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貝萊德基金四年考:權益折戟、固收求生與一場未完成的轉型

2025-10-16 09:14

每經記者|李娜    每經編輯|趙雲    

作為全球資管巨頭在中國市場的全資樣本,貝萊德基金展業以來四年多的發展路徑極具代表性:從高期待到業績不振,從權益折戟到固收突圍,從人事震盪到戰略重構。2025年權益團隊大洗牌中,基金經理單秀麗更是一人獨挑五隻偏股型產品。

這家外資巨頭的中國之路正經歷着前所未有的考驗。貝萊德在中國的探索歷程,也成為觀察外資機構本土化進程的一面鏡子。

2025年,貝萊德基金主動權益團隊經歷了一場力度空前的重組。從年中到10月,多位核心基金經理相繼離任,人員調整波及公司旗下多數偏股型產品。

6月25日,楊棟離任貝萊德港股通遠景視野基金,增聘畢凱與單秀麗共同管理。畢凱曾任南方基金海外權益業務負責人,具備豐富的港股投資經驗。他的加入顯示出貝萊德希望通過引入更熟悉中國香港市場的本土人才來改善投資業績。不過,截至2025年10月13日,該基金自成立以來仍處於虧損狀態,其A、C類份額同期淨值跌幅分別超過8%和10%。

9月18日,首席權益投資官神玉飛同時卸任貝萊德中國新視野與貝萊德行業優選兩隻基金的基金經理。作為2023年才加入的權益領軍人物,他的離場被視為貝萊德在主動權益投資方面遭遇挫折。

與此同時,貝萊德中國新視野基金增聘了王曉京擔任基金經理。值得關注的是,王曉京目前還管理着四隻基金,其中三隻為指數增強產品。作為貝萊德基金量化和多資產總監,他的接手或許也暗示着,公司投資策略正向更依賴量化模型的指數化方向傾斜。

經過一系列調整,基金經理單秀麗的身影頻繁出現在多隻產品中。她不僅與畢凱共同管理貝萊德卓越遠航基金,還在10月10日鄒江渝離任后,獨自接手貝萊德先進製造一年持有基金。至此,公司目前僅有的5只偏股型基金均由單秀麗參與管理。

在深圳某公募基金投研人士看來,這種「一人多基」的局面雖體現了公司對單秀麗的倚重,但也暴露了公司權益團隊人才梯隊的薄弱。

值得注意的是,單秀麗於9月1日同時接手三隻重要基金。這清晰地表明,此次團隊重組並非零散調整,而是一次自上而下的系統性安排,為后續一系列人事調整做了鋪墊。從數據上來看,單秀麗管理時間最長的兩隻基金,自成立以來都處於虧損狀態。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貝萊德基金管理的公募基金總規模僅為68億元,其中5只偏股型基金規模共計29.67億元。這一規模水平在競爭激烈的公募行業仍處於起步階段。

貝萊德基金的高管團隊,自2021年6月展業以來就頻繁更迭,處於持續動盪之中——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首席信息官等核心職位紛紛換人,動盪範圍之廣、頻率之高。

任職滿2年后,2023年8月,公司董事長湯曉東離職。空窗近半年后,範華出任了公司董事長。

總經理更是變動頻繁,2024年2月公司元老級人物、總經理張弛離任,任職期限超過兩年半。隨后,陳劍由督察長轉任總經理,又在2025年3月轉任高級顧問。同一時間,郁蓓華接任。在市場觀察人士看來,任命擁有深厚銀行與固收背景的郁蓓華,無異於貝萊德戰略轉向固收市場的明確信號。

此外,貝萊德基金的投資核心也是連番改旗易幟。2024年7月,副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陸文傑離任。公司隨之對投資體系進行重組,任命了神玉飛為首席權益投資官,然而僅僅過了一年多,2025年9月,神玉飛也選擇離職。

滬上某公募投研人士指出,主動權益基金經理的陸續離職,是公司戰略轉型的必然結果。

作為全球資管規模最大的金融巨頭,貝萊德自2021年以中國首家外資全資公募身份亮相以來,便被寄予全球視野、本土深耕的厚望。然而,四年過去,其發展路徑卻充滿挑戰。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底,貝萊德基金管理規模僅為68.6億元,不僅落后於成立更晚的路博邁基金,與其首隻產品——貝萊德中國新視野66.8億元的首發規模相比也增長甚微。

一位深圳公募基金投研人士分析,表面上看,貝萊德擅長的「自上而下」宏觀配置與量化模型,在政策驅動、情緒多變的A股市場未能完全適應。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國際化管理文化與本土團隊需要更長的磨合期。

面對困境,貝萊德在戰略方向、組織人才和業務重心上展開了全方位調整。

固收類基金的發力始於2024年三季度。當年7月,貝萊德中債0-3年政策性金融債基金以15.5億元規模成立;隨后在11月,貝萊德安裕90天持有和貝萊德同業存單指數7天持有兩隻債基相繼設立。2025年,公司又密集推出了四隻債券基金。截至2025年6月底,債券型基金數量已達8只,總規模突破30億元,佔公司總管理規模的近一半。

與此同時,貝萊德申報的兩隻新品均為債券指數型基金。此外,公司從2024年11月起先后成立了跟蹤滬深300、中證A500和中證500指數的三隻指數增強產品。值得關注的是,2025年前9個月新成立的6只基金中,無一是主動權益類產品。

2025年以來,貝萊德基金的人事變動並非單向流失,更像是一場「有出有進」的重組。8月,原余額寶基金經理王登峰重返公募,加入貝萊德擔任首席資金官,負責流動性管理及固收投資策略。

一位上海公募人士評價,這些人事變動「短期看是業務受挫的結果,長期看則是巨頭在華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的探索過程」。

當下的貝萊德,正試圖通過強化固收、指數化和深度本土化,在中國市場重塑自身定位。然而,在這個競爭已趨白熱化的市場中,留給這艘全球資管巨輪調整航向的時間和空間,都顯得格外緊迫。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