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5 16:55
原標題:光伏高管大遷徙
「沒有經歷裁員、降薪,已經是頂配人生」
這句話放在光伏行業不是自嘲,而是真實寫照。
超過15萬光伏從業者失業,停產、降薪、裁員幾乎成了光伏行業職場關鍵詞。
曾經,手握高薪股權的光伏高管們,是職場頂配人生的樣本,而今在寒冬侵襲下也不得不面臨職這場大遷徙。
近三年來光伏企業管理層動盪頻繁,高管密集離職,而這種趨勢在今年還在進一步加劇。
今年以來,至少超50名高管離職或辭職,涉及33家光伏上市企業,其中董事長、總經理級別達31人。
在這些頻繁的高管調整中,隆基、天合、晶科、晶澳、通威等頭部企業竟無一缺席。
無論是已躋身金字塔頂端的高級職業經理人還是普通打工人,紛亂的離職潮從下到上,席捲着整個行業。
不同於前幾年產能擴張引起的高管跳槽,如今高管流動性質也發生了巨大改變。
大多數高管職位調整實為企業生存期換血,更多是出於危機應對而頻繁換帥。
在這一轉變下,高管變動的具體表現也有所變化:
被動換帥比例大幅上升,尤其是業績不達標下的強制更換;
內部提拔比例增加,企業更傾向於使用熟悉公司內部情況的*;
換帥決策速度加快,從識別問題到更換領導層的時間大幅縮短。
面對高風險、高壓力、低容錯、快節奏職場環境,光伏高管們各自施展變招,尋求破局,踏上不同的逐光之路。
縱觀這些行業高管的再就業去向,大體上可以歸納為這三條路徑。
01
自立門户的創業者
在阿拉伯半島的東南角,波斯灣的咽喉要道,一座年產10萬噸、總投資超百億的多晶硅工廠正從滾燙的沙礫中拔地而起。
這個項目一旦投產,將佔據全球約4.4%的市場份額,成為中國之外,全球*的硅料生產基地。
這盤大棋的幕后操盤手究竟是誰?是行業巨頭協鑫?還是某個神祕的中東財團?
答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2024年3月,項目奠基儀式上,站在中心的有一位華人面孔,他就是張龍根。
在近一批選擇自立門户的創業者中,張龍根是海外破局的代表玩家。
2023年,時年59歲的張龍根從硅料四巨頭之一的大全能源離職,將人生最后一段職業生涯押注在中東的土地上。
放棄了成熟平臺的庇護,選擇自立門户的張龍根,他的履歷頗具傳奇色彩。
1964年5月出生,美國國籍,西德克薩斯A&M大學專業會計和工商管理雙碩士學位,手握美國註冊會計師。
他最早曾是一位中國農業銀行江蘇省分行的信貸官員,之后在外企工作多年,2006年回國后大顯身手,操刀了*家房地產企業赴美上市,深諳資本運作之道。
2008年,他投身光伏,曾先后任晶科能源首席財務官、董事,開曼大全董事和首席執行官,以及新疆大全董事、副董事長。
這期間他再一次主導了晶科能源赴美上市,后又推動了大全能源成功迴歸A股。
除此之外他參與推動大全能源多晶硅產能擴張至年產10.5萬噸,成為全球硅料市場的重要一角。
戰功赫赫的的張龍根曾有一段時間同時兼顧大全能源和晶科能源兩家公司。
然而金光閃閃的履歷抵擋不了行業周期。
2023年受光伏上下游供需關係影響,多晶硅價格大幅下跌,遭此影響,大全能源23年營收下降47%,淨利下滑近70%,公司人員動盪,多名高管和核心技術人員離職。
張龍根也站在了他職業命運的又一個轉折點上。
在價格戰的泥潭和白熱化的內卷中,張龍根看到了危局中的另一面。他將目光投向海外,去中東,去那個擁有世界級深水港和低廉的能源成本的阿曼。
2023年8月他從大全辭職,成立聯合太陽能公司,在蘇哈爾港及自貿區建設中東首座大型多晶硅工廠。
這一次他再度展現了其強大的資本運作能力。
