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6 11:21
(來源:投資界)
上市競賽。
作者 I 楊文靜 余夢瑩
報道 I 投資界PEdaily
你在酒店看到的送餐機器人正式IPO了。
投資界消息,今日(10月16日),雲跡科技正式在港交所上市,募資約5.9億港元,開盤大漲49.37%,報142.8港元/股,市值近100億港元。
身后掌門人是一名理工科女生——支濤。早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她在2014年創立雲跡科技,迄今公司機器人已經在30000多家酒店做起了服務生,身后浮現騰訊、阿里以及眾多知名VC/PE的身影。
放眼望去,今年機器人火爆,港交所門前排着一支長長的IPO隊伍。
一位理工女生造機器人
IPO敲鍾了
如果在萬豪、洲際、亞朵等酒店的電梯間和一個機器人相遇,最先打破沉默的一定是它。它會用稚嫩的孩子口氣與你搭訕,穿梭於酒店幫忙送達酒店用品、外賣。而創造它們的則是一位女生——支濤。
本科和碩士先后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工程學專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商管理專業,支濤在創辦雲跡科技之前,已經擁有10多年傳感器和自動化工作經驗,曾擔任過多家科技公司高層。
親歷行業浮沉,支濤看到了服務業機器人化的趨勢。彼時她和團隊發現,酒店對於服務的需求較大、標準化程度高,並且還具備一定經營規模和付費能力,一旦在酒店場景證明了機器人的商用價值,將有快速複製的機會。
2014年,雲跡科技正式誕生。
很快,雲跡團隊的第一臺酒店機器人面世。支濤帶領團隊推出了首款機器人「潤」系列(英文「Run」),「Run在英文里是奔跑的意思,我們希望它是一個很有活力的奔跑者。」支濤曾解釋説。
然而,最初進入市場時,酒店機器人還算小眾,支濤在一場演講中回憶,那段時間,她帶着團隊做出的機器人敲了無數個酒店的門,得到的大多數回答是「不需要」。
轉折發生在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酒店機器人迎來爆發,公司訂單開始激增。這一年,雲跡的機器人已經和全球1300多家酒店達成了合作,並開始嘗試拓展酒店以外的場景,其中就包括2020冬奧會展廳。
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4年以及2025年前5個月,雲跡科技的收入分別約為1.61億元、1.45億元、2.45億元,以及0.88億元。報告期內,毛利分別約為0.39億元、0.39億元、1.06億元,以及0.34億元;毛利率分別為24.3%、27.0%、43.5%,以及39.5%。
雲跡的收入主要來自三個方向:一是銷售或租賃機器人及功能套件的交易及租賃付款;二是在AI數字化系統下提供服務的訂閲式、交易及佣金式付款;此外還有通過向個人客户銷售商品產生收入。其中,機器人產品銷售是主要營收來源,佔比超過70%。
時至今日,雲跡科技已積累落地超34000家酒店,此外還有醫院、工廠、公寓、樓宇等場景,招股書顯示,2024年全年,雲跡的機器人完成超5億次服務。
儘管已經找到了商用場景,但公司至今仍未盈利。2022年至2024年以及2025年前5個月,雲跡科技分別虧損3.65億、2.65億、1.85億元,以及1.18億元,虧損有收窄跡象,但還在持續。商業化場景有限,也是招股書提到的首要風險之一。
不過此刻,支濤終於帶着她的機器人登上敲鍾舞臺。
VC/PE雲集
騰訊阿里也來了
回過頭來看,雲跡科技的融資歷程留給創投圈深刻印象。
2014年成立伊始,支濤團隊就拿到了安徽人工智能公司和洋葱基金的天使輪融資,開啟創業進程。其中,安徽人工智能公司背后站着科大訊飛。一年后科大訊飛再次加註,雲跡科技完成了A輪融資。
