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5 20:58
來源:投資家
自動駕駛,扎堆回港IPO!
作者 | 筆鋒
來源 | 投資家(ID:touzijias)
自動駕駛,扎堆回港IPO!
近日,證監會一紙備案公告,讓沉寂已久的自動駕駛賽道再次沸騰。
小馬智行(PONY.US)正式獲批境外上市備案,擬發行不超過1.02億股普通股赴港上市,幾乎同一時刻,師出同門的文遠知行,也拿到了IPO入場券。小馬智行與文遠知行雙雙獲批赴港IPO,意味着兩家公司正式開啟爭奪「Robotaxi港股第一股」新賽段。
巧合的是,小馬智行創始人彭軍、樓天城與文遠知行創始人韓旭,均出身百度自動駕駛部門,可謂師出同門、路徑相近,技術路線幾乎同步,連商業化節奏也旗鼓相當。這不僅是一場資本動作,更是一場智能出行未來的實力較量。兩家公司在2024年分別登陸納斯達克,如今再度迴歸港股,意味着它們正嘗試構建「美+港」雙重上市架構,將資本故事延伸到更貼近產業落地的市場。
如今,這對「百度系」師兄弟,從硅谷到香港,再次在港股賽道同台對決,既是商業競爭,也是中國自動駕駛產業邁向成熟的重要信號。
一
很多人不解,去年11月,小馬智行剛在納斯達克完成上市,成為當時年末最大赴美IPO。如今,時隔不到一年,為何又要奔赴港股?
美股投資人對自動駕駛的理解,仍停留在技術幻想與商業驗證的灰色地帶,尤其在特斯拉FSD尚未徹底跑通盈利模式的背景下,二級市場對無人駕駛企業普遍定價保守。小馬智行在美國資本市場的定價邏輯,更多被當作「AI概念股」,估值錨點被拉低,流動性有限。
相反,港股投資者更熟悉中國智能製造、出行生態和產業政策導向,能看懂小馬智行的商業邏輯和政策空間。尤其在中國自動駕駛逐步進入商業化運營階段、Robotaxi牌照不斷放開、地方開始批量採購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當下,港股市場的產業認知與估值體系,顯然更匹配。
從資本結構看,小馬智行的股東陣容,決定了它必須在中美之間保持估值平衡。其背后投資方包括豐田、廣汽、IDG、雲鋒基金等中外資本,早期美資主導使其赴美IPO成為自然選擇,但如今,中國市場正成為自動駕駛的核心落地場。隨着政策紅利釋放、地方車隊運營商業化提速,小馬智行超過70%的收入和試點項目均來自國內。換言之,公司估值增長的實際驅動力已經轉移到中國,而港股二次上市,恰是將估值重心迴歸真實增長市場的一步。
此外,這一動作也與整個行業的資金周期相關。AI概念退燒、自動駕駛資本回歸理性,一級市場對燒錢模式的容忍度下降,企業迫切需要穩定的資本通道。尤其是港交所新規對「科技創新企業」估值容忍度提升,小馬智行這類仍在虧損期但具備技術壁壘的公司,更容易被納入長期佈局的機構投資組合中。
小馬智行的港股再上市,並非一次簡單的再融資,而是一次資本結構與估值體系的再匹配。它意味着中國自動駕駛企業的價值判斷權,正在從華爾街迴流到亞洲市場。對於小馬智行而言,這既是延續融資邏輯的必然選擇,也是主動重塑市場認知的戰略佈局。
三
彭軍和樓天城這兩位清華校友,無疑是小馬智行的靈魂人物。
彭軍曾任百度自動駕駛首席架構師,擁有斯坦福博士背景和谷歌創始人獎的加持,在算法和系統架構上積累了深厚經驗。85后樓天城則是「中國編程第一人」,連續11年蟬聯TopCoder中國區冠軍,兩次問鼎谷歌全球編程挑戰賽,併成為百度最年輕首席架構師,被業內稱為「樓教主」。兩人結合技術實力與編程天賦,為小馬智行打下了無人駕駛的硬核基礎。
2016年,兩人一拍即合,決定聯手創業,成立了小馬智行,目標直指全棧L4級自動駕駛,誓言打造能夠在各種環境下自如駕駛的「虛擬司機」,實現真正的無人駕駛。為此,他們在全球設立研發中心,匯聚頂尖人才,不斷攻克技術難題。清華學霸的「技術底氣」很快顯現,2017年3月拿到美國加州路測牌照,10月就在廣州落地研發中心。成立兩年后,小馬智行便推出中國首個Robotaxi服務,在國內引發轟動。