2023年9月,項目獲得IDG資本1.58億美元的注資,2024年8月,再獲阿曼投資局(OIA)1.56億美元融資支持,今年再度拿下國際金融公司(IFC)高達2.5億美元融資。
多方支持下,項目進展順利,如今即將竣工,進入投產倒計時。
依託阿曼的區位優勢,通過便捷的海運網絡可輻射歐洲、非洲和亞洲市場,另外還高度重視美國市場的產品認證與研發,預留部分產能或將流向歐美市場,為規避地緣政治風險佈下先手。
張龍根並不是孤例。
前協鑫集成董事沈承勇出任仁爍光能CEO、前通威股份董事長兼CEO謝毅辭職創辦和光同程、前晶澳科技副總裁李棟2025年出任同輝能源總經理。
這些創業公司匯聚了產業領軍者、研發專家和資深經理人,正憑藉經驗與創新探索行業新增長點。
02
臨危受命的救火隊長
在行業寒冬中,失去了大平臺的庇護,選擇加入其他光伏企業是一種常規選擇。
其中一些高管臨危受命,充當救火隊長,選擇利用自己過往的成功經驗和行業資源,為陷入困境或跨界轉型的公司賭上一把。
新晉救火隊長周丹是光伏行業中青代的代表人物。
1981年出生,本科畢業於英國牛津布魯克斯大學,香港大學在職研究生學位,持有英國特許公認註冊會計師(ACCA)。
他自2011年加入通威集團,歷任通威集團光伏投資負責人、通威太陽能財務總監(CFO),並於2021年8月2日升任通威太陽能董事長兼總經理。
在他的帶領下,2021年,通威股份營收達634.91億元,其中太陽能電池、組件業務貢獻約249億元,太陽能電池出貨量穩居全球*,2021年公司淨利潤高達127.5%,2022年更狂攬257億。
他全程參與並核心領導了通威太陽能電池片板塊的建設與發展,將其成功地從零打造成為全球規模*、盈利能力最強的專業化太陽能電池片企業。
隨着通威股份市值的水漲船高,周丹在通威的職業經理人生涯也到達天花板。
2022年5月,周丹華麗轉身,加盟異質結初創企業華晟新能源,擔任CEO,成為僅次於創始人兼董事長徐曉華的二號人物。
在業界期待他進一步推動華晟的產業化進程之時,猝不及防的上演了戲劇性的一幕。
周丹突然接到通知被離職,這段被寄予厚望的合作僅僅維持了 15 個月。
官方對外宣稱是經營理念分歧,但周丹本人在迴應媒體時表示 「我也是突然接到通知,告訴我,我和董事長有理念分歧,所以要求我離職的。」周丹強調這一決定
技術出身的創始人徐曉華可能更看重技術路線的純粹性和*主導權,而職業經理人周丹則可能更強調規模化、成本控制和體系化運營。
最終,擁有決策權的創始人更換 CEO,親自接管公司全面運營工作。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哪怕已經爬到打工人金字塔頂端,他們真實的離職原因,連同那些不為人知的無奈與掙扎,最終都被簡化為公告里的一句 「個人原因」,被無聲吞沒在行業的巨浪中。
時隔一年后,我們看到周丹的新動態,他於2024 年底加盟華民股份。出任總裁,繼續充當救火隊長,承擔着扭轉頹勢,力挽狂瀾的重責。
彼時這家2022年剛跨界進入光伏的企業,正面臨持續虧損、增收不增利、資產負債率高達81.64%的巨大挑戰。
好在周丹也不負所望,上任不到一年,華民股份經營情況持續向好,上半年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虧損明顯改善,較上年同期減虧40.78%。
更關鍵的公司毛利率轉正,看來在成本控制和管理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另外公司加快了向源網荷儲領域延伸的步伐,並再度跨界,佈局具身智能硬科技賽道。這讓華民股份這位跨界光伏的硅片新貴,具有更廣闊的前景想象空間。
