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5 15:46
轉自:惠州發佈
中國科學院「兩大科學裝置」
拔地而起,
一系列「高能」科技成果持續涌現;
億緯鋰能等惠州龍頭企業
以鋰電技術為新能源船舶「駛向深藍」,
船用電池累計裝船量突破1300艘,
佔據電動船舶電池市場「半壁江山」;
科技賦能,
研製開發海洋牧場養殖專用配合飼料,
直接惠及石斑魚養殖產業……
面海而興,向海圖強,向新而行。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東部海岸線上,
惠州正加快海洋科技創新,
從基礎研究到應用開發,
從科技成果到產業實踐,
科技賦能海洋產業,創新驅動海洋經濟,
加快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
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面海而興
「兩大科學裝置」打造大灣區創新高地
惠東黃埠,大海之畔,羣山之中,在無人機視角下,一片紅色外牆基調的建築羣映入眼簾。牆上的中國科學院院徽,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這是正在建設中的「國之重器」——中國科學院「兩大科學裝置」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AF)和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也是中國科學院在粵港澳大灣區佈局的「科研雙子星」。
中國科學院「兩大科學裝置」為何最終選擇落地惠州灣畔?實際上也與「海洋」二字密切相關。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胡正國介紹,由於「兩大科學裝置」對地質的穩定性、研究的便利性、經濟和人才支撐等有很高的要求,該所從2009年開始選址,從西北到內蒙古、山東、江蘇等地,一直考察到廣東,最后將項目的裝置區落址惠東縣黃埠鎮的一處濱海區。
黃埠鎮位於惠州市東南沿海,選定建設項目的具體位置地質穩定,加上惠州所處的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惠州作為「萬億工業大市」實力雄厚,各類人才豐富、經濟發達,有助於「兩大科學裝置」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如今,歷經6年多的建設,中國科學院「兩大科學裝置」迎來突破性進展:今年9月,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AF)通過建安專項驗收,核心關鍵設備研製成功並緊鑼密鼓地安裝調試,預計今年建成;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目前已經完成加速器的土建工程,正在進行設備安裝,預計2027年建成后將是國際上第一臺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
一座科創新高地正在惠州灣拔地而起,直指「星辰大海」。
例如,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AF)主要用來產生和加速重離子束流,不僅是探索基本相互作用、物質結構和宇宙演化的重要工具,也是研發關乎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先進核技術的平臺,服務於航天試驗等一系列國家重大需求。
同時,自2019年起,惠州加快推進「兩大科學裝置」及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總部區(東江實驗室)建設,並按照「沿途下蛋」思路及早啟動科研攻關項目。目前,東江實驗室已引進11個高水平科研團隊450多名科研人員,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53項、橫向項目30項,累計發表論文434篇,申請專利153項。
「築巢引鳳」,人才「磁吸力」不斷釋放。
「第一」「首臺」「突破」……一個個科技創新成果讓人振奮,吸引更多人才匯聚惠州。據介紹,「兩大科學裝置」建成啟用后,將吸引聚集一大批科學家到惠州從事科研工作。
這是惠州科技事業面海而興的生動註腳,更是未來惠州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堅固基石,為海洋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為經略海洋鑄就強引擎。
放眼國內外,高水平科創平臺賦能海洋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事例並不鮮見:鵬城實驗室研發自主水下航行器,可在海洋環境中執行各種複雜任務;嶗山實驗室完成1700億參數規模訓練任務,為「瀚海星雲」「問海」預報大模型的誕生築牢算法底座。