來到2017年,雲跡科技拿下海航創投、瀾亭資本的A+輪融資,隨后騰訊投資進場,數千萬美元的A輪系列融資相繼完成。
此后,VC/PE大批量趕來。2019年,金茂資本、攜程集團、光控眾盈、海銀前哨基金四家機構聯合進入。直至2020年酒店機器人需求激增,雲跡訂單爆發,聯想創投、沸點資本、Translink等入局,雲跡科技完成了B輪系列融資。
聯想集團副總裁、聯想創投管理合夥人王光熙表示,雲跡科技創始人支濤團隊以「技術派+業務派」的務實風格拓展市場,針對酒店人力成本高、標準化服務需求大的痛點切入,推出服務平臺產品,聯動服務機器人與酒店軟硬件設施,讓具身智能深度參與酒店數字化轉型,在技術創新與商業落地間找到平衡,為具身智能賦能服務業提供了典型樣本。
另外,沸點資本創始合夥人姚亞平將雲跡科技的投資邏輯歸類為市場即將出現的兩大趨勢之一,即「數據化—智能化—行業解決方案—商業化」,並直言,「這類公司的核心就是找到切入的細分應用場景。」
2021年,雲跡科技宣佈完成由啟明創投領投,中信證券投資跟投,原有股東方騰訊、沸點資本、聯想創投、瀾亭資本持續加註的C輪融資,10個月內融資規模達5億元。當時啟明創投主管合夥人周志峰感慨,「服務機器人已經處於市場引爆點的階段,將作為人工智能技術和無人自動化技術的載體,賦能百業。」
這一年年底,雲跡科技拿下5.8億元的D輪融資。除了不少老股東加持,阿里巴巴、河南科投、江蘇文投、海銀資本、睿住資本等紛紛進場。至此,雲跡科技完成IPO前的最后一輪融資,估值超過40億元人民幣。
招股書顯示,首次公開發售前,除了支濤本人直接持有公司9.73%的股份,控制行使公司已發行股本總額合共約36.52%的投票權外,三位聯合創始人及員工持股平臺共持股20.6%,其余股份均分散在投資方手中。
其中,對公司加持多輪的沸點資本持股10.70%;安徽人工智能公司持股9.57%;騰訊持股9.09%;啟明創投旗下QM165與北京啟明合計持股約5.39%;聯想基金持股4.22%;阿里巴巴旗下杭州灝月持股2.94%。
陪跑多年,身后投資人終於等到回報時刻。
攸關生死
機器人正在排隊IPO
最受關注的當屬宇樹科技,不久前公司已經官宣,預計將在今年10月至12月向證券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請文件。
稍早前,宇樹科技完成了C輪融資的交割,由中國移動旗下基金、騰訊、錦秋資本、阿里巴巴、螞蟻集團、吉利資本共同領投,大部分老股東參與跟投。
另一邊,由前華為「天才少年」稚暉君聯合創辦的智元機器人已經在資本市場引發轟動,自從7月宣佈收購上緯新材控制權后,一度引發借殼上市的猜想。最近,智元機器人籌謀赴港上市的消息開始流傳。
這是一場罕見上市潮——僅僅剛剛過去的9月,就有優艾智合、極飛科技、望圓科技、微億智造、珞石機器人五家企業遞表,涉及工業、協作、移動操作及農業機器人等多個方向,盛況驚人。
而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已有超過15家機器人產業鏈企業在港交所披露招股書,既有包括鎂伽科技、斯坦德、卧安機器人、仙工智能等創投圈明星公司,也有雙林股份、兆威機電、石頭科技等A股上市公司衝擊「A+H」。
另外,今年登陸港股的機器人企業中,極智嘉、博雷頓、三花智控的漲幅均超過40%。截至目前,年內A股Wind人形機器人指數上漲了約57%,其中不乏各個環節的零部件企業。甚至於在宇樹發佈上市計劃后,誕生出一批「宇樹概念股」,股價坐上了火箭。
那麼,為何機器人擠在此時爭搶上市?一個現狀擺在眼前,大多數機器人初創公司都還處於燒錢投研發的階段,儘管不少已在摸索商業化,但等到落地也還需要時間。卷訂單,正在成為機器人賽道一抹殘酷風景。
因此,IPO成了一場攸關生死的競賽,決定了一家公司能否繼續留在牌桌上。
歸根結底,上市只是起點,最終要走進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