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從「攻堅」自研到全球「智」造領跑

2025-10-16 08:28

(來源:中工網)

前不久,在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深圳越疆科技以「精度與智能」吸引眾多目光:

——具備動態自適應能力的人形機器人DOBOTAtom,能在爆米花製作、手機貼膜、果汁榨取、疊衣服等非標準化場景中自主規劃路徑、靈活操作;

——輪式人形機器人新型號化身「超級工廠」的物流先鋒,憑藉靈活移動與摺疊升降機構,在桌面至貨架的多高度空間中高效搬運、跨區調度,實現全場高速聯動;

——多足機器狗則憑藉高穩定性與大負載能力勝任巡檢、搬運任務,並與人形、輪式機器人及機械臂協同作業,展現出卓越的環境適應力……

從焊接車間到生命實驗室,從工業裝配到樣品處理,越疆十年如一日地「死磕」技術細節,讓協作機器人不斷突破邊界,成為各類場景中的「多面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越疆科技整體業務保持強勁增長,核心六軸協作機器人收入同比增長46.7%,佔比提升至61.2%。

如今,越疆科技正以「多形態具身智能」重構工業生產。其打造的具身智能「超級工廠」實現全球首例多類型機器人協同常態化作業,通過「超級大腦+多形態智能體」架構貫通數據與應用全鏈條,讓具身智能真正落地生產一線。

對細節「死磕」

在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越疆科技展區前人頭攢動。力控系列協作機器人以0.1毫米的高精度完成裝配、焊接與恆力打磨;「鋼鐵裁縫」智能焊接機器人則憑藉自研焊接工藝包,能自主識別焊縫、規劃路徑、實時調整參數……

記者瞭解到,憑藉強大的全棧自研能力,越疆科技不斷突破協作機器人性能極限,其產品正走出工業製造,延伸至臨牀醫學、生命科學、石油化工、材料科學等更精密的場景,成為實驗室里的「自動化多面手」。

「在醫療診斷、藥物研發、生物技術和分子材料等前沿實驗中,傳統實驗室正面臨污染風險高、人力成本大、數據一致性差等挑戰。」越疆科技市場總監謝凱旋介紹,目前公司推出的六軸協作機器人,能夠在樣品處理、分析、傳遞、歸檔等環節實現穩定替代,大幅提升效率並降低人為誤差。

「產品要走得遠,細節必須經得起推敲——哪怕只是一個温度傳感的微小偏差。」越疆科技聯合創始人劉主福回憶,當越疆把第一代協作機器人推向日本市場時,當地客户提出了一個看似簡單但極為嚴苛的疑問:「你們的機器人為什麼運行温度這麼高?」在國內市場,50℃與60℃之間的差異往往被視為可接受的波動;但在日本,這一指標關係到設備長期穩定性與現場驗收標準。

「這並非單一的温度問題,而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挑戰——電機效率、控制算法的功耗、整機結構的轉動慣量等多項因素相互耦合影響。」劉主福介紹,團隊逐項排查、反覆試驗,經過近兩代產品的迭代,最終在性能與散熱之間找到了平衡點。

基於這些工程能力,其協作機器人進入更多高標準客户的生產線。目前,越疆科技的產品已在80余家世界500強企業工廠投入使用,全球累計出貨量達10萬台,並連續七年位居國內出貨量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越疆科技第10萬台協作機器人在其機器人全球生產基地下線。目前,越疆科技已建成行業最大的協作機器人生產基地,是國內首家實現全流程自動化生產的協作機器人企業。「以‘機器人生產機器人’的模式,使機器人關鍵部件的裝配精度高達±0.01mm,產品一致性指標穩定高於1.34,一致性遠超人工標準,偏差率降低80%。」劉主福如是説。

從供應鏈空白到自研突圍

2015年,在深圳南山智園的一間小辦公室里,五名創業者圍坐在一張辦公桌旁,開啟了第一代桌面級智能機械臂——越疆魔術師的研發之路。

隨着研發推進,他們很快遇到了難題:市面上找不到匹配的零部件。「要做出這麼小的機械臂,微型電機、控制器和伺服驅動幾乎全都沒有現成的,我們只能自己造。」劉主福回憶。

當時,機械臂行業存在運動控制、伺服驅動、電機和減速機四大「卡脖子」技術。面對幾乎全空白的供應鏈,團隊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從零開始自主研發。

