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6 10:28
53億美元,全球機器人霸主ABB集團的機器人業務,賣給了孫正義。
近日,機器人巨頭ABB集團(以下簡稱ABB)將其機器人業務單元剝離,以53.75億美元(382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出售給日本軟銀集團(以下簡稱軟銀)。
根據ABB發佈的官方消息,該公司已與軟銀簽署協議,該交易預計在2026年中后期完成,尚待監管批准。
消息發佈當日,軟銀股票盤中一度上漲13%。ABB該業務部門的中國打工人則在社交平臺默默吐槽:「入職十年,熬成日企了。」
「軟銀集團的下一個前沿領域是物理AI。」孫正義在這次官方聲明中強調。與純軟件算法不同,物理AI強調人工智能在現實世界中的具身化應用,這正是孫正義此次收購的目的。
而看向軟銀這兩年的AI佈局,會發現其野心遠不止於此。帶領軟銀向「超級AI」邁進,纔是孫正義的終極夢想。
落袋為安,ABB霸主也怕大環境不好
今年上半年,ABB對機器人業務的計劃還與軟銀無關,而是分拆單獨上市。
4月,ABB發佈擬分拆機器人業務公告,並計劃在2026年二季度上市。9月情況就發生了變化,軟銀開始與ABB集團就收購事宜進行談判,雙方董事會很快批准並簽署SPA,交易進入了監管審批階段。
對於放棄IPO,ABB首席執行官馬騰·維羅德坦言:「此次剝離將為ABB股東創造即時價值回報。」
根據相關協議,ABB將先把機器人事業部注入一家新設控股公司,接着再由軟銀集團以「全現金」方式收購該公司100%股權。
這筆交易對ABB而言是「穩賺」的買賣。公告顯示,此次交易金額約53億美元,扣除與本次剝離相關的約2億美元成本及4-5億美元的税費支出后,ABB預計淨落袋約47億美元,並預計將產生約24億美元(約171億元)的非運營性税前賬面收益。
機器人業務在ABB內部可謂紮根深厚。
早在1974年,ABB前身——瑞典通用電氣公司(ASEA)就推出了全球首臺全電動微機控制工業機器人,是為ABB機器人業務的開端。
1988年,ASEA與瑞士布朗勃法瑞合併成立ABB,機器人業務成為公司核心板塊之一。
在上世紀80年代到2010年代中期,ABB的機器人業務與發那科、安川電機、庫卡並稱全球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憑藉高端的技術與完善的解決方案,四家企業合計佔據了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約50%-60%的份額,在中國市場的份額甚至一度超過70%,共同主導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數十年。
然而時移世易。近年來市場發生劇烈變化,導致傳統機器人市場競爭愈發激烈,ABB財報數據對此有最直觀的體現。
2024年,ABB機器人業務利潤同比下滑39%,機器人業務的利潤率(12.1%)低於集團整體利潤率(18.1%),拉低了集團的盈利能力。
ABB機器人業務利潤率降低的原因,首當其衝就與全球宏觀經濟和資本開支高度相關。
當汽車、電子等主要下游行業不景氣時,企業會推迟或取消自動化投資,導致ABB訂單減少,產能利用率下降,但固定成本(如研發、管理人員工資)依然存在,從而嚴重擠壓利潤。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ABB在中國市場的優勢正在逐漸喪失。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是ABB機器人業務部門官方肯定過的「最重要市場」。大摩最新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國產品牌在本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份額從2023年的47%躍升至58%。雖然中國機器人廠商仍主要面向中低端市場,但是其成本優勢和靈活的服務給ABB帶來了巨大的價格壓力,迫使ABB在某些領域也必須採取更具競爭力的定價策略,降低了其利潤空間。