「依託重大科研平臺開闢新領域、新賽道。」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競爭力研究院執行院長、惠州市政府諮詢決策委員會專家鍾紹偉認為,惠州科研機構與海洋相關產業企業應建立緊密合作關係,在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加大研發力度,不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助力未來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向海圖強
重大科研平臺催生「高能」成果
走進位於惠州大亞灣的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海洋漁業試驗基地,記者看到,採用「重離子微孔膜MABR+耐鹽菌生化+菌藻共生」工藝路線的海水養殖尾水處理示範項目已通水運營,處理規模為300噸/日,實現了對工廠化海水養殖尾水的低成本高效處理。
這背后,離不開東江實驗室的技術加持。依託中國科學院「兩大科學裝置」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惠州石化能源、新型儲能等產業優勢,東江實驗室積極開展基礎研究及應用基礎研究。
目前,實驗室已實現多項原創性創新成果突破,並推動一批成果在惠州落地轉化。比如,重離子微孔膜廣泛應用於污水處理、黑臭水體治理、工業廢水回用等水處理領域,助力惠州精準科學治污。
高水平科創平臺匯集高端創新資源,是催生引領性科創成果的沃土。近年來,惠州堅持引進和培育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創平臺,並以「一事一議」的方式繼續引進合作共建研發機構。
中山大學惠州研究院、惠州市綠色能源與新材料研究院、惠州學院大亞灣化工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學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一批重量級研發機構在惠州蓬勃發展,聚焦惠州灣臨港石化新材料產業科研需求,加快科研成果在惠州轉化。
埃克森美孚大亞灣研發中心行政樓投入使用,中海殼牌研發中心開工奠基……全球石化巨頭紛紛加碼「惠州研發」。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埃克森美孚大亞灣研發中心是埃克森美孚在北美以外首個綜合性研發中心,配備了北美總部以外的首個聚丙烯中試裝置,將加速差異化高性能聚丙烯的開發,並專注於基礎化學研發和產品工藝開發等領域,進一步賦能惠州乃至廣東石化產業科技創新。
目前,除中國科學院「兩大科學裝置」、東江實驗室等高水平科研平臺外,惠州還擁有7家省重點實驗室、10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49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今年又首次認定了15家市級重點實驗室。
如今,這些重大科研平臺,正陸續產出「高能」成果,賦能惠州海洋經濟發展。
「我們的科研團隊聚焦海水經濟動物健康高效養殖與良種選育,重點開展了石斑魚繁殖生理和養殖技術、貝類種質資源收集與品種選育、海洋魚類病害監測與防控等研究,承擔科研項目10余項,並獲得一批具備產業化價值的成果。」惠州學院應用生物技術研究所博士袁凱介紹。
其中,由該所周立斌教授領銜的「海洋牧場養殖石斑魚專用配合飼料的研製與開發」項目榮獲廣東省「雙百行動」海洋牧場產業科技成果典型案例一等獎。項目通過對石斑魚消化生理、營養生理和免疫增強劑的研究,研製出了適合海洋牧場養殖條件下的石斑魚專用配合飼料,提高石斑魚在海洋牧場環境下的生長效率和抗病能力,降低養殖成本,直接惠及惠州及廣東省的石斑魚養殖產業。
向新而行
惠州企業軍團競逐海洋經濟新賽道
埃克森美孚、中海殼牌等全球巨頭紮根大亞灣,其尖端化工材料技術為海纜防護、深海裝備製造提供不可或缺的高端材料支撐;億緯鋰能、德賽電池、緯世新能源等電子信息龍頭企業,為海洋裝備註入「高能動力」,驅動新能源智能船舶、電動衝浪板破浪前行;薩瓦運動器材、海德運動器材等一批惠州體育製造業企業,積極佈局水上運動、潛水、游泳運動賽道,已有燃油衝浪板、電動衝浪板、電動水翼板、潛水裝備等產品,紛紛搶灘海洋經濟……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在打造海洋經濟創新發展高地的進程中,惠州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技術為槳,在浩瀚的海洋經濟「藍海」中開闢新賽道,共同構成了惠州海洋經濟中「軟件」與「硬件」兼備的科技生態,共同擘畫出惠州海洋經濟的科技創新圖景。
惠州大亞灣艾利榮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坐落於惠州大亞灣石化區,是一家專業從事研發、生產、銷售各種多功能離子液體的高科技企業。
「我們主要從事離子液體新材料研發。」該公司技術團隊負責人吳君石是一名山東小夥,博士畢業后來到惠州。吳君石介紹,依託大亞灣石化區產業優勢,實驗室研發的基於離子液體的特種新材料具有安全、可靠等特點,可替代傳統材料用於核電設備、大型互聯網企業服務器冷卻、高性能纖維材料製備等,確保產生良好的經濟和環保效益。
