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直擊廣交會:科技軍團海外訂單不斷上市公司領銜中國智造

2025-10-16 02:05

10月15日,第138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以下簡稱「廣交會」)在廣州開幕。開幕首日,現場人頭攢動,境外採購商絡繹不絕。有不少科技類公司表示,儘管外貿面臨多重挑戰,但依靠自身的技術實力和多元化市場佈局,今年海外收入增長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本屆廣交會上有大批A股、港股上市公司亮相,他們紛紛帶來了各自旗下最新技術產品,包括最熱門的機器人產品,引發眾多境外採購商們的關注。

預計訂單實現兩位數增長

「現場情況十分熱烈,整個廣交會我們安排了40多位同事參與,現場有30多位同事負責接待,而場外還有10多位同事負責接應。」上海氦豚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韓兆林透露,僅僅在開幕首日上午,公司整體就接待了48位境外採購商。

據介紹,韓兆林的公司在本次展會上推出的產品主要是一款機器人咖啡機,該機器人可通過機械臂遞出咖啡,一次加料能製作300杯咖啡,還具備手工拉花等功能,其展臺前聚集了大批境外採購商駐足。

「甚至在廣交會開幕之前,我就接待了一批來自愛爾蘭、以色列等地的客户,簽了300多萬美元的訂單。我們預計這一次廣交會將比春季廣交會實現兩位數以上的增長,因為我們獲得了眾多客户的好評,我們在這個賽道處於領先地位」。韓兆林説。

韓兆林公司的表現只是本屆廣交會的一個縮影,廣交會整個展館都沉浸在一片熱烈的洽談氛圍中,有不少科技類中國企業表示,公司在海外市場的收入增長迅猛。據介紹,本屆廣交會展覽面積達155萬平方米。展位總數7.46萬個,參展企業超3.2萬家,均創歷史新高,約3600家企業首次亮相。

從參展企業看,本屆廣交會擁有高新技術、專精特新、單項冠軍等稱號的優質企業首次突破1萬家,創歷史新高,佔出口展企業總數的34%。從展區題材看,本屆廣交會首設智慧醫療專區,吸引了手術機器人、智能監測及可穿戴設備等47家企業參加,更好地展現我國醫療領域先進產品和技術。

上市公司攜機器人產品亮相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本屆廣交會上還出現了眾多上市公司的身影,如美的、海爾、海信、長虹以及在港股上市的創維等公司,這些公司都是廣交會的「常客」。從產品上看,這些年中國家電品牌在最新顯示技術、智能化等方面有着顯著的「進化」,也是廣交會上最熱門的板塊之一。

除家電產品外,還有不少上市公司帶來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機器人產品。以視源股份為例,該公司的機器人系列產品首次在廣交會上集體亮相,吸引了眾多境外採購商的關注。

視源股份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該公司的商用清潔機器人提供了高效的自動化清潔解決方案。該產品可在無人值守的環境下(如夜間)獨立、高效地完成清潔任務,優化運營效率,實現了「人機協作」的價值最大化。同時,其小型化、靈活性的設計,使其能夠深入清潔傳統大型設備難以觸及的低矮、狹窄空間,提升清潔覆蓋率,滿足了很多中小型場景和客户的需求。

除了商用清潔機器人外,視源股份此次還展示了四足機器人、智能柔性機械臂以及具身操作算法平臺等產品,全面展示了其在機器人領域從核心部件到頂層應用的全面技術佈局。其中,智能柔性機械臂和具身操作算法平臺均是首次公開亮相。

此外,在港股上市的越疆科技在現場展示了越疆筋膜按摩機器人、越疆智能艾灸機器人以及多形態具身智能機器人超級工廠等產品。現場有不少境外採購商都在爭相體驗機器人按摩。

越疆科技品牌經理李嘉賢介紹,公司今年在商業服務領域迎來爆發式增長,上半年相關業務收入同比激增165.5%。目前,越疆協作機器人已銷往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連續8年位居中國協作機器人出口量榜首。

憑藉技術實力搶佔海外市場

當前,儘管面臨眾多不利因素,中國外貿仍展現出強勁韌性。10月13日,海關總署發佈最新進出口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33.61萬億元,同比增長4%。其中,出口19.95萬億元,增長7.1%;進口13.66萬億元,下降0.2%。

「各地各部門攻堅克難、努力拼搏,廣大外貿企業積極應變、開拓創新,我國外貿韌性彰顯、結構優化,實現了量質齊升。」海關總署副署長王軍在此前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指出。

事實上,證券時報記者也在現場觀察到,部分擁有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的企業並不缺乏訂單,海外收入增長迅猛。一家商用清潔機器人公司的負責人在現場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我們公司整體收入有200%的增長,但海外收入卻增長300%。如公司的商用清潔機器人主要面向人力成本較高的發達國家,且產品無論是在功能和技術上都處於領先水平。此外,由於依託整個中國供應鏈,公司產品可以快速迭代,不斷滿足客户更多需求。」

在上述人士看來,海外市場的需求一直存在,短期的關税衝擊並不會影響大局。「包括我們的美國客户也並不太擔心,因為他們有需要,我們又正好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不過,韓兆林坦言,由於關税衝擊,公司今年在美國市場的產品只能延迟發貨,但這並未影響公司整體的增長,未來將佈局更多元化的市場。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