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6 17:36
自2025年初登陸科創板以來,海博思創(688411.SH)股價開啟「飛漲模式」,不到10個月時間海博思創股價漲幅已接近15倍。
按前復權價格計算,根據同花順數據,2025年三季度起海博思創股價從7月初的85.23元/股一路飛漲,最高漲至345.55元/股,截至2025年10月16日收盤,該公司股價報292.02元/股,年內累計漲幅1497.48%,是全市場綜合表現最亮眼的標的之一。
儲能龍頭10個月暴漲15倍
海博思創股價大漲並非偶然,而是行業基本面改善與公司核心競爭力共振的結果。作為儲能行業知名公司,海博思創主要為「源-網-荷」全鏈條客户提供全系列儲能系統產品及一站式解決方案,具備軟硬件全棧自研、大數據+AI+儲能應用能力。
從發展路徑看,公司自2016年起便重視電芯數據採集建模與分析,佈局儲能電站后端運營,逐步從研發製造企業向「研發製造+服務」企業轉變,同時手握電池建模、管理等自主核心技術,可有效提升系統安全性、延長電池壽命、降低運維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構築起差異化競爭壁壘。
行業層面,2025年海內外儲能需求爆發,儲能行業已從傳統綠電配套,升級為具備獨立經濟性的「黃金賽道」。業績數據印證增長潛力:2025年上半年,海博思創實現營收45.22億元,同比增長22.66%;歸母淨利潤3.16億元,同比增長12.05%。行業地位同樣突出——截至2024年底,公司在國內已投運電站裝機量居首;標普全球統計則顯示,截至2024年7月,其在中國大陸累計裝機與簽約項目規模位列第一。
西部利得陳保國浮盈1.2億
股價持續大漲,重倉海博思創的基金收益頗豐。
根據iFinD數據統計,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末,全市場共有41只基金(A/C類份額合併計算)持有海博思創佔基金淨值超過1%,其中,西部利得基金是持倉最多的公募機構。以基金二季報數據爲準,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末,西部利得基金共有10只基金重倉海博思創,合計持有120萬股。上述持倉產品中,西部利得碳中和混合發起、西部利得新動向混合分別持有53萬股、30萬股,前者更是早在海博思創上市初始便重倉佈局。
以西部利得碳中和混合發起為代表,該基金早在海博思創上市初始便已重倉佈局。
根據基金定期報告,2025年第一季度末時,西部利得碳中和混合發起持有49.59萬股海博思創,對應季度末市值3965.25萬元,第二季度中,負責該基金運作的基金經理陳保國繼續少量增持海博思創至53.21萬股,對應季度末持倉市值約為4500萬元。以上市公司各期平均股價作為建倉成本,粗略估算下來陳保國的建倉成本合計不到4000萬元,倘若陳保國在三季度后未進行調倉換股,那麼截至10月16日收盤后其持倉市值將接近1.6億元,區間浮盈超過1.2億元。
這一浮盈規模極具突破性,從財務角度來看,持倉浮盈歸屬於公允價值變動一項,西部利得碳中和混合2021-2024四個完整年度其公允價值變動分別為0.46億元、-1.42億元、0.77億元、-0.10億元,利潤則為0.85億元、-6.69億元、-3.38億元、-0.08億元。陳保國僅依靠重倉海博思創一隻股票,當前的持倉浮盈已超過去四年中每個整年的業績表現。
重倉牛股但不冒進
然而,抓住如此牛股的陳保國,並未採用激進的「All in」策略。儘管海博思創已是其第一重倉股,但倉位佔比僅為5.19%。該基金前十大重倉股合計佔比僅約四成,整體呈現「低集中、高分散」的特徵。
這一策略源於陳保國的投資理念迭代。陳保國向《財聞》表示,自管理基金產品以來,其經歷了「從分散到集中再到分散」的持倉過程。目前主要以左側交易為主,採取少量輪動及止盈止損交易,形成相對均衡分散的組合配置。
西部利得碳中和混合發起的資產配置變化印證了陳保國投資觀點的更迭。作為一款主要投向新能源方向的主題類產品,西部利得碳中和混合發起成立於2021年8月,彼時正處於新能源行業高點,在接手的最初幾年中,該基金未能避免成立即回撤的命運,但從回撤程度來看,該基金2022-2024三個完整年度虧損,均高於同類平均水平。
究其原因,一方面,該基金此前多個報告期均存在單一股票倉位超過8%的情況,高集中度會放大市場波動對基金淨值的衝擊;另一方面,投資方向較為單一且長期維持高倉位運作(2021年末至2025年6月多數時間維持9成倉位運作),難以避免的會因系統性風險出現導致淨值波動。
關於產品回撤的問題,陳保國向《財聞》坦言,目前主要會通過三種方式控制產品回撤,一是分散持股,單隻股票倉位不超5%,整體持股約100只,前十大持股集中度穩定在30%左右;二是小幅擇時,以分散投資對衝市場波動,並結合市場行情變化逆向調整倉位;三是執行交易策略,通過及時止盈與嚴格止損,力爭將基金回撤控制在市場平均水平。
「基本面仍處於緩慢改善的趨勢中,指數上行無疑會帶來估值提升。風險偏好逐步提升形成樂觀預期后,或有利於市場定價整體提高。在此背景下,主業穩健且疊加新業務成長的公司,更容易獲得投資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