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6 10:27
01
這個夏天,中國互聯網界最熱鬧的新聞就是三家大廠間的外賣大戰了。
這事足夠大,有很多角度可供解讀,但有一個點乏人關注,那就是「跨界」。
京東跨了外賣的界,阿里藉由高德掃街榜跨了美食點評的界。
當然,這也不是什麼所謂的新趨勢,在中國互聯網界,無限跨界早已蔚為風潮。
騰訊除了核心業務社交、遊戲,還有視頻網站、在線音樂、新聞門户、大模型……;阿里除了電商,還有大模型、視頻網站、電影、雲業務、物流、本地生活……;百度除了搜索,還有智能駕駛、視頻網站、雲盤、新聞門户……;美團除了外賣,還有美食點評、酒旅、交通出行、共享充電寶……
其他科技大廠也不遑多讓:小米除了手機,還有智能駕駛、智能家電;華為除了發家的通信設備,還有智能穿戴、智能駕駛、芯片、雲業務……
可以説,無限跨界,幾乎成了這個時代大廠的標配,甚至是「政治正確」。
也不是沒有異類,比如拼多多。
自2015年創立,十年間,拼多多始終沒有偏離一開始選定的賽道——電商。
創立第四年,也就是2018年,拼多多年度活躍用户數就已達到3.8555億,超越京東成為國內第二大電商平臺;2020年底,拼多多年度活躍用户數達到7.884億,躍升爲國內用户規模最大的電商平臺。2024年,拼多多活躍用户超過9億,滲透率達90%以上,接近國內網購用户總量上限。
拼多多的崛起難以單一歸因,但專注與剋制一定是原因之一。用更通俗的話來説就是:「打什麼仗」、「不打什麼仗」。
拼多多誕生之初,業內普遍認為綜合性的電商平臺已經沒有機會。在當時的那些頭部電商平臺眼中,電商格局已無懸念,多頭相爭的歷史已經終結,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跨界與多元化正當其時。
但就如弗朗西斯·福山在「歷史終結論」上的時代誤判一樣,變革纔是商業世界的永恆主題。從這個意義而言,拼多多的橫空出世固然主要是自身商業模式的勝利,但競爭者的「無限跨界」也在不經意間給拼多多提供了一次快速起勢的戰略窗口期。
專注向左,跨界向右,中國電商市場剛剛經歷了一次無遠弗屆的鉅變。
02
拼多多的十年,可以理解為「不做什麼」的勝利。
在《窮查理寶典》中,「不做什麼」被視為查理・芒格投資哲學的核心組成部分,更是其逆向思維和風險控制體系的基石。芒格通過構建「Stop Doing List」(停止清單),以規避錯誤為核心邏輯,形成了一套極具辨識度的「減法式」投資策略。這種理念的本質是:成功不僅源於做對的事,更取決於避免做錯的事。
芒格有一句經典名言:如果我知道我會死在哪里,我就永遠不會去那里。
當各大巨頭在即時零售和AI通用大模型上大手筆燒錢時,拼多多正在深耕其核心電商生態和向海外拓展。
以AI為例,在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中,拼多多管理層對AI隻字未提;而騰訊在最新一季財報中16次提及AI。
拼多多當然不是真的對AI漠不關心,有消息稱,拼多多正積極組建電商大模型團隊。但有別於其他一些大廠的AI戰略,拼多多搞AI不是另起爐灶,不是跨界,不是Allin AI,而是Allin電商,將AI視作做好電商核心業務的重要工具。
所以,不跨界,不做什麼,並非最終戰略目的。拼多多的不做什麼,是爲了集中優勢資源,更好地做什麼,實現對電商主業的極致聚焦。
這也正如史蒂夫・喬布斯所言:「專注和簡單一直是我的人生信條。簡單可能比複雜更難,你必須努力理清思路,才能使其變得簡單。」
當其他大廠「無限跨界」時,拼多多正在自己的主業上「無限創新」。是的,不跨界並非意味着保守,更非「畫地為牢」,而意味着更專注的創新。
打個未必恰當的比方,無限跨界更像是「外延式增長」,而聚焦主業無限創新更像是「內涵式增長」。
2018年5月,拼多多推出「多多果園」,採用社交裂變機制,創造性地將遊戲與購物相結合;
2019年618期間,拼多多首次推出日后名震江湖的「百億補貼」,成為同行競相模仿的對象;
2020年8月,拼多多正式上線「多多買菜」,為消費者提供了當日下單、次日送達的購物新思路,截至目前,「多多買菜」已在全國70%的行政村佈局超200萬個自提點;
