC 體系中「以 NPU TOPS 為核心賣點」的思路,並揭示出 Windows OEM 廠商的潛在差距。
對微軟而言:Copilot+ PC 模型假設 NPU 是主要加速單元。若 GPU 在 AI 中變得更重要,Windows 的運行時和 API(如 WindowsML、DirectML)就必須快速進化,讓系統能更智能地在 CPU、GPU、NPU 之間分配 AI 負載。
對 OEM 廠商(戴爾、惠普、聯想、Surface 等):原本圍繞低功耗 NPU 設計的 AI 系統,或許需要轉向以 GPU 為中心的方案,以追上蘋果可能證明的更具可擴展性的做法。未來的 AI PC 可能更依賴於集成 GPU 性能或混合計算模式,而不是孤立的神經引擎模塊。不過,蘋果此前在「AI PC」領域算是落后者,這次是否能引領標準,還需觀察。
對高通、AMD、英特爾而言: 它們已經在 CPU、GPU、NPU 的三重加速上形成組合,但蘋果的新設計可能迫使它們重新思考 GPU 核心在 AI 吞吐中的角色。英特爾的 Panther Lake 似乎也走在類似的路上,但最終還是看誰執行得更快。
Shrout 認為,未來的 AI PC,不會由某個專用單元定義,而是由整個平臺在算力、功耗和內存之間的動態平衡能力決定。
他指出,Windows 陣營的機會在於軟件調度能力。如果微軟能讓操作系統根據能效、延迟和精度等,在 CPU、GPU、NPU 之間靈活分配 AI 任務,它就能重新掌握 AI PC 的話語權。「但至少目前,蘋果改變了敍事焦點:問題不再是‘的 NPU 有多少 TOPS’,而是‘你的系統里真正有效的 AI 算力在哪里’。」
網友:別提 Apple Intelligence
即便如此,很多開發者對此次 M5 芯片的發佈略顯失望。
「如果他們把它和 M1 比較,我安心睡覺了,繼續用我的 M3 就好,改進可能不大。」有網友説道。
還有網友表示,「我以為 M5 芯片會成為蘋果為 MacBook Pro 打造的最佳芯片。實際上,它是蘋果新的基礎芯片。它只是取代了舊款 M4 芯片,但性能仍然落后於目前的 M4 Pro 和 M4 Max 芯片。」
也有開發者指出,新款 Apple M5 MacBook Pro 仍然不支持硬件 AV1 編碼,英特爾、AMD 和英偉達多年來一直在這樣做。「我會再等一年,就像過去 20 年那樣。」有網友説道。
另外讓網友感覺奇怪的是,MacBook Pro 並沒有推出 M5 Pro 或 M5 Max 芯片,這一檔仍然使用去年的芯片。「感覺有點倒退。蘋果本該先用 M5 更新 MacBook Air,讓 Pro 等到 M5 Pro 和 M5 Max 準備好再發布。現在這樣的話,買去年的型號打折版本反而更划算,沒有理由多花錢買新款。」
不過,也有開發者認為,這對於 M5 系列其他版本芯片(高內存帶寬 + 張量核心)來説是一件大事,並且希望有更高的內存配置。「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即使是標配的 M5 Pro 也能以 2000 美元的價格擁有 32-36GB 的存儲空間,而 M4 Pro 只有 24GB。這真的不算太糟。」
「對於 MacBook Pro 來説,價格纔是關鍵(入門級機型的價格實際上正在下降)。如果 32GB 型號售價 2000 美元,那麼它在 15/20GB 左右的大模型市場上應該會很有競爭力。」
此外,還有網友則將不滿的矛頭轉向了 Apple Intelligence。「在人工智能方面速度很快,但問題是與競爭對手相比,Apple Intelligence 仍然是個白痴。」「Apple Intelligence 是什麼?你們有 Apple Intelligence 可以跟競爭對手比較嗎?我都不知道去哪兒找。我找到的只是 Google Lens 和 作為 ChatGPT 接口的翻版 Siri。我還沒看到 Apple 開發任何獨立的 AI。」
「他們曾經用 iPhone 16 騙過我一次。我再也不會相信他們的 AI 説法了。」顯然,蘋果在 AI 上的進展確實打擊了很多人對其的信心。以至於,當庫克表示搭載 M5 后,Mac 實現「AI 性能的下一次重大飛躍」后,有網友嘲諷道,「這是説,Siri 可能終於能聽懂我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最新報道,數周前剛被任命為蘋果「Answers、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AKI)」團隊負責人的 Ke Yang 已離開蘋果,加入 Meta,其在蘋果主要負責推動類似 ChatGPT 的 AI 搜索項目這已是自今年 1 月以來,大約第 12 位離開蘋果基礎模型團隊的核心成員,該團隊正是支撐 Apple Intelligence 的關鍵部門。
在本地運行模型是很多人想要的結果:效率更高、隱私性更強、無需訂閲模式,而且公司無需支付數據中心費用,但要實現這一目標顯然還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