這份底氣,曾讓紅杉果斷領投天使輪,此后更是三位合夥人親自跟進項目,連人才招募都親自站臺。到2020年豐田領投時,小馬估值已從天使輪的9000萬美元飆升至30億美元,8年累計融資超13億美元,投資方從國央企到中東主權基金排起長隊。
在合作佈局上,小馬智行與豐田、北汽、廣汽、上汽、一汽等頂級車廠建立緊密合作,同時與國內主要網約車平臺形成廣泛聯盟,為Robotaxi和Robotruck大規模運營提供全鏈路支撐。如今在北京亦莊、上海嘉定、廣州南沙,小馬智行的Robotaxi已經悄然融入城市的交通脈絡,超過500輛的自動駕駛車隊,每天在這些城市的街道上穿梭,提供高頻次、可靠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累計路測里程近4000萬公里。同時,小馬智行的Robotruck自動駕駛卡車在物流領域開闢新賽道,190多輛車隊累計運輸超過7.67億噸公里,展示了在乘用車與貨運雙領域的技術和商業落地能力。
資本層面,小馬智行同樣步步為營。2022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累計營收已超過1.65億美元(約12億元人民幣)。去年,小馬智行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年度最大赴美IPO之一。如今,不到一年,它再次奔赴港股,試圖構建「美+港」雙重上市架構,開啟爭奪「Robotaxi港股第一股」。
兩位清華大牛,用技術打磨產品,用商業驗證模式,用資本放大影響,如今又將敲響港股IPO的鍾聲。
三
不過,這場比賽並非獨角戲。
當小馬智行備案消息披露的同時,文遠知行幾乎緊隨其后,也拿到了港股IPO入場券。兩家公司出身同一「百度系」技術圈,創始團隊有淵源,彼此之間既是競爭者,也像鏡像對照。數據同樣引人注目:小馬智行最新季度營收1.54億元,文遠知行1.27億元,增速均超過60%。這種同步增長背后,是整個自動駕駛行業正處在爆發前夜。
但表面的相似之下,兩家走出了不同的商業化路徑。小馬智行選擇深耕Robotaxi,將全部精力投入出行服務的打磨;文遠知行則佈局五大產品線,從出租車到環衞車,多賽道同時發力。不同的策略,反映了創始團隊對未來的不同判斷。在同一城市,兩家公司可能不會完全正面交鋒,而是在「邊緣」場景頻繁交錯。誰能在細分場景實現高頻應用與可觀利潤,就可能形成穩固的盈利支撐。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營收在增長,但兩家公司仍處於虧損狀態。小馬智行最新季度淨虧損5330萬美元,文遠知行調整后淨虧損3.01億元。這恰恰暴露了自動駕駛的現實:技術已成熟,但商業化還在爬坡。正因如此,港股IPO顯得格外迫切。自動駕駛是一場馬拉松,持續資金投入至關重要。港股不僅提供新融資渠道,更貼近中國市場,能更有效支撐本土商業化擴張。
在資本市場,兩家公司均揹負「百度系無人駕駛后起者」的標籤。這一標籤,有利於建立信任,吸引投資方、政策與生態合作資源,它可以給初期進入者一種「身份背書」的加成。但同時也意味着,一旦被捆綁比較,彼此成績和失誤容易被拿來對比。
另一個看點是「港股第一張Robotaxi股」的爭奪。資本市場上,第一名的標籤,往往能帶來不小的溢價、宣傳效應、媒體資源、投資者關注度。誰先出發、誰先上市,就有可能鎖定部分資金與目光。
但第一併非終點,它只是進入市場的一張門票,在這條賽道上,耐力與節奏纔是關鍵。誰能撥開市場焦慮,贏得資本耐心,把虧損壓縮到估值可接受範圍,誰就能在全球拓展與本土落地之間找到平衡,在賽道中后期形成盈利動力與商業延展路徑。
此刻,他們的每一步,不僅關乎自己成敗,也關乎中國在全球無人駕駛這一賽道上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