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加速轉讓,渤海銀行七折甩賣近700億不良債權

2025-10-16 10:09

(來源:每財網)

渤海銀行近兩年累計計劃處置的問題資產已經超過了千億元。

文/每日財報   張恆                                                              

10月10日,渤海銀行在港交所披露重大資產處置計劃,擬通過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轉讓一筆超698億元的債權資產包。考慮到資產規模巨大,渤海銀行還計劃尋求股東大會授予一年期一般性授權,以便分批次靈活推進轉讓工作。

不止渤海,廣州農商行已啟動近一年來第二次大額資產轉讓。10月份發佈公告稱擬以不低於122億元掛牌189.28億元信貸資產,相當於對總債權打了六五折。而早在去年12月,該行就曾以99.93億元向廣州資管轉讓145.92億元債權,形成「折價出售—釋放資本」的連續操作。

更早之前,甘肅銀行亦加入此輪處置潮,8月公告以153億元轉讓197.19億元資產包,約合七七折出售,受讓方為甘肅資管。

從渤海銀行到廣州農商行、甘肅銀行,其密集的「百億級」債權包轉讓背后,折射出中小銀行通過折價處置釋放經濟資本、優化資產結構的共性需求。儘管各案例折扣率各異,但均指向同一目標:將低效資本從長期、高賬齡債權中抽離,轉化為可支撐新業務的流動性資產,在化解存量風險的同時為經營提質增效。

加速折價轉讓,

兩年甩賣千億不良資產

據公告披露,渤海銀行這筆債權的規模相當可觀: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本金約499.37億元,利息約104.36億元,罰息約93.34億元,再加上代墊的司法費用1.26億元,債權總額合計698.33億元。

公告還顯示,截至2024年末,此次擬轉讓資產賬面價值約為483.10億元(即扣除減值準備86.01億元后的債務淨值)。同時,這筆待轉讓的資產税前虧損及稅后淨虧損分別為0.64億元及0.48億元。

從賬齡結構看,超半數資產為5年以上長期債權:52户5年以上賬齡債權本金275.65億元,佔比55%;31户3-5年賬齡本金152.18億元,佔比30.5%;其余為1-3年及1年以內賬齡債權,總計債權101户,本金合計71.54億元。這種"高賬齡、長周期"特徵導致資產流動性差、清收成本高,成為渤海銀行資本效率的"隱性包袱"。

按照渤海銀行計劃,本次債權資產包的轉讓底線價格為488.83億元,相當於在698.33億元債權總額的基礎上打了7折左右,符合債權轉讓的常見折價幅度。

此次轉讓的受讓方範圍也已明確,包括四家全國性資產管理公司(AMC)的天津分公司,以及兩家天津本地AMC,他們分別是信達資管、東方資管、長城資管、中信金融資管、天津濱海正信資管和天津津融。

從行業實踐來看,引入全國性AMC及地方AMC協同處置,既可以利用前者跨區域資金與處置能力,來化解債權包中規模大、結構複雜的部分,又能依託后者聚焦本地相關債權,用屬地化優勢提升處置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渤海銀行並未明確將其標註為不良資產,但高達93億元的罰息及超55%的5年以上賬齡資產,顯然已暴露出渤海銀行債務履約風險與歷史遺留問題,由此給自身帶來了巨大"沉沒成本",不僅佔用經濟資本,更因清收難度大、周期長,實質上成為影響該行經營效率的"沉痾"。

事實上,這並非是渤海銀行第一次大規模轉讓不良資產,回溯不良處置軌跡,2024年是該行開啟大規模資產剝離的起點,該行先后進行了三次轉讓債權資產,受讓方均為天津本地國有持牌AMC天津津融。

具體來看,早在2024年3月,渤海銀行便與天津津融簽訂資產轉讓協議,轉讓資產合計價值56.67億元,成交價為39.67億元。2024年11月,渤海銀行再次完成一筆債權轉讓,本金、利息、罰息等債權金額合計約289.65億元。而就在此次公告前一個月,2025年9月,渤海銀行也通過天津產權交易中心掛牌轉讓本金約256.03億元的債權資產,最終天津津融以207.24億元受讓。

加上此次擬轉讓的698.33億元,渤海銀行近兩年累計計劃處置的問題資產已經超過了千億元。

「甩賣」鉅額不良債權背后,

資產質量持續承壓

經過上述分析可以明顯看到,相比於城農商行轉讓債權金額,作為最年輕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渤海銀行,此次處置不良資產的包袱顯然是巨量的,這無疑暴露出其在資產質量壓力下的生存突圍。

衆所周知,「甩賣」資產只是解決了存量問題,屬於「止血」的第一步。對於渤海銀行而言,更關鍵的考驗在於「止血」之后能否成功「造血」。

此次轉讓若能完成,渤海銀行預計將獲得約5.73億元的正向財務影響,同時該行還表示稱:「可將歷史積存的經濟資產佔用交高、流動性較差的資產一次出清;並預期能夠較大幅度改善自身資產質量,優化資產結構,節省風險資產佔用,提高資本充足率」。

毫無疑問,大規模轉讓不良資產能在短期內立竿見影地優化財務指標、釋放資本空間,為銀行贏得寶貴的喘息之機。但這本質上是對存量問題的清理,而非對增量風險的杜絕,要知道,目前渤海銀行所面臨的資產質量壓力不容小覷。