8月27日華民股份公告夏宇辭去董事會祕書職務,周丹又一肩挑起了華民股份董祕的職務。
周丹要面對的挑戰也是巨大的,除了產能過剩的外部環境,公司盈利能力弱之外,90 后二代剛接班,內部動盪。
在這諸多挑戰下,周丹能否憑藉其深厚的行業經驗和操盤運營能力,實現力挽狂瀾的傳奇,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
另一位光伏老將唐駿可以説是救火隊長的老牌代表,他曾被戲稱是潤陽股份董事長陶龍忠請來的救兵。
他曾在昱輝陽光、無錫尚德等光伏企業任職多年,經驗豐富。2022年他加入連續虧損的億晶光電擔任總經理,並在當年就幫助公司實現扭虧為盈。
正是由於過往的「救火」經驗,2024年,在潤陽股份衝擊IPO的關鍵時刻,被彼時的董事長陶龍忠看中,被聘請空降擔任總裁。
相傳唐駿在光伏圈人脈廣闊。
潤陽相關人士曾透露稱唐駿入職潤陽后,更換了一批之前與潤陽合作多年、但不肯接受墊款的供貨商,經唐駿介紹新供應商,許諾給予潤陽相對寬松的賬期。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潤陽緊張的資金面。
不幸的是好景不長,入職僅3個月后,一波又一波的巨浪拍面而來。
先是6月,IPO批文失效,潤陽上市之路就此終止。
緊接着因資金鍊緊張多個基地陸續停產放假。而內憂下還有外患,天合光能兩度在美國向潤陽提起訴訟,指控其兩項TOPCON技術專利侵權。
公司陷入困境,身為總裁,唐駿自然難辭其咎。但即便能力再強的職業經理人,也無法完全對抗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和企業深層次的結構問題,無法短時間內力挽狂瀾。
之后悦達集團入主潤陽股份,原董事長陶龍忠的降職保留,唐俊在2024年4月正式離職,算下來在潤陽工作未滿1年,還沒找好下家,裸辭收場。
看來救火隊長並不好乾,是一個高風險的選擇。
為一家遇到危機的公司下注,能否賭贏的關鍵還是在於平臺本身的健康程度以及市場時機。
03
另闢蹊徑的轉型者
在行業下行周期,不再停留於光伏存量市場的內卷,而是即時掉頭,轉向儲能、能源管理等關聯度高、增長潛力更大的領域看起來是一種更具前瞻性的職業佈局。
王英歌算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他曾在光伏龍頭隆基股份工作近15年。2010年從戰略規劃處經理起步,2014年臨危受命,從未涉足組件業務的他,被任命為隆基樂葉組件業務的市場負責人。
而后,在他上任短短三年內,隆基的組件業務便實現了從零到一百億的突破。彼時正值光伏行業「單多晶之爭」最為激烈的時期,他致力於隆基單晶組件的全球市場推廣,可以説為隆基打贏單晶為王的關鍵戰役立下汗馬功勞。
2020年王英歌升任隆基股份品牌總經理,負責集團層面的品牌戰略與管理工作。沒多久隆基進軍氫能,王英再度肩負新使命。
2021年4月他出任剛成立的隆基氫能公司副總裁,負責市場、營銷管理、客户管理等工作。
又是在短短三年內,隆基氫能一躍成為國內鹼性電解槽中標規模*的廠商,產能規模也位居行業*。
他還推動隆基氫能出海,擁抱全球市場。截至2023年,隆基氫能已在澳洲、印度、烏茲別克斯坦等市場有所斬獲。
在一次採訪中王英歌強調,如果氫能發展起來,其發展速度將遠超光伏行業的發展速度。
對於氫能行業發展走向,王英歌持樂觀態度。
對於2024年全球氫能市場,王英歌曾認為相對2023年可能依舊會呈現60%~70%的增長趨勢。
但是,任誰也沒想到,2024年全球綠氫遇冷,多個大型綠氫項目取消或放緩。
