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全球電動汽車電池裝機量突破691GWh!中國廠商佔據半壁江山,韓系三巨頭份額跌至16.8%

2025-10-16 11:32

(來源:儲能世界)

根據SNE Research最新發布的《2025年9月全球月度電動汽車與電池追蹤報告》,2025年1月至8月,全球電動汽車(包括純電動BEV、插電式混合動力PHEV、混合動力HEV)電池裝機量達到691.3GWh,較去年同期的512.6GWh大幅增長34.9%,延續了2017年以來47.6%的年複合增長率強勁勢頭。

全球電池市場格局鉅變:中國企業佔據主導地位

從最新的市場份額數據來看,全球電動汽車電池市場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前六大電池供應商合計市場份額達到77.2%,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中國企業強勢崛起,佔據市場半壁江山

寧德時代(CATL)以254.5GWh的裝機量穩居全球第一,市場份額達36.8%,較去年同期的37.7%略有下降,但仍保持着31.9%的高速增長。該公司不僅為極氪、問界、理想、小米等中國品牌供貨,還獲得了特斯拉、寶馬、奔馳、大眾等全球主流車企的青睞。

比亞迪憑藉垂直整合的獨特優勢,以124.8GWh的裝機量位列第二,市場份額從去年的16.2%提升至18.0%,同比增長率高達50.3%。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比亞迪在歐洲市場實現重大突破,2025年上半年在歐洲的電池裝機量達到8.6GWh,同比激增263.1%。

中創新航(CALB)以32.1GWh的裝機量排名第四,同比增長32.3%,市場份額維持在4.6%。

新興力量異軍突起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中國第二梯隊電池廠商表現異常亮眼:

  • 國軒高科(Gotion)

    :裝機量25.1GWh,同比增長71.8%,市場份額從2.9%提升至3.6%,排名第七

  • 億緯鋰能(EVE)

    :裝機量19.9GWh,同比增長84.9%,市場份額達2.9%,排名第九

  • 蜂巢能源(SVOLT)

    :裝機量17.5GWh,同比增長98.5%,市場份額2.5%,排名第十

這三家企業的高速增長,顯示出中國電池產業的深厚實力和巨大潛力。

韓系三巨頭份額持續下滑

與中國企業的強勢表現形成鮮明對比,韓國三大電池廠商(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的合計市場份額從去年同期的20.6%下降至16.8%,降幅達3.8個百分點。

LG新能源(LGES)保持全球第三,裝機量67.4GWh,同比增長13.3%,但市場份額從11.6%下降至9.7%。該公司主要為特斯拉、雪佛蘭、起亞、大眾等車企供貨。由於特斯拉相關車型銷售放緩,LG新能源對特斯拉的供貨量同比下降15.8%。不過,起亞EV3的全球熱銷以及雪佛蘭Equinox、Blazer、Silverado EV等Ultium平臺車型在北美的擴張,為其提供了增長支撐。

SK On排名第五,裝機量29.2GWh,同比增長20.3%,市場份額從4.7%降至4.2%。該公司主要客户包括現代汽車集團、奔馳、福特和大眾。現代IONIQ 5和起亞EV6是其主要配套車型,大眾ID.4和ID.7的穩定銷售也貢獻了增量。雖然福特F-150 Lightning銷售放緩,但Explorer EV的增長帶動SK On對福特供貨量同比增長13.0%。

三星SDI表現最為疲軟,裝機量20.0GWh,同比下降9.1%,市場份額從4.3%降至2.9%,排名跌至第八。該公司主要為寶馬、奧迪、Rivian供貨。儘管寶馬i系列車型和奧迪Q6 e-Tron帶來一定增量,但Rivian新推出的標準續航版本採用國軒高科的LFP電池,對三星SDI的供貨份額造成衝擊。

松下專注北美戰略

松下以25.8GWh的裝機量排名第六,同比增長16.0%,市場份額為3.7%。作為特斯拉的主要供應商,松下正在加速重組供應鏈以專注北美市場。面對美國對中國電池和原材料的關税壁壘,松下正努力降低對中國材料的依賴,擴大本地採購,以確保在北美市場的競爭力。

市場趨勢展望:從增長到整合

從圖表顯示的歷史趨勢看,全球電動汽車電池市場自2017年的59GWh增長至2025年前8月的691GWh,展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2017-2024年的年複合增長率達47.6%,預計2025年全年裝機量將突破801GWh

然而,市場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1. 市場集中度提升

    :前六大廠商市場份額從分散走向集中,頭部效應明顯

  2. 中國企業主導地位確立

    :中國企業合計市場份額已超過60%

  3. 技術路線分化

    :LFP電池憑藉成本優勢快速擴張,對傳統三元電池形成挑戰

  4. 區域化生產加速

    :各國加強本土供應鏈建設,跨國建廠成為趨勢

產業鏈挑戰與機遇並存

全球二次電池市場的快速增長背后,也面臨着諸多挑戰:

供應鏈安全成為焦點:隨着G7和歐盟考慮對稀土元素實施價格上限和出口管制,關鍵礦物的穩定供應已成為產業發展的核心制約因素。美國通過收購Lithium Americas股份等舉措,加強政府主導的鋰供應鏈建設。

本土化生產競爭加劇:中國電池企業正通過海外建廠快速擴大全球影響力,如寧德時代在西班牙、匈牙利、德國等地建設工廠,給當地企業帶來技術和成本雙重壓力。

可持續發展要求提升:電池製造商不僅需要擴大產能,還必須確保合規性、實現材料來源多元化、推進可持續設計和回收體系建設。

在這一背景下,只有具備技術創新能力、靈活供應鏈管理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企業,才能在中長期競爭中脫穎而出。隨着全球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持續提升,電池產業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市場格局的重塑仍將繼續。

免責聲明

免責聲明:我們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不希望我們轉載您的作品,請和我們聯繫處理,謝謝!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