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6 10:16
原標題:從「易中天」到英偉達,AI套現潮來襲 來源:36氪財經
一場聲勢浩大的股東「套現潮」正在席捲全球AI產業鏈。
近期,從上游的芯片巨頭到中游的光模塊龍頭,再到雲計算新貴,AI核心玩家內部密集的減持行為,引發了市場的高度警覺。
值得玩味的是,這場減持潮背后,核心玩家的股價已經經歷了近3年的脈衝式上漲,估值普遍處於歷史高位。
而在此時選擇集體「落袋為安」,不禁讓市場疑惑;這場聲勢浩大的「AI套現潮」究竟是股東們基於計劃的合理財務規劃,還是其對AI行業前景的某種預判?
01、AI「套現潮」來襲
作為這場「套現潮」的代表,黃仁勛對英偉達的持續減持引發了市場的關注。
具體來看,黃仁勛年內的拋售主要是執行今年 3 月擬定的 10b5-1 規則交易計劃。根據該計劃,他在年內最多可以出售約600萬股的英偉達股票。
截止10月14日,黃仁勛年內累計減持5325000股,套現金額超9.2億美元,大幅超越市場年初預測。節奏上看,黃仁勛的減持也並非平均分配,而是與英偉達的股價走勢同步。減持的密集期集中在 7 月、9 月和 10 月上旬英偉達股價的上漲階段;而 8 月股價橫盤整理中,減持速度明顯放緩。<_o3a_page>
這種關聯性佐證了 10b5−1 計劃中設置「觸發價格」或「時間窗口」的機制。反映了高管在合規下追求*化收益的理性策略。
除黃仁勛之外,年內,英偉達的其他內部股東也出現了密集的減持潮。據不完全統計,年初至今,英偉達其他高管等累計減持股票數量已超過1000萬股,套現金額超過16億美元。
更值得關注的是,英偉達的拋售風潮並非孤立,而是當下席捲全球 AI 產業鏈「套現潮」中的一個縮影。<_o3a_page>
作為英偉達的重要合作伙伴,自 IPO 以來,雲計算新貴CoreWeave股價飆升超過 250%,而今年8月中旬,隨着公司股票禁售期的結束,CoreWeave 的高管、董事均出現了大額拋售行為。
根據統計,截至目前,以CEOMichael Intrator 等為代表的內部股東累計套現超過 10 億美元,而機構股東 Magnetar Financial LLC 的拋售金額更是接近 19 億美元。
無獨有偶,在 A 股市場,以「易中天」為代表的光模塊龍頭也掀起了一輪套現潮。
9月底,中際旭創公告控股股東計劃減持不超過550萬股,套現超 20億元;緊隨其后,另一巨頭新易盛也公告董事長計劃減持1143.1萬股,對應套現金額約 37.5億元。
整體來看,無論是英偉達自身的減持,還是上下游核心玩家的入局,都加劇了市場對AI產業前景的擔憂。但實際上,這場「AI套現潮」更多的是股東對行業爆炸式增長后公司高估值的必然反應,以及其個人財務管理和風險對衝的客觀需求,而並非對 AI 行業前景的集體看空。
對高管而言,其個人財富與職業生涯高度綁定公司,以英偉達為例,2024 財年,黃仁勛 3420 萬美元的薪酬中,有 78%來自股票激勵。因此,通過減持公司股票實現多元化配置,是高管降低個人財富過度集中的有效手段。
02、短期影響可控,年末壓力有望減輕
儘管減持規模驚人,但短期來看,套現潮對股價的實際衝擊相對可控。<_o3a_page>
*,內部股東減持帶來的直接拋壓較小。美股方面,由於機構持倉重,流通股佔比高,因此減持規模與股票的日均交易量相比微不足道。以英偉達為例,數據顯示,截至10月14日,英偉達流通股有243億股,年內內部股東減持合計約1600萬股,佔比不足0.07%;而英偉達當前的市值為4.37萬億,年內套現約25億左右,佔比低於0.06%。
與此同時,由於黃仁勛等的減持是按照年初擬定的10b5-1計劃推進,更像一個提前預設好的「自動執行」程序。這意味着,單次減持數量少且市場對此已有預期,因此實際影響也更中性。
A股方面,中際旭創等的減持方案均通過結構化設計規避了對二級市場的直接衝擊。中際旭創選擇以大宗交易方式減持直接轉讓給特定機構投資者,避免了在公開市場的拋壓;而新易盛則採用詢價轉讓方式,屬於非公開轉讓,且受讓方有鎖定期和轉讓價格下限,弱化減持對股價的直接影響。
