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6 10:36
在能源轉型的浪潮中,傳統能源企業正經歷着前所未有的變革。作為中國最大的油氣生產商和供應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石油」)在新能源領域的佈局早已悄然展開,並逐步顯現出其作為新能源巨頭的潛力。從地熱供暖到風光發電,從氫能製取到儲能技術,中國石油正以「油氣熱電氫」協同發展的戰略,重塑自身能源版圖,開啟一條傳統能源企業轉型的「中國範式」。
01
從零星佈局到體系構建
中國石油的新能源探索始於2000年,當時成立的中國石油華北(北京)新能源有限公司,主要業務涵蓋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跳脫了中國石油傳統的油氣業務範疇。然而,這一舉動在當年並未引起廣泛關注,新能源業務在中國石油的年報中僅以「其他業務」一筆帶過。
真正的轉折點出現在2005年,《京都議定書》生效后,中國石油抓住碳資產價值重估的機遇,長慶油田在鄂爾多斯盆地建成首個地熱供暖站,用採油伴生的80℃地熱水替代燃煤鍋爐,年減排二氧化碳1.6萬噸。克拉瑪依油田將報廢抽油機改造成風力提水裝置,青海油田在輸油管道外壁敷設光伏板,這些帶着鮮明油田烙印的創新,雖未突破「依附」傳統業務的侷限,卻積累了寶貴的技術經驗。
2009年成為關鍵節點。隨着國家「金太陽示範工程」啟動和光伏標杆電價政策出臺,中國石油在新疆、甘肅等地鋪設試驗性光伏陣列,利用油田閒置土地開展分佈式發電。2013年,公司年度預算單列「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專項8.7億元,允許油田將光伏、地熱投資納入開發成本覈算,標誌着新能源與油氣主業融合被提上日程。
「十三五」期間,國家密集出臺《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等政策,直接撬動了傳統能源企業的轉型。中國石油抓住機遇,支持地熱資源規模開發,佈局全氫產業鏈,發展風電、光伏等業務。2018年,吉林油田建成中國石油首座大型分佈式光伏電站,裝機15兆瓦,年發電量2250萬千瓦時。
地熱業務的突破更具標誌性。2017至2019年,中國石油投資7億元開發地熱資源,冀東油田在曹妃甸新城建成全國規模最大的單體地熱集中供暖項目,供暖面積230萬平方米;河北任丘石油新城利用潛山高温地熱水、砂岩地熱水及油田產出余熱水,實現63萬平方米民用供暖,年替代燃煤9300噸。
這一時期,中國石油不僅完成了多個新能源項目的落地,更在組織體系、資本平臺和人才結構上進行了初步搭建,為后續的新能源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02
新能源業務全面開花
進入「十四五」以來,中國石油的新能源業務迎來了爆發期。2020年,玉門油田建成首個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實現「自發自用、余電上網」。
同年年底,中國石油正式組建新能源公司,業務範圍涵蓋風電、光伏、地熱、氫能、儲能等多個板塊,標誌着新能源在中國石油從「附屬業務」上升爲了集團一級業務。
2021年成為中國石油新能源發展的分水嶺。這一年,公司優化業務板塊劃分,構建油氣和新能源、煉化銷售和新材料、支持和服務、資本和金融四大業務板塊,新能源首次與油氣業務並列。同年,提出「清潔替代、戰略接替、綠色轉型」三步走戰略,明確到2035年新能源與油氣「三分天下」的目標。
戰略落地迅速。2021年,中國石油39個新能源項目建成投產;2022年新增裝機120萬千瓦,較上年翻近6倍;2023年再翻一倍,達365萬千瓦;截至2024年底,中國石油風光發電量達到47.2億千瓦時,新增風光發電裝機規模495.4萬千瓦,風光發電項目已覆蓋20個省份,累計裝機超過1300萬千瓦。