憑着「先把技術做紮實」的信念支撐,經過五年持續攻關,越疆掌握了從運動控制到伺服驅動的全鏈條自研能力。其研發的第一代桌面級智能機械臂也填補了行業空白。

如今,該公司已擁有1300多項知識產權,實現了在協作機器人領域實現了硬件平臺、軟件平臺、核心算法、智能操作的全技術鏈整體架構自研,關鍵零部件自研率超過90%,國產化率更是達到了100%。

這一切離不開公司一直所倡導的「工程師文化」。記者瞭解到,越疆團隊在2023年研發CRA系列高精度機械臂的過程中,團隊遇到了困擾數月的難題——如何在複雜路徑運動中同時實現低抖動和高響應速度。

「傳統方案要麼犧牲性能,要麼成本過高。」劉主福爲了解決問題,組建由硬件、算法和軟件工程師組成的跨職能小組,自發利用業余時間展開攻關。

他們從底層傳感器和動力學模型入手,甚至將航天控制算法融入機械臂設計。在一次連續工作到深夜的測試中,核心成員嘗試了十幾種算法變體,最終將末端抖動幅度降低了70%,達到了行業領先水平。這套方案也成為后續產品的核心優勢之一。

為延續這種創新動力,越疆科技打造了開放、賦能、反饋及時的環境。「團隊成員可以自由提出改進方案,高層管理者直接參與項目,幫助清理資源和流程上的阻礙,確保創新能夠快速落地。」劉主福表示,公司設立專項創新獎金、定期內部技術分享、導師制和外部行業交流,讓每一位研發人員的努力和成果被看見,也讓經驗和思路能夠快速傳遞

「1+1>2」

今年8月,在世界機器人大會現場,一臺名為Atom的銀白色人形機器人成為全場焦點。

只見它在操作檯間靈活穿梭,平穩地將爆米花倒入盒中遞給觀眾,又憑指尖壓力傳感器感知杯身輕重,輕柔地拿取檸檬片,為觀眾接取並遞上一杯檸檬茶。當有人向它揮手、比心時,它還能立刻迴應互動,引得現場掌聲連連。

這款由越疆科技自主研發的人形機器人,已實現全國首例工業跨場景多任務協同泛化應用,並在倉儲異常處理、精密質檢以及多機協同作業等多種場景成功落地。

「它擁有‘更智能的身體’——通過突破人機動作高效映射技術,實現高度擬人的靈巧操作,可精準執行精密組裝產線、高温特殊車間、高危立庫巡檢等高難度及高危任務,同時以工業級高可靠性保障,在50℃以上高温環境中依然穩定運行。」劉主福介紹。

不僅如此,它還具備「更聰明的大腦」。通過多機器人羣體協同工藝規劃與精細操作,這款機器人能在複雜流水線中實現協同檢測,「腦—手—眼—腳」高度協同,在狹窄空間靈活轉向,並能自適應抓取柔軟或異形物體。

這一亮相,正是越疆科技加速「具身智能」產業化的縮影。

目前,公司已打造出多形態具身智能「超級工廠」,為具身智能快速接入真實生產場景提供了範式。該平臺以「超級大腦+多形態智能體」架構為核心,貫穿數據採集、模型訓練、部署執行到數據回饋的全鏈條閉環,讓人形、輪式、機械臂等機器人在統一系統下完成運輸、分揀、檢測、組裝等工序。作為其中的核心執行者,DOBOTAtom通過強化學習與羣體協同規劃,實現跨場景多任務自適應操作,並在高温、大負載環境中保持工業級穩定性。

「我們不僅在造機器人,更是搭建讓每個開發者訓練專屬智能體的平臺。」謝凱旋表示,工業機器人擅長精準重複,人形機器人則要解決感知、認知、泛化等更高維度的問題。該平臺能夠把協作機械臂、輪式機器人、人形及多足機器人聯動起來,實現「一套系統,多形態操控」,以「1+1>2」的協同效應,讓多用户、多形態的機器人進行學習訓練,形成海量數據湖。(工人日報客户端記者 劉友婷)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