此外,新興技術巨頭如英偉達、大模型技術和AI機器人創業公司的出現,對傳統工業機器人的衝擊是深遠且顛覆性的。它們不再侷限於在傳統的「硬件賽道」上競爭,而是從底層技術範式、產業價值鏈和核心商業模式等多個維度,對傳統巨頭發起挑戰。
面對一系列變化,ABB也不得不斷臂求生。
此次調整后,ABB將精簡為電氣、過程自動化和運動控制三大業務領域。儘管會被質疑ABB此舉過早放棄了下一次工業革命的門票,但大局已定,機器人業務不再是ABB未來發展的核心,一個時代結束了。
軟銀願景:不止是物理AI
孫正義對機器人始終抱有執念。
13年前,軟銀收購法國機器人公司Aldebaran,其后推出人形服務機器人Pepper,上線即售罄,火爆一時。但很快,消費者嚐鮮之后,聲量逐漸變微,2021年其業務端開啟了裁員、停產。
相似的故事后來再次重演。2017年軟銀從Alphabet手中收購機器人明星公司波士頓動力,連續注資后仍未盈利,2021年將其持有的80%股權轉賣給現代汽車。
吸取前兩次失敗案例的經驗,此次收購不同於軟銀之前下注的人形機器人公司,ABB作為全球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和全球裝機量最大的工業機器人供貨商之一,其工業機器人產品已經被各行各業應用於物理世界,持續產生大量寶貴的訓練樣本。這些數據能幫助軟銀完成「執行-數據反饋-學習」的物理智能閉環。
機器人領域之外,近兩年里,軟銀集團在AI領域圍繞算力、大模型平臺等層面多次發起投資、收購與合作:
爲了掌控AI算力核心資產,軟銀增持英偉達(Nvidia)和臺積電股份,向英特爾(Intel)投資20億美元;
爲了構建AI算力與訓練平臺,軟銀與OpenAI、甲骨文共同推進"星際之門(Stargate)"數據中心計劃,總投資可能達5000億美元,並承諾向OpenAI投入鉅額資金(報道稱約300億美元);
此外,孫正義也關注到了中間層的控制與學習模型,2024年軟銀投資Skild.AI等「機器人控制大模型」公司。
加上ABB提供的硬件與執行端口,孫正義意圖構建一個從底層芯片(ARM、英偉達)、算力基礎設施(數據中心),到上層應用(模型與控制平臺、機器人)的完整閉環。
軟銀的最終願景是搭建一個「自學習型物理智能網絡」,訓練出通用的機器人智能模型,讓軟銀成為未來"超級人工智能(ASI)"領域最大的平臺供應商。
軟銀:AI爭霸之路,剛剛啟程
不止是ABB,「四大家族」都在失去昔日輝煌。
庫卡被美的收購后,在中國市場獲得了顯著增長,但在技術革新上步伐不大,逐漸在高端市場失去競爭力;
發那科也一直採取相對保守的戰略,專注於傳統工業領域,在AI和機器學習方面的投入逐漸落后於時代需求;
安川電機的機器人業務始終難以突破第一梯隊,對此,安川電機的應對策略是與英偉達合作,共同開發AI機器人解決方案。
舊秩序已經解體,新巨頭還在角逐。
軟銀的加入,將繼續加速行業整合進程。其他科技巨頭如谷歌、亞馬遜、英偉達可能會加速尋求與剩余機器人巨頭的合作,以應對軟銀的佈局。
和這些自有全棧技術能力的巨頭相比,軟銀缺乏自己的「技術抓手」,這仍是其通往AI霸主之路上最難以逾越的大山。
而併購ABB機器人業務是軟銀意圖翻越大山的第一步,讓軟銀不再僅僅通過投資參與遊戲,而是親自下場,掌握核心的生產工具,將被投企業的技術與軟件與ABB機器人落地場景協同起來,軟銀的身份也因此從「生態投資者」轉變為「生態主導者」。
同時,軟銀將其在數字世界的資本和軟件優勢,注入到實體經濟的核心——製造業中,將最前沿的大模型的技術與硬件機器人結合,為具身智能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發與測試平臺。
當然,實現這一切的前提,是軟銀能夠消化ABB機器人的加入。畢竟,管理一家業務相對傳統的公司這件事本身,對軟銀來説就不容易。與併購伴隨而來的,還有ABB機器人仍在面臨的市場困境。
孫正義的AI霸主爭奪之路,或許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