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AI+」全線出擊,長虹控股集團打造智能經濟「中國方案」

2025-10-16 13:30

2025年以來,人工智能持續站在政策、資本與產業的三重風口之上,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熱潮。從國務院日前印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意見,到杭州、天津等地設立千億級AI產業基金,政策紅利持續釋放,為企業創新提供堅實支撐。根據艾瑞諮詢數據,2028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預計將達到8110億元,2023年至2028年複合增長率為30.6%。

在此背景下,AI應用在醫療、金融、製造等多領域加速落地,初創企業與「國家隊」同台競逐,資本熱潮洶涌而至。在這一輪技術革命與政策驅動的雙重催化下,人工智能正從「技術熱詞」邁向「產業核心」,成為企業搶佔未來制高點的關鍵賽道。

在這場技術變革浪潮中,四川長虹電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虹控股集團」)以前瞻性戰略眼光,精準錨定大模型應用、多模態技術、視覺識別和語音交互等前沿賽道,將AI技術研發置於戰略核心,圍繞「AI+產品」「AI+製造」「AI+運營」三大維度,全力推動「AI+」戰略落地,搶佔數字經濟發展風口。

資料顯示,長虹控股集團創始於1958年,至今已發展成為集智慧家居、數字產業、特種裝備、綠色能源、醫療健康等產業為主的千億級跨國企業集團。旗下形成六大產業集羣,擁有四川長虹、長虹美菱、長虹華意、長虹佳華、長虹能源、中科美菱、華豐科技等7家上市公司。當前,長虹控股集團正加快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實施智改數轉,奮力打造世界一流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長虹自研AI工業視覺檢測系統,獲得國家智能技術最高獎並廣泛應用於長虹各智能製造工廠

AI+產品:鏈上企業業績爆發,產品突破協同智能生態構建

受益於AI應用在多領域持續落地,長虹控股集團旗下AI產業鏈上市公司業績初步兑現,呈現出欣欣向榮增長趨勢。同時,在產品層面,長虹控股集團多項AI應用亦已進入市場實踐階段。

AI浪潮席捲而來,推動華豐科技等人工智能產業鏈上企業業績迅猛增長。華豐科技的連接器產品作為人工智能部署的核心關鍵器件,廣泛應用於AI服務器、數據中心交換機、核心路由器等設備,為其提供高性能的互連解決方案。2025年上半年,隨着AI服務器市場需求的急劇增加,長虹華豐科技與各行業頭部企業緊密合作,有效提升了人工智能系統的運行效率。

市場需求繁榮在華豐科技今年上半年的業績中呈現。報告期內,華豐科技實現營業收入11.05億元,同比增長128.26%,已超過去年全年營收水平;實現歸母淨利潤1.51億元,同比大增940.64%。

長虹製造的國內首套星閃聯接模組,是工信部牽頭制定的近距離無線通信標準,中國通信產業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里程碑

今年8月,國務院發佈《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提及,推動智能終端「萬物智聯」,培育智能產品生態,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能手機等新一代智能終端,打造一體化全場景覆蓋的智能交互環境。

在智能終端萬物互聯的背景下,智能網聯汽車迎來發展機遇,電池行業步入新一輪轉型升級的階段。長虹能源乘此東風,在今年上半年營利雙增——實現營業收入20.18億元,同比增長23.91%,實現歸母淨利潤1.11億元,同比增長28.79%。作為一家覆蓋全系列鹼性電池、圓柱形高倍率鋰電池和聚合物鋰離子電池的研發、製造和銷售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長虹能源業績成績不僅體現出「AI+產品」戰略的顯著效益,也印證了公司從傳統電池製造向智能製造成功轉型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高倍率圓柱鋰電池年產突破5億隻,服務無人機與電動設備等

除旗下人工智能產業鏈上企業業績表現亮眼,在產品層面,長虹控股集團多項AI應用已進入市場實踐階段。今年7月,長虹AI TV亮相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引起廣泛關注。該產品搭載了國家首批備案的電視端AI大模型——長虹雲帆,同時接入DeepSeek,並融合豆包、訊飛等多個AI系統,具備強大的搜索與交互能力。目前,搭載雲帆大模型的AI電視已全渠道上市銷售。此外,一同展示的長虹FLASH放療系統,目前正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省腫瘤醫院以及綿陽市中心醫院三家臨牀試驗機構開展合作。

基於產品領域進展,長虹控股集團正在積極構建從零部件到智能整機的全鏈條生態。據介紹,公司通過AI推理模組等核心技術推動家電產品全面智能化升級——「超擬人語音合成算法」帶來自然交互體驗,「複雜指令解析算法」精準理解用户需求,「用户情感分析算法」提供個性化服務等。