第二,AI行業的爆發式增長強化了市場信心,對衝了高管的減持風險。<_o3a_page>
目前AI行業處於持續爆發周期,算力整體供不應求。而英偉達、中際旭創等基礎設施供應商作為整個產業鏈中*兑現業績的環節,基本面持續擴張,不斷消化高估值壓力。在"需求旺盛-業績兑現-技術迭代"的正向循環下,股價的核心驅動力更多源於公司基本面表現。
第三,更重要的,無論是英偉達還是「易中天」,年內的減持都已接近尾聲。
英偉達方面,如果按照目前每日75000股的減持速度推進,預計到10月底,黃仁勛的減持計劃就會提前完成。
而中際旭創和新易盛則在減持的同時,也通過承諾機制穩定市場預期。中際旭創大股東明確表示12個月內不再減持,新易盛董事長也承諾轉讓完成后一年內不通過二級市場減持。
這無疑向市場釋放了積極的信號:年末來自內部的拋售壓力有望明顯放緩。極有可能被市場解讀為「利空出盡」的信號,從而減輕AI相關公司股價的情緒負擔。
03、警惕潛在的結構性風險
雖然大股東的減持不能解讀為其對行業前景的看空,但市場也必須警惕:在高管「落袋為安」背后,AI 產業鏈可能藴含的一些系統性風險。
當前,在 AI 浪潮的推動下,英偉達等的股價屢創新高,已充分甚至透支反映了未來幾年基本面的高增長預期。然而,隨着行業環境的演變, 行業增長壓力有所增加,泡沫化風險正顯著升溫。
自ChatGPT出現以來,全球AI資本開支呈指數級增長。根據大摩的預測,到2028年全球數據中心支出有望達到2.9萬億,這意味着同期的資本支出需求將超9000億美元,相當於2024年標普500全部公司的總額。
然而,由於下游商業化落地速度較慢,導致鉅額投入並沒能轉化為淨利潤。以甲骨文為例,根據媒體引述的內部文件顯示,GPU雲服務器業務的毛利率僅在10%-20%之間,平均約16%左右,遠低於其他業務的盈利能力。
這種自我造血能力的缺失,使得包括頭部玩家在內的相當一部分參與者,其資本開支的增長速度已超過內部現金流的創造能力,導致ROIC效率極低。
如果這種現象持續,AI企業將越來越依賴外部融資來補齊資金缺口,加速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的上升。根據大摩的數據,目前大公司有超1.5萬億的資金缺口需要依靠信貸市場解決,而巴克萊也指出,一些巨頭如甲骨文、Meta年內進行的數十億美元私人信貸交易,暗示了AI企業對外部資金的持續需求。這無疑加劇了行業整體的脆弱性以及相關公司的債務風險。
從過往經驗來看,槓桿增加所帶來的系統性風險,是資產泡沫形成及破滅的一個關鍵因素。
一旦外部融資的成本或難度達到臨界點,AI企業將無法為繼。爲了生存不得不削減資本開支力度,從而對上游基礎設施供應商產生災難性衝擊,甚至可能成為觸發 AI 泡沫破裂的直接導火索。
一方面,資本開支下滑會導致供應商訂單減少、庫存積壓,核心業務受損,衝擊營收和利潤增長;
另一方面,會直接動搖 AI 增長的核心敍事邏輯。近兩年,英偉達等的高估值主要基於市場對未來行業爆炸性增長的預期。一旦增長故事出現裂痕,估值將首先回撤。根據巴克萊的測算,如果未來兩年資本支出下降20%,可能導致相關公司PE平均回落15%-20%。<_o3a_page>
綜上所述,雖然高管減持是理性的財務策略,短期並不會直接衝擊公司股價,但這場「AI套現潮」也為市場提供了系統性風險警示。
核心矛盾在於,AI中下游參與者正在以低效率、高槓杆的模式進行AI「軍備競賽」。作為CapEx的主要承擔者,他們在承受芯片高成本的同時,低效的AI應用落地又使得投入難以迅速轉化為利潤和現金流,迫使其長期被 CapEx 和自有現金流的巨大缺口所裹挾。
這預示着,投資者在享受 AI 盛宴的同時,也需要警惕潛在風險。畢竟這已成為未來AI盛宴持續還是散場的關鍵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