玉門油田是中國石油在新能源領域的一個典型案例。地處甘肅日照強、土地成本低的資源帶,玉門油田將光伏作為主攻方向,截至2024年已建成6個光伏電站,總裝機54.1萬千瓦,年發電量約10.7億千瓦時,成為綠色盈利的支柱板塊。此外,玉門油田還積極探索氫能製取與利用,建成了甘肅省首條中長距離輸氫管道,實現了氫氣從生產到利用的全流程高效貫通。
03
新能源成為重要增長極
近年來,中國石油的新能源業務在財務表現上也進入了向上通道。從修訂新能源項目投資管理規定,到制定新能源投資項目經濟評價方法和參數,再到完善相關項目的財務配套支持,中國石油不斷健全新能源發展的配套制度,推動新能源項目提質提效。
2025年上半年,中國石油不斷完善新能源業務佈局,加快推進塔里木上庫光伏、青海格爾木風電、吉林昂格風電等重點項目建設,風光發電量同比增長70.0%;全產業鏈協同推進CCUS業務,注入二氧化碳130.5萬噸。油氣新能源業務實現經營利潤856.9億元。
當前,中國石油已逐步具備區域綠電平衡與交易能力,新能源業務已經成為中國石油的重要增長極。
這一點在旗下油田的實踐中得到充分體現。例如,青海油田2025年3月份上網綠電突破1億千瓦時,並且與青海省內兩家企業簽訂4000萬千瓦時綠電協議;吉林油田2025年1至5月新能源發電量突破6億千瓦時,累計減少碳排放47萬噸。其中,自消納項目發電1.9億千瓦時,綠電佔比超30%,棄電率控制在1%以內,同時減少油田用電成本5300萬元;外供項目發電4.1億千瓦時,實現利潤4000萬元;塔里木油田百萬千瓦級綠電直連項目正加速推進。
在氫能領域,中國石油同樣佈局深遠。2022年6月5日,中國石油發佈了《中國石油綠色低碳發展行動計劃3.0》,力爭2050年供氫商品量達到國內市場份額的30%以上。近年來,中國石油將氫提升爲戰略性新興業務,遵循「戰略佈局、穩步推廣、規模發展」的三步走策略,專注於多元化制氫技術的研發、低成本高效儲運氫的探索。截至目前,中國石油已在內蒙古、青海、吉林、甘肅等地佈局了多個綠氫項目,氫總產能達到8100噸/年,成為國內領先的氫能供應商之一。
此外,中國石油還在地熱供暖、充換電站等領域加速佈局。截至2024年底,中國石油累計地熱供暖面積突破5000萬平方米,預計「十四五」末,建成地熱供暖面積超9000萬平方米(含運維),遍及河北、河南、山東、甘肅、陝西等10多個省份。在充換電站領域,中國石油通過收購普天新能源、重組中石油崑崙網聯電能科技有限公司等舉措,全面拉開了戰略性佈局充電市場的大幕,其中,普天新能源的公共充電樁數量就超過2萬台。
04
構建綜合性能源公司
面向未來,中國石油構築了發展新能源的宏偉藍圖,力爭到2035年新能源與油、氣「三分天下」,2050年新能源產能比重達到50%,併力爭外供綠色零碳能源超過自身消耗的化石能源。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國石油在新能源領域的佈局持續加速。
2025年以來,中國石油新成立的多家公司,業務高度集中在風光發電、充換電、氫能、儲能及地熱等領域。例如,中石油吉油(乾安)新能源有限公司覆蓋「發—輸—供」全鏈條,中石油(秦皇島)港油地熱開發有限公司專注地熱開發。此外,中國石油還積極與地方國資、跨界企業合作,共同推動新能源業務的發展。
在新能源產業競爭越來越走向拼硬實力、拼場景兑現、拼綜合效率的階段,中國石油基於政策導向、資源稟賦、自身情況,系統化、規模化發展的打法,或許正是中國傳統能源企業走穩走好轉型道路的底氣所在。
從試水新能源到全面擴張,再到成為新能源巨頭,中國石油的轉型之路充滿了挑戰與機遇。面對全球能源轉型的大潮,中國石油以堅定的決心和務實的行動,不斷推動新能源業務的發展,為構建多元、綠色、高效的能源供應體系貢獻力量。未來,隨着新能源大基地建設的提速、儲能與氫能業務的拓展以及新材料技術的持續突破,中國石油向綜合性能源公司的轉型之路將愈發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