如下圖所示,渤海銀行有向不良貸款轉化風險的關注類貸款及已經生成不良貸款的合計規模,先是從2020年的414.07億元逐年增長至2023年末的454.29億元,隨后在2024年有所大幅降至了425.43億元。

但是到了今年上半年,情況卻突然發生反轉,此前壓降勢頭不僅未能保持住,反而兩項指標都出現較大增長,説明渤海銀行資產質量潛在和存量風險皆有所抬頭。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該行不良貸款余額達172.69億元,較年初增長4.79%;關注類貸款余額277.65億元,較年初增長6.53%。兩項合計達450.34億元,相當於半年時間里大幅增長了24.91億元,增幅達5.86%。這也說明了,儘管渤海銀行在不斷努力轉讓低效信貸資產,但這似乎只是杯水車薪,處置期間仍還有更多的不良貸款和關注貸款持續涌出。

伴隨着資產質量潛在和存量風險的集聚,今年上半年渤海銀行不良貸款率和關注貸款率均位居高位,分別達1.81%、2.91%,較2024年末分別上升了0.05pct、0.13pct。橫行對比來看,截至2025年6月末,國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的平均值為1.49%,渤海銀行不良率水平不僅顯著高於行業均值,而且在國內股份制銀行中依然是最高的。

風險還在出清中

實際上,鉅額不良資產的集中涌現,根源在於渤海銀行過去業務擴張中積累的結構性風險,其中房地產貸款與個人消費貸成為兩大「重災區」。

房地產業多年來一直是渤海銀行貸款投放的第二大行業,隨着行業下行周期到來,相關不良風險持續釋放,在2023年末該行房地產業不良率一度高達3.65%,不良金額32.29億元,在各行業中排名第一。截至今年6月底,雖然該行房地產業不良率下降至2.02%,但數值仍較高,需進一步壓降。

而爲了追索債權,渤海銀行已先后將恆大、泛海、泰禾等多家問題房企告上法庭。公開資料顯示,目前作為被告的渤海銀行各分行與恆大地產相關聯的涉訴案件高達數百起;此前該行還與股東泛海系因20億借款違約而對簿公堂;去年3月份,渤海銀行提起訴訟請求判令泰禾集團所控股的新海岸公司償還借款本金及利息、罰息等費用合計19.43億元。這樣的訴訟案例還有很多......

個人消費貸的風險暴露則更為迅猛。2017至2020年間,渤海銀行通過與螞蟻、微眾等互聯網平臺合作,依託互聯網平臺的流量磁吸效應,個人消費信貸業務展現出驚人的擴張速度,規模呈現「火箭式增長」,從88億元飆升至1170.05億元,三年間擴張超12倍。

但近兩年來行業的明顯趨勢是零售業務增長困難,且帶來較多的壞賬,利潤下滑。主要原因在於經濟環境讓一部分羣體的收入受到影響,信用卡、消費貸、個人經營貸的不良率均出現上升。前些年信用卡、消費貸大躍進,帶來零售金融的過度繁榮。

渤海銀行也不例外,急速擴張的個人消費貸業務風險在2024年集中爆發。截至2024年末,該行個人消費貸不良率陡然升至12.37%,幾乎是2023年的三倍,同時也是同期招商銀行1.04%消費貸不良率的12倍之多。此外,風險還呈現出鏈式傳導效應,其中經營貸不良率上升至4.62%,同比增長1.38pct;個人房貸不良率從上年末的0.97%翻倍至1.98%,進一步加劇了資產質量壓力。

或是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近兩年渤海銀行迅速壓降個人消費貸投放力度,以期緩解該業務所帶來的不良風險。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該行個人消費貸款余額已經降至了340.29億元,不僅較年初減少了9.29%,而且也是連續三年半在壓降。

不過即便如此,渤海銀行個人消費貸不良情況還遠未達到出清的地步,雖然其暫未在半年報中透露今年上半年個人消費貸不良具體數值,但是在同期172.69億元不良貸款中,該行個人貸款不良金額卻達到了95.31億元,佔比高達55.2%,不良率為4.43%,較上年末增長0.28pct,成為拖累資產質量的主要因素,這也或從側面印證了目前渤海銀行個人消費貸不良化解壓力還很大。

且代入到整個金融行業來看,渤海銀行零售貸款不良情況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消化掉。據國信證券報告分析,各大銀行在製造業、房地產和城投領域不良基本出清和見頂回落,但目前包括個人住房貸款、個人消費貸款、信用卡貸款和個人經營性貸款在內的各類型零售貸款不良率都在上升,零售風險正在暴露當中。

實事求是而言,相比於隱憂較多的資產質量承壓情況,渤海銀行近年來經營業績表現還算是不錯的,整體處於上升通道。繼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254.82億元,同比增長1.94%,淨利潤52.56億元,同比增長3.44%,業績止跌回升后,其今年上半年業績延續了增長向上態勢,實現營收142.15億元,同比增長8.14%;淨利潤38.30億元,同比增長3.61%。

總體來看,隨着金融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渤海銀行能夠藉助日益豐富的不良資產處置工具來甩掉不必要的債務包袱。但這絕非可以高枕無憂了,真正的挑戰在於,其能否抓住處置帶來的戰略窗口期,實現從「規模擴張」到「質量提升」的深層轉型。此次巨量不良資產處置,不僅是渤海銀行財務層面的債務剝離,更將成為檢驗中小銀行轉型能力的「行業標尺」,最終成效,也會為我國眾多尋求轉型的中小銀行提供一份參照樣本。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