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6 05:20
(來源:經濟參考報)
「看企業、看技術、看未來」已成為銀行業開展科技金融的共識。然而,面對日新月異的技術迭代與未來發展的諸多不確定性,如何突破認知壁壘,真正實現對科技產業的「讀懂」與發展機遇的「看見」,仍是擺在銀行業面前的現實課題。記者近日在河南調研期間,發現兩則頗具代表性的實踐案例,呈現出從「看報表」向「看潛力」的理念轉變。
不過,記者在與銀行工作人員的交流中也發現,他們在衡量科技企業尤其是初創期企業的價值和管控風險上,仍面臨不少困惑。專家表示,這不僅需要升級原有的評估方法,更需要銀行在內部能力、合作模式和創新文化上進行系統性迭代。
下實功穿透技術「迷霧」
萬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江新能源」)主營的清潔地熱業務,對於非業內人士而言,理解起來並不容易。當企業就漯河市西城區地熱集中供熱(供冷)項目建設尋求貸款支持時,面對該項目創新運用的「‘依灌定採,一採兩灌’的砂岩地熱開發技術」這一專業性極強的技術,中原銀行陷入了「理解困境」。
「我們和企業接觸的過程其實是很坎坷的,我行面臨新興領域行業研究不透徹、市場可比較案例較少等難題,要不斷地去評估驗證這個項目的可行性。」中原銀行綠色金融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爲了吃透項目技術內核、研判未來發展潛力,中原銀行總行相關負責人多次帶隊赴河南省發展改革委等相關部門,對接河南省地熱能發展規劃、配套政策、開發模式及項目清單等,摸清地熱能項目發展政策環境。
「據我所知,中原銀行已諮詢了多個部門。」萬江新能源副總裁尹永旺告訴記者,「他們跑到省能源局、水利廳,不僅要了解相關政策,還要了解現在的主流技術路徑,甚至還找到地礦部門,針對項目區域開展地質排查工作。」
中原銀行方面進一步表示,該行多次赴萬江新能源開展業務交流,帶領營銷及風險團隊深入瞭解地熱能開發行業政策、業務特點、運營模式及經濟效益等,經多次實地考察,學習瞭解技術路線和工藝流程。同時,加大對已有項目的考察,多次前往中原農谷清潔能源集中供暖(一期)建設項目、萬江零碳能源港項目深入開展企業調研,對比已投運項目建設成本、建設周期、運營成本、已投運小區的收入情況、市政配套費落實情況等,對項目資金流進行精準評估。
尹永旺講述,項目所處的漯河市西城區是一個以高鐵興起的城區,銀行在投放的時候會考慮到如果入住率低,將對企業的收入有很大影響。爲了摸清真實情況,中原銀行的團隊晚上8點多跑到小區實地查看,看看亮着多少燈,估算小區的實際使用率。「銀行確實做了大量的工作,我認為他們的所有動作都是在做風險把控。」他説。
據介紹,中原銀行最終為漯河市西城區地熱集中供熱(供冷)項目一期授信8500萬元。而憑藉此次合作積累的清潔地熱領域認知基礎,該行后續共計為萬江新能源授信合計近2億元,為企業深耕地熱分佈式能源賽道注入了強勁的金融動力。
多維度洞見企業未來
「傳統的銀行融資模式主要是看過去,看有沒有抵押物,看報表,看規模;中行現在針對科技企業的服務轉向看產業、看技術、看團隊、看未來。」中國銀行鄭州自貿區分行工作人員表示。
河南中科清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清能」),正是該行遵循這一思路所重點支持的初創企業中頗具代表性的一家。2024年11月,中國銀行鄭州自貿區分行首次為這家專注於氫液化、氦液化等低温領域研發、製造及產業鏈運營的硬科技公司提供了1000萬元貸款支持。
對於這家經營成果主要體現在產品開發體系搭建和產品研發上的初創期科技企業,銀行如何「看」其發展潛力?中國銀行鄭州自貿區分行工作人員進行了詳細的説明。
「儘管中科清能成立時間不長,但其核心團隊已經深耕液氫行業多年,技術處於領先水平,有望打破國外壟斷。」上述工作人員表示,銀行在做判斷時,會參考科技企業的各類權威標識,比如高新技術企業、獨角獸企業、國家級或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等。此外,專利技術的數量和含金量也是衡量企業實力的重要依據。
着眼未來,中國銀行鄭州自貿區分行工作人員認為,中科清能的市場前景與商業價值也十分可觀,其所掌握的低温技術作為平臺技術,在能源、航空航天、量子等領域都有廣泛應用,這些藍海市場將為企業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專家建議動態多維評價
調研中,也有銀行從業者表示,在對科技企業的價值判斷、風險評估等方面,依舊存在不少認知與實操層面的困惑,比如擔心被企業誇大的業務前景、模糊的技術轉化路徑等「故事化」表述誤導。
「在發展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型企業的過程中,銀行業確實面臨如何‘讀懂’技術、‘看見’潛力的挑戰。這不僅需要升級原有的評估方法,更需要在內部能力、合作模式和創新文化上進行系統性迭代。」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經典的銀行信貸評估模型往往難以準確衡量科技型企業的核心價值——創新能力。因此,應從依賴靜態財務數據,轉向動態、多維度的創新能力綜合評價。除了直接參考政府評定的創新積分,銀行可以借鑑其指標體系,如研發費用增速、技術合同成交額、獲得風險投資金額等,構建自身的企業科技潛力評估模型。這將幫助銀行從「看報表」轉向「看潛力」,更早識別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硬科技」企業。當然,銀行應在技術應用中保持警惕,通過採用不同來源的模型或建立人工複覈機制,確保風險判斷的獨立性和多樣性。
人才培養方面,董希淼建議,要採取內部培養、外部引進、實踐鍛鍊等措施,從依靠單一的金融信貸人才,轉向打造一支既懂金融又懂科技和產業的複合型人才隊伍。必要時候,可以加強與科技型企業、創投機構等合作,採取掛職鍛鍊、雙向交流等方式,增強銀行管理人員和客户經理的科技素養和投資能力,加深對創新技術和科技型企業的認識與理解。
董希淼還表示,盡職免責應進一步從模糊的「寬容失敗」口號,落實為清晰可操作的制度保障,解決銀行分支機構和員工的后顧之憂,提升「願貸、敢貸、能貸」的能力。比如,建立明確的免責情形清單(如因技術路線選擇不當、不可抗拒因素導致的失敗)和規範的調查認定程序,既要避免盡職免責淪為空談,也要防止制度過於「松綁」,真正保護那些擔當作為、敢於創新的機構和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