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維立志博康小強:順周期突圍,做差異化新葯 | 36氪專訪

2025-10-16 17:14

在今年港股創新葯企IPO浪潮中,來自江蘇南京的維立志博成為一匹「黑馬」。上市首日股價翻倍的表現、「TCE第一股」的名號,讓這家低調運營11年的藥企名噪一時,管理層抓住機會,將融資額提高一倍,成功募資了近14億港幣。

維立志博,是一家腫瘤免疫治療公司,當前有14款候選藥物,其中6款進入臨牀試驗階段。維立志博創始人、董事長、CEO康小強告訴36氪,2026年要申報5個新葯IND;公司重磅管線LBL-024,除了治療肺外神經內分泌癌的關鍵性臨牀,今明兩年要擴8-10個腫瘤適應症,包括患者羣龐大的非小細胞肺癌、黑色素瘤等。

「差異化」,是康小強時常提及的詞,他認為在競爭激烈的腫瘤治療領域,做出獨一無二的藥,纔是企業競爭力所在。「我甚至想把公司命名為‘獨一無二’。」

雖是笑談,但一定程度概括了這家創新葯企所追求的氣質。在腫瘤治療賽道創業之初,維立志博沒有選擇擁擠的PD-(L)1靶點,而是決定去做K藥、O藥等尚不能解決的患者問題。

從最初選擇LAG-3靶點,到下功夫攻克因肝毒性、而讓多家跨國藥企折戟的4-1BB靶點,康小強認為,做出有競爭力、差異化的新葯,是支撐藥企公司市值的關鍵。「必須在現有療法上更進一步,解決當前藥物不能解決的問題。」

近日,維立志博披露其兩款創新葯臨牀研究成果,將在ASH(美國血液學會)上公佈,屆時備受關注的TCE(T細胞連接器)等新葯數據結果,也將直接左右股市對公司價值的判斷。

腫瘤免疫2.0:由小及大,「海選」適應症

在腫瘤治療領域,PD-(L)1抑制劑作為劃時代的產品,取得了巨大成功,也造就了年銷售峰值295億美元的全球藥王。但臨牀中,存在大量PD-1抑制劑無效或耐藥的患者羣體。

這些患者的免疫系統不夠活躍,腫瘤微環境常呈現缺乏T細胞浸潤的「冷腫瘤」狀態。如何將其腫瘤微環境轉化為免疫系統可以識別、攻擊的「熱腫瘤」,成為眾多新葯開發者嘗試解決的難題。

維立志博靶向PD-L1和4-1BB的雙抗藥物LBL-024(奧帕替蘇米單抗),則嘗試「條件性激活」4-1BB,解決長期困擾4-1BB靶點的毒性問題的同時,通過增加T細胞的數量,將缺乏免疫應答的冷腫瘤轉變為熱腫瘤。由於4-1BB廣泛表達,一旦成功,就意味着該藥物具備與PD-(L)1抑制劑相媲美的廣譜抗癌潛力。

4-1BB是一個強大的T細胞共刺激分子,一旦被激活,就能極大地增強T細胞的殺傷能力。但問題在於,T細胞遍佈全身,尤其富集在肝臟等免疫器官。傳統的4-1BB激動劑抗體進入人體后,會無差別激活T細胞,導致人體強烈的免疫反應,進而引發嚴重肝毒性。這也是既往輝瑞、BMS等跨國藥企在該靶點上折戟沉沙的關鍵。

維立志博LBL-024選擇了對稱分子設計,並使抗體對腫瘤微環境標誌物PD-L1的親和力遠遠高於4-1BB。這意味着,該抗體藥物只有在與腫瘤細胞表面的PD-L1結合后,纔會改變構象、「喚醒」對4-1BB的激動活性,實現T細胞在腫瘤組織內的精準激活。這一設計機制,讓降低肝毒風險成為可能。

該藥物的臨牀試驗數據也顯示出了良好安全性,截至今年6月,LBL-024的單藥治療臨牀試驗入組175名患者,肝毒性發生率遠低於傳統4-1BB激動劑。

在臨牀開發上,維立志博選擇了「由小及大」的策略,先推進LBL-024在肺外神經內分泌癌(EP-NEC)的單臂臨牀試驗,進行概念驗證。該癌腫患者基數小、缺乏有效藥物,目前已經完成關鍵臨牀試驗入組,2027年有望成為該適應症的首個獲批藥物。

「第一,要最快地進入市場,還是要從(腫瘤治療)后線做起。如果最開始就選一線的小細胞肺癌,時間會顯著拉長,競爭也非常多,」康小強介紹其臨牀開發思路。

「第二,我們看到神經內分泌癌是一個冷腫瘤,LBL-024能夠將冷腫瘤變成熱腫瘤,這説明在其他適應症上,我們的抗體可能也具備這樣的功效。所以,很多PD-1沒有獲批的適應症,我們都可以去嘗試。」