隆基綠能調整戰略,總經理李振國曾表示要把氫能當作第三曲線,第二曲線則可能是光伏跟儲能結合的應用方向。
隆基氫能優化收縮,大量裁員,在此背景下,王英歌於2024年10月離開隆基,迅速加盟儲能逆變器龍頭固德威,擔任副總裁,分管市場和投資。
但彼時,固德威的情況也不樂觀,2024年前三季度固德威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2.51%,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99.03%。
王英歌的加盟也頗具一些救火的意味,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固德威已在氫能領域有所佈局,申請了光伏制氫專利,並推出直流耦合制氫系統。王英歌氫能領域經驗,可能為固德威開拓新的業務增長點。
履新后,王英歌迅速投入工作,發揮其在隆基積累的市場營銷,品牌管理的經驗,貫徹執行固德威「源網荷儲智」全場景解決方案的戰略重心。
在加入固德威后的這大半年里,多個公開活動中都能看到王英歌的身影,頻繁在公開場合發聲,積極傳遞固德威戰略佈局和發展信心。
另外就在不久前,另一位光伏老兵曾海也轉身加入光儲賽道。
據行業消息,前晶澳科技中國區分銷業務部部長曾海,在SENC展會后離職,現已加入一家準備赴港上市的光儲龍頭企業。
從傳統光伏分銷到光儲融合,曾海的轉型再次印證了儲能賽道對光伏人的吸引力。
光儲融合賽道更加熱鬧了起來。
陽光電源,阿特斯等率先佈局光儲融合的企業已經嚐到了甜頭,隆基、通威等光伏巨頭也陸續入局儲能。
無論是光伏企業還是光伏高管,都將儲能視為轉型破局的關鍵點。
結語
有一個普遍現象是:
除了極少數轉入非光伏行業、進入投資機構、擔任顧問或直接退休的高管,大多數光伏高管依然選擇留在光伏的牌桌上,只不過在行業上下游延伸、融合、創新,再造新牌局。
光伏行業降本增效下是流水的職業經理人。
2023 年至今多家光伏企業降本增效的重點放在了中高層和銷售端,多家企業銷售負責人近三年以來歷經調崗、降職或被迫離職,甚至拿不到任何賠償。
更嚴峻的是,被離職后找到新機會的周期正在無限拉長,曾經頭部企業的銷售負責人,如今也不得不在家 「釣魚」。
與離職相對應的是新的人才補位。
光伏企業在高級人才的聘任上,除了從內部提拔這一方式之外,還有就是通過外部引進,但很明顯的一點是近兩年從外部引進變得越加謹慎,要求也越高。
總的來看外部引進的高級人才的崗位可以分為這幾類:
1.高指標的救火先鋒。
除了要求具備同業務類型的運營管理經驗,最主要的是要有行業深厚的資源,揹負高業績指標,企圖引進資源通天的經理人來扭住鉅虧的業績。
最常見的是跨界企業在光伏業務中遭遇慘敗后,聘請資深內行人來穩住舵盤。
2.特定技術領域的領軍人物。
擁有深厚特定技術背景的高管愈發受到重視,企業希望通過技術領軍人物的加盟,在關鍵的技術路線選擇和研發進程中佔據優勢。
3.全球化運營與海外市場拓展。
面對日益複雜的國際貿易環境和全球化的市場佈局,具備跨國公司管理經驗和全球視野的高管成為各大企業爭奪的焦點。
尤其是具有 0 - 1 搭建海外團隊的負責人,如果過往具有亮眼的背景或業績則更是一票難求。
這是一個*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這場席捲光伏行業的高管大遷徙,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整個產業在劇烈變動中的韌性與活力。
無論是張龍根、尤泓明的海外破局,還是周丹臨危受命,亦或是更多像王英歌這樣的轉型者的破界前行,他們用行動詮釋瞭如何在最