在位於惠南科技園的惠州市緯世新能源有限公司實驗室里,工程師正將一款電池模塊浸入透明水槽中進行防水測試。這是為電動衝浪板研發的IPX8級高倍率電池,即將裝備於全運會海上救援艇和青少年衝浪項目。
「海洋是真正的‘極限測試場’。」緯世新能源總經理肖世玲拿起一款厚度不足2毫米的異形電池介紹,「我們要解決的不是常規續航問題,而是在高鹽、高濕、高壓環境下,實現高安全性、高倍率的能源突破。」
肖世玲透露,公司自主研發的衝浪板電池已通過2000次循環測試,容量保持率超85%,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這款電池能在苛刻的海洋環境中穩定輸出動力,保障裝備的全天候安全運行,不僅體現了惠州製造的「科技含量」,更成為撬動廣闊水上運動市場的新支點。如今,緯世新能源的產品正隨着惠州造衝浪板、無人機走向國際賽場,成為華南户外運動產業崛起中的「隱形冠軍」。
專家建議
惠州學院仲愷信息學院副院長黃劍鋒:
深挖科技潛能,加快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
寬廣的海洋藴藏着無限可能,科技興海、產業強海是解鎖這片「藍色寶庫」的關鍵。
「科技興海首先要不斷加大對海洋科技創新的投入,圍繞‘卡脖子’技術持續攻關,實現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惠州學院仲愷信息學院副院長黃劍鋒認為,惠州具有「2+1」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優勢,可以考慮在海洋電子信息、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製藥等領域持續發力,通過推動傳統海洋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性佈局海洋未來產業。
黃劍鋒建議,惠州要不斷深挖海洋科技潛能,進一步強化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有組織科研,圍繞海洋電子信息、海洋新能源、海洋裝備等關鍵領域核心技術開展攻關,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吸引高端人才,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運用科技賦能,引領推動惠州傳統海洋產業向高端、智能、綠色轉型升級。
同時,科技興海要加快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通過科技創新引入新技術、新要素、新業態,助力海洋領域生產要素優化提升,以信息技術、數字經濟、高端製造、人工智能等技術加快海洋生產技術創新突破,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培育壯大海洋新型儲能、海洋生物醫藥、深海科研、深海計算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集羣,推動海洋經濟向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及可持續方向發展。
惠州學院應用生物技術研究所博士袁凱:
構建產學研創新共同體,提升海洋經濟「科技濃度」
「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往往卡在‘最后一公里’。破解這一難題,關鍵是要構建一個政府、高校、企業三方深度綁定的產學研創新共同體。」惠州學院應用生物技術研究所博士袁凱在接受專訪時建議,政府、高校和企業三方應形成持續、穩定、互利的合作關係,通過政策引導、產業需求對接和開放應用場景等方式,提升惠州的海洋經濟「科技濃度」。
面對惠州海洋科技創新的現狀與未來,袁凱建議,政府部門需要扮演更積極的「引導者」和「服務者」角色。「政策扶持需要更精準地聚焦海洋生物醫藥、現代海洋牧場等細分優勢領域。」他補充道,「設立產業專項基金、推廣‘揭榜掛帥’機制、建設中試平臺,都是降低轉化風險、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的有效路徑。」
對於高校的使命,袁凱認為科研工作必須更主動地面向產業需求。「我們的科研項目佈局應緊扣惠州海洋產業的‘真實痛點’。例如,特色種質資源開發和高值化利用。同時,要完善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讓科研人員敢於、樂於投身橫向課題和產業化合作。」他還特別強調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要與龍頭企業共建現代產業學院,培養既懂技術又懂產業的複合型人才。」
在企業層面,袁凱建議,「企業需要更大膽地投入研發,並主動開放應用場景。要敢於向高校‘出題’,共建研發中心;更要敢於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為新技術、新品種提供首試首用的機會。」他以本地企業成功案例為例證,就像一方海公司深度融合一二三產,打造「一條魚產業鏈」,顯著提升了附加值,這就是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的生動實踐。