AI+製造:「智改數轉」結合精益管理,驅動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意見》中提出,推動工業全要素智能聯動,加快人工智能在設計、中試、生產、服務、運營全環節落地應用。長虹控股集團早已走在前列,通過AI+製造領域的一系列實踐將前述戰略落地。

2018年,長虹空調就以新工廠建設和搬遷為契機,逐步推進智能化升級。通過「智改數轉」及智能工廠建設結合體系化精益生產管理,長虹空調近三年的生產效率累積提升50%,製程質量保證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終檢偶然不合格率降低約35%、庫房漏率降低約50%,成效顯著。

在長虹控股集團旗下其他單位,智能化變革亦悄然發生。在虹佳科技的壓鑄車間,傳統作坊已升級為智能流水線,生產效率提升4倍。全流程數據實時接入中央控制系統,推動生產模式由「人機協同」向「無人值守」演進。在皮帶輪生產線試點中,零件從壓鑄到包裝的周轉時間從48小時大幅壓縮至僅2小時。

行業首條「5G+工業互聯網」大規模個性化定製智能終端生產線,2025年入選全國首批卓越級智能工廠

同時,長虹能源亦在「AI+製造」浪潮中受益。在鹼性電池生產中,MES系統全面覆蓋與AI視覺檢測等數字化舉措,顯著提升生產管理的精細化水平和質量檢測效率。在鋰電板塊,通過數字孿生與AI算法的深度融合,實現人效提升25%,廢損率下降30%~50%。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1月,長虹智慧顯示工廠入選國家卓越級智能製造示範工廠。該工廠創新構建了「多品種、小批量、個性化、以銷定存」的數字驅動模式,成功將電視機訂單交付周期從49天縮短至11天,商業庫存周轉率提升145%,節省庫存成本近億元。

AI+運營:「長虹智慧」賦能產業鏈上下游,實現降本增效與鏈式協同

除了產品、製造以外,長虹控股集團逐浪AI的步伐還體現在AI+運營領域。旗下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虹電器」),作為電子產業供應鏈轉型標杆案例,入選今年7月在第六屆國有企業數智化採購與供應鏈論壇發佈的《2025數智採購供應鏈發展報告》。

報告指出,長虹電器通過數字化實踐,顯著提升了企業自身的採購效率與成本管控能力,還以數字化賦能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推動產業鏈協同發展,為行業貢獻了具有普適性參考價值的「長虹智慧」。

具體而言,長虹電器以「AI+運營」賦能產業鏈上下游。近年來,長虹電器以「1+4+6+N」數據要素總體規劃為指引,打造了覆蓋22個製造基地、65個工廠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起跨區域、跨行業的可信數據空間,形成了從「採集—存儲—分析—應用」的全鏈路數據處理能力。

長虹國家級技術研發中心

在供應鏈層面,長虹電器依託國家級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創新推出「1+3+N」服務模式,助力中小企業實現「上雲用數賦智」。截至目前,通過以銷定產的數據驅動模式,長虹電器已經將企業庫存周轉率提升30%,訂單交付周期縮短40%。

為解決中小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融資難、成本高」的痛點,長虹電器還探索出「應收賬款融資長虹模式」。該模式整合生產實績、物流軌跡等數據,構建企業信用評估體系,累計為2500家上下游企業提供超50億元無抵押貸款。同時,長虹電器還基於虹雁可信數據空間技術,打造了符合國家TDSA標準的數字安全體系,為企業跨企業、跨區域數據的合規流通打造保障數據隱私的「數據保險櫃」。

「長虹智慧」不僅賦能產業鏈上下游,「AI+運營」也深入長虹電器公司內部。虹犀智能應用已經在長虹OA系統上全面部署應用,覆蓋智能辦公、智能經營、智慧供應鏈和智慧財務等多個領域,形成包括智能問答、智能問數、文檔生成和風險預測等一體化解決方案,顯著推動全集團降本增效。

值得一提的是,長虹控股集團內,AI賦能下的產品與運營正形成聯動勢能。通過內置傳感器,長虹AI電視、AI節能空調等智能終端可持續採集用户行為數據與設備運行狀態,形成「技術應用—數據採集—需求反哺」的閉環體系,將用户的需求與使用習慣直接反饋至研發端,驅動產品更新迭代,也進一步促進了營銷、管理、供應鏈、服務等方面的快速響應與方案優化。目前,AI節能空調可實現節能42%,AI保鮮冰箱也成為市場爆款產品。

乘着「人工智能+」國家戰略的東風,長虹控股集團老牌製造業標杆已把AI寫進整條產業鏈——從車間到供應鏈,從研發到用户端,全流程注入算法引擎,用一個個落地場景為全球智能製造輸出可複製的「長虹方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