維立志博部分管線臨牀進展

近日發佈的2025年中報內,維立志博也披露了LBL-024聯合標準一線化療方案,治療小細胞肺癌的Ib/II期臨牀數據:入組的 52 名療效可評估患者中,客觀緩解率為86.5%、疾病控制率為96.2%。目前,小樣本量試驗顯示出了該藥物療效的優異潛力;未來若其能在更大規模的III期註冊臨牀試驗中,給出優異的長期生存獲益數據,那麼LBL-024有望成為腫瘤免疫2.0時代的基石大藥。

此外,2025年下半年,維立志博已經或計劃啟動該藥物在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膽道癌、肝細胞癌等II期臨牀研究。那麼,同步開啟多適應症的臨牀試驗,是否會帶來巨大的研發費用壓力?

「針對LBL-024,我們計劃拓展8-10個適應症,但拓展過程中,需要講究效率。」康小強解釋了其適應性臨牀試驗策略,比如一個適應症隊列計劃招募40名患者,無需等到全部做完再評估結果,可能先看前10名患者的數據。如果一個都沒有應答,就可以無效中止;如果10個患者有8個應答,那也無需招滿40位患者。

新葯開發領域,「Fast try,Fast die」是一種理性策略。通過較低成本的臨牀試驗進行「海選」,確定LBL-024治療潛力最大的癌腫,進而開展更高投入的大規模三期臨牀,以規避盲目投入,提高成功開發的概率。

在腫瘤免疫治療版圖中,維立志博曾BD授權給百濟神州的LAG-3單抗LBL-007,也是備受關注的管線。2025年5月終止與百濟合作、收回該藥物的全球開發權益后,維立志博也在9月啟動了該單抗與LBL-024聯用的臨牀研究,以評估治療晚期黑色素瘤的效果。同時,仍在尋求與全球藥企的合作機會,以加速LBL-007在海外市場的推進。

開源節流,推進多平臺管線

當前,維立志博正同步開發腫瘤免疫2.0、TCE、ADC(抗體偶聯藥物)三個技術平臺的14只新葯管線,這無疑需要充足的研發資金支持。

在美國研發新葯多年、經歷過biotech的周期更迭,康小強認為,「企業融資必須順周期而行,在市場高點多融資,囤積充足彈藥,而不是過分在意估值和股權稀釋。」

去年籌備港股上市時,他和團隊也做了「市場不好就多次遞表」的心理準備,今年市場火速回暖,其便將募資額提高近一倍,募資1.89億美元。此前,2021年七八月份,康小強意識到資本市場正在轉向,將C輪融資額從原定的3億元人民幣提高至6.2億元,這筆融資支持公司度過了四年資本寒冬。

除了資本市場的直接輸血,BD授權合作成為中國Biotech獲得現金流的另一關鍵。維立志博曾與百濟神州合作開發LBL-007,獲得2億元首付款;另一款自免TCE藥物LBL-051,則通過與美國Aditum Bio成立NewCo公司的模式,有權獲得3500萬美元首付款及近期付款。

「當前市場傾向於臨牀前資產做NewCo,合作開發到臨牀一二期、完成概念驗證后,再賣出管線權益。」康小強認為,「臨牀階段資產進行license out,不是賣產品,而是一種合作。因為中國Biotech很難到美國做臨牀、做銷售,進行全球化合作,是更高效的方式。」

對於合作方的選擇,他指出有兩個核心維度,「第一是有錢;第二是重視,對方是否真正認可你的管線價值,願意重點開發你的產品,而不是因人事變動等偶發因素耽誤研發進程。」

另外,具有「重磅炸彈」潛質的管線,Biotech是否要選擇Co-development,像傳奇生物與強生共同開發、共享商業化成果的「豪賭」模式,也值得探討。

除了前述LBL-024,維立志博的TCE管線LBL-034也備受期待。該藥物是全球臨牀進度第二的GPRC5D靶向TCE,用於治療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在最新披露的臨牀數據中,LBL-034的高劑量組ORR(客觀緩解率)達到了90%,與百萬一針的CAR-T效果相當,而價格有望降低八成。

據瞭解,當前維立志博正嘗試與頭部藥企建立BD合作,來提高LBL-034的臨牀及商業價值。

除了開源,康小強認為提高研發效率格外重要。「也許因為身在南京,(環境)比較安靜,我們的研發團隊很穩定,五十多個人(藥物發現及臨牀前研究團隊)做出了許多成果。有時關鍵是高效的研發機制和氛圍,而不在於堆砌大量資金。」

談及當前創新葯行業的熱度,康小強坦言「有一點泡沫」,但他認為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泡沫才能成長,關鍵在於身處其中的公司能否利用資源,創造獨特的價值,否則泡沫終將破裂。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