「只有三方協同,形成持續、穩定、互利的合作閉環,才能讓惠州獨特的海洋資源稟賦,通過科技賦能,真正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優勢。」袁凱表示。
海洋科技故事
科技助力
惠州鋰電加速「駛向深藍」
傍晚時分,珠江之上,「珠江翡翠號」純電動豪華遊船緩緩啟航。船艙內,遊客們伴着輕柔的江風欣賞兩岸夜景,聽不到傳統燃油船的轟鳴,也聞不到刺鼻的尾氣——這艘有着500個客位的「珠江夜遊最大純電動遊船」,支撐其平穩航行的核心動力,正是來自惠州企業億緯鋰能的船用電池系統。
搶機遇早佈局
惠州「地利+政策」助航海洋業務
作為鋰電池行業的頭部企業,億緯鋰能早在2016年便嗅到了海洋經濟的機遇,當年獲得中國船級社(CCS)認證,正式切入電動船舶領域。
「全球碳中和目標下,船舶新能源化是大勢所趨,而動力電池系統價格下降也讓純電動、混合動力船舶的滲透率逐步提升。」億緯鋰能儲能產品線銷售中心總經理敖翔介紹,基於環保要求與市場需求的雙重考量,億緯鋰能將海洋經濟相關業務納入儲能六大應用領域,視為重要戰略方向。
截至2025年3月,其船用電池累計出貨量已超526MWh,累計裝船量突破1300艘,超50%的電動船舶都選擇了億緯鋰能的配套解決方案,在細分市場樹立起領先地位。
紮根惠州這座海洋城市,億緯鋰能的海洋業務發展獲得了「地利」與「政策」的雙重加持。
地理上,惠州豐富的海洋資源為儲能技術提供了廣闊應用場景,從海洋牧場到海上鑽井平臺,都成為企業開展示範應用、拓展市場的「試驗田」;惠州的港口等航運資源則為電動船舶的推廣提供了便利。
政策層面,2023年7月出台的《惠州市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明確,對新型儲能製造業和應用項目優先保障用地並給予優惠地價,土地出讓底價可按工業用地評估價的70%執行。惠州市工信局還計劃在電價補貼、貸款貼息、固投補貼、採購獎勵等方面給予支持,為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競爭力「保駕護航」。
強認證重創新
核心技術賦能綠色航運實踐
海洋環境對電池的安全性、耐腐蝕性、穩定性要求嚴苛,億緯鋰能的核心產品憑藉過硬實力通過了國內外權威認證「大考」——除了中國船級社(CCS)認證,其船用電池及相關係統還獲得挪威船級社(DNV)、法國船級社(BV)、美國船級社(ABS)等認可,可廣泛應用於客船、貨船、公務船、工程船、海洋平臺等所有船舶場景。
技術創新是企業開拓市場的「核心引擎」。近期,億緯鋰能推出的船用電池新品亮點十足:LF310電池實現15年長壽命,LF125P電池具備3C充放電高倍率性能,大幅拓展了應用場景,能直接提升船東收益。
在行業標準與技術平臺建設上,企業也積極發力——參與修訂CCS規範,聯合CCS開發船用產品驗證數字化平臺,還與CCS、712研究所共建武漢綠色應用工程研究中心,推動行業標準化發展。
更值得關注的是,億緯鋰能在船舶行業持續保持技術領先:首個推出液冷系統,首個取得箱式電源的CCS型式認可,首個推出3C高倍率電池,不斷刷新船用電池系統的安全與可靠性標準。
以「珠江翡翠號」為例,該船搭載的正是億緯鋰能LF280K電芯集成的電池系統。這款電芯不僅持有CCS型式認可證書,更具備超8000次的循環壽命,可支持電池系統10年以上的生命周期。從實際價值來看,「珠江翡翠號」預測單船年減排量約550噸,推動珠江水域船舶綠色轉型;對船東而言,長壽命電池大幅降低了能源與維護成本,而無噪聲、無尾氣、無振動的乘船體驗也提升了運營收入,真正實現「降本增效」。
科技惠民
海島微電網點亮村民新生活
在惠州大亞灣的碧波之中,三門島曾是一座被「電」困住的孤島。由於遠離陸地電網,島上村民長期依賴柴油發電,不僅成本高昂、電壓不穩,濃煙與噪聲更困擾着村民們的日常起居。
改變,始於一項海洋科技實踐——海島微電網的建設。2024年12月,島上北扣村首期微電網投運,風電、光伏和儲能系統首次替代柴油機,照亮了漁村的夜晚。今年8月,媽灣村二期工程竣工,進一步擴大風電和光伏規模,實現全天候穩定供電。電費從近3元/度降至約0.63元/度,冰箱、空調紛紛進入海島家庭,村民真正實現了「用電自由」。
科技賦能背后是攻堅克難的智慧。面對巨型設備跨海運輸難題,技術團隊創新採用「液壓錨定系統」,在風浪中牢牢穩住儲能裝置;島上土壤松軟、濕度高,他們便澆築高標水泥基座、提升設備防腐等級,確保設施紮根海島。就連27米長的風機葉片,也通過改造運輸車輛、精準避讓植被,實現了「不傷一草一木」的綠色運輸。
如今,海島夜空不再被柴油機的轟鳴籠罩,取而代之的是風機輕吟與光伏板靜默儲能。村民李建傳開始翻修老房規劃民宿,餐廳老闆鄧雪娥不再為食材保鮮發愁。新能源不僅改變了生活方式,更點亮了海島產業發展的新希望。
總策劃:王昆發
總統籌:卓炬明、於澤、李朝榮、劉智慧
策劃統籌:李建國、何運平
採訪統籌:張旭華、曾興華
編輯統籌:嚴藝超、林正淳
採寫統籌:謝寶樹
文字採寫:謝寶樹、陳春惠、遊璇鈺、劉豪偉
惠州發佈編輯部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