2022年,拼多多首創「中轉集運」模式,首次將西藏、內蒙古、青海、寧夏、甘肅等偏遠地區納入「包郵區」,創新性地推出了降低偏遠地區物流成本的解決方案;
2022年9月,拼多多集團正式推出多多跨境業務,進軍海外電商市場,將國內驗證成功的「極致性價比」、「C2M供應鏈」、「貨找人」模式推廣到海外,並進行本土化創新。
林林總總,拼多多的一切業務創新都圍繞電商主業展開。
芒格投資哲學中有一個所謂的「能力圈原則」。拼多多的創新與業務拓展也是如此,無不是基於核心業務能力的自然延伸:多多果園和多多買菜均是基於拼多多的農產品基因。
而在本質上,多多跨境實則是國內電商能力的「平移」,將「中國供應鏈+電商運營能力」輸出到海外,沒有脱離主業去進入跨境支付、海外本地生活等陌生領域。
專注與跨界,本無對錯。但在「跨界」的風潮下,拼多多的「專注」顯得尤為可貴,它驗證了在單一領域做深做透,同樣能構建起難以撼動的優勢。
03
拼多多的專注與不跨界,既體現於聚焦主業之上,也同樣顯現於價值觀層面。
十年來,拼多多一些最核心的商業價值觀,一以貫之,從來都沒有改變過。
比如,消費平權。長久以來,國內消費市場的敍事權始終被「五環內」精英羣體牢牢掌控。當他們高談「消費升級」時,其討論的內核,不過是少數先富人羣的消費潛力——那些標價高昂、普通百姓即便「踮起腳尖」也難以觸及的商品與體驗,成了他們口中「升級」的代名詞。而拼多多的橫空出世,恰恰撕碎了這層「消費升級」的昂貴濾鏡:它不追逐精英圈層的小眾需求,而是將目光投向最廣泛的普通人,真正讓「消費升級」從精英的「專屬話題」,變成了普通人觸手可及的生活日常。
拼多多的十年,不是簡單的電商狂飆突進史,而是一場將「消費升級」的定義權從精英視角解放出來,歸還給最廣泛的普通人的革新。
比如,實惠的消費觀。十年來,拼多多與用户共創的消費主張,正影響着一代年輕人的消費觀、價值觀:可以買貴的,不能買貴了;該省省,該花花,錢要花在刀刃上……
做大了上市了,拼多多還是那個拼多多,從未對消費者嫌貧愛富,篩選什麼高淨值用户。拼多多相信,實惠是一種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剛需,任何人羣,無關財富、地位、階層,他們對實惠都有始終如一的需求,希望用更低的成本獲得更好的生活體驗。
比如,與商家休慼與共。從2017年底的100萬,2020年底的860萬,再到今天的上千萬,拼多多十年,不僅是平臺崛起的故事,也是一部與商家守望相助並肩闖蕩的創業史。
▲在2020年5月18日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拼多多商家劉國寧通過電商賣羊肉的實踐被點名表揚。圖為劉國寧與農户養殖的小羊羔。張建 攝
在拼多多上,一大批只有製造能力而無品牌加持的「白牌」實現了逆襲,曾經走投無路的代工廠,如今已成為年銷數十億的行業品牌。
比如,對農業的初心。這些年,不少電商平臺都熱衷於將農業作為情懷牌來打,但在拼多多這里,農業從來不是一個慈善口號,更不僅僅是所謂的CSR(企業社會責任),而是從一開始就深深綴入電商業務本身,沿着商業邏輯做自然延伸。農業是情懷,是業務本身,是「把虛坐實」。
沿着將農業「把虛坐實」這個邏輯鏈,也就可以部分解釋為何當主要競爭對手紛紛淡出社區團購業務,只有拼多多還在進一步對多多買菜加大投資。
04
不做什麼的剋制力,做什麼的專注力,是為拼多多。
管理學大師邁克爾・波特在《競爭戰略》一書中總結了企業的三大「通用競爭戰略」:總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集中戰略。在這個意義上,拼多多的崛起並非單純的「低價奇蹟」,而是通過極致效率和模式創新,實現總成本領先與差異化兩大戰略的結合。
更可見,拼多多的「專注」並非盲目,更非拍腦袋而來,本質上是在清晰的戰略路徑指引下,構建其核心競爭力的理性行為。這十年,與其説我們見證了一個電商市場的商業奇蹟,不如説我們看到了一種基於每個普通人內心需求的常識在熠熠生輝。
(文/張明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