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激光雷達競爭駛入「芯片與車規」深水區:未來L3級入門標準或為「500線+多雷達」

2025-10-15 20:48

裝機量的快速增長,正使激光雷達從「功能選項」加速邁向「系統剛需」。

蓋世汽車研究院報告顯示,2024年國內激光雷達裝機量突破150萬顆,同比增長179.7%;2025年上半年這一數字已達100.2萬顆,同比增長71%,全年有望衝擊250萬顆。

市場需求的提升直接推動了高階自動駕駛技術的佈局進程。當前,L2++乃至L3級技術已成為車企發展的重點方向,在自動駕駛級別向L3級演進的過程中,單車搭載的激光雷達數量也從早期的1至2顆顯著提升至4至5顆,以滿足更復雜的感知與冗余需求。

隨着激光雷達成為汽車主動安全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以及感知需求的升級與安全角色的轉變,行業競爭維度已從初期的硬件配置堆疊,全面轉向以芯片自研與系統集成能力為核心的綜合實力之爭。

芯片降本與車規認證:激光雷達邁入安全剛需時代

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乘用車L2級及以上輔助駕駛的滲透率是55.7%,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祕書長張永偉預計這一數字到2025年可能會接近65%。而在車企價格戰及智駕快速「上車」的背景下,激光雷達行業正面臨一場大規模的價格調整。

目前,頭部激光雷達廠商早已開始佈局。例如,速騰聚創執行董事兼CEO邱純潮向記者表示,公司於去年4月推出了200美元(約合1400元人民幣)的激光雷達,目標是將其應用於15萬元級別的車型;禾賽科技方面,其ATX激光雷達相較上一代產品價格降幅50%,在大規模出貨的前提下目前也已下探至200美元。

激光雷達行業正經歷着從「技術驗證」到「規模化商用」的關鍵轉折,核心關鍵之一便是自研芯片帶來的成本下降。東莞證券研報顯示,早期激光雷達採用通用芯片,功能利用率低,造成成本浪費,而自研芯片可剔除不需要的功能,從而顯著降低成本。邱純潮指出,過去10年,激光雷達價格從最初的七八萬美元一路降至如今的200美元,同時性能還實現了顯著提升,這一突破主要歸功於芯片化。

在裝機量邁入百萬量級背景下,激光雷達正從「嚐鮮」功能演進為汽車主動安全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禾賽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李一帆曾將激光雷達比喻為「隱形安全帶」,強調其正從功能件轉變為安全件。這一角色轉變,意味着「車規級可靠性」已從過去的附加優勢,升級為行業准入底線。

要滿足車規級可靠性,關鍵在於構成激光雷達核心的芯片系統必須通過嚴苛的認證體系。公開信息顯示,現代高性能數字激光雷達本質上是由「發射芯片(VCSEL)」「接收芯片(SPAD-SoC)」與「處理芯片(ASIC)」三大支柱構成的複雜光電系統。其可靠性必須通過AEC-Q與ISO 26262等國際公認的車規認證體系驗證。

在這一共識下,頭部企業紛紛推進關鍵產品的車規認證。近日,速騰聚創宣佈其SPAD-SoC(接收處理芯片)與二維可尋址VCSEL(發射芯片)通過AEC-Q102車規認證;禾賽科技ATX激光雷達也於今年6月通過ISO 26262 ASIL B功能安全認證,並已批量搭載於長城汽車旗下多款車型。

然而,通過車規認證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速騰聚創市場部總監謝闐地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就指出:「滿足車規認證的挑戰是系統性的。」他強調,芯片要通過車規認證必須建立並嚴格執行一整套完備的體系,而更多的嚴苛測試以及更長的測試時間,必然對量產節奏與成本構成影響,這些都是要通過車規認證所必經的過程。

L3級入門標準或為「500線+多雷達」

當前,行業主要按技術路線分為機械旋轉式、半固態(如MEMS微振鏡、轉鏡)和純固態(如Flash、OPA)等。線數方面,則分為低線數(通常指16線及以下)與高線數(如32線、128線及以上),前者主要用於近距離感知,后者則能實現更遠距離和更高精度的環境建模。線數越多,垂直分辨率越高,能更清晰地識別細節,例如區分路肩、輪胎紋理或低矮障礙物。

隨着技術不斷成熟,激光雷達的重要性也已在國家層面的標準與政策中得到確認。例如,在2025年9月發佈的《智能網聯汽車 組合輔助駕駛系統安全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徵求意見稿中,激光雷達首次被納入強標體系。與此同時,在L3級自動駕駛的相關政策中,也明確要求系統需配置激光雷達,並建立更完善的冗余安全機制。

而要支撐L3級自動駕駛的安全冗余,對於多激光雷達融合感知的需求就顯得格外重要。謝闐地向記者表示,行業共識是,L3需要感知上的異構冗余,這就限定是融合感知的方案,目前來看激光雷達是不可或缺的。在此背景下,數字化突破了激光雷達的性能極限,讓192線及更高線數成為可能。

他進一步解釋道,傳統模擬激光雷達需要七個關鍵器件(激光器、探測器、激光驅動器、TIA芯片、ADC芯片、數字信號處理器和控制器)才能完成發射、接收、處理三大關鍵系統的構建,而速騰聚創的數字化架構,僅需要兩款核心芯片就能實現相同功能。謝闐地稱,數字化架構下,激光雷達線數性能可達模擬激光雷達10倍以上,目前速騰的數字激光雷達芯片是唯一通過行業認證的。

據記者觀察,目前,多家激光雷達企業均已推出面向L3/L4級自動駕駛的產品。例如,速騰聚創推出全球首款千線超長距數字化激光雷達EM4,最遠測距距離可達600米,能夠為汽車提供接近1080P的高清三維感知效果;禾賽科技則推出了首款1440線超遠距激光雷達AT1440和車規級純固態激光雷達FTX,支持L3/L4自動駕駛技術。

對於接下來L3級自動駕駛的硬件門檻,謝闐地預測:「根據目前L2級新國標測試內容,組合輔助駕駛的入門標準已提高到192線。未來L3級准入測試只會更嚴,我們認為500線以上配合多顆激光雷達纔是L3級的入門標準。」這一觀點也得到禾賽科技CFO樊鵬的呼應,「在L2級輔助駕駛系統中,單顆激光雷達就能顯著提升智駕安全性和用户體驗,而在面向L3級及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方案中,行業普遍傾向於採用多顆激光雷達構建更完善的感知冗余體系。」

民生證券認為,當前自動駕駛已臨近L3級跨越期,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足以滿足L2級及以下自動駕駛的感知層配置需求,但在向L3級自動駕駛跨越時,激光雷達上車的必要性凸顯。據TrendForce集邦諮詢預測,受L3級及更高級別自動駕駛推動,激光雷達市場產值將從2024年的11.81億美元增長至2029年的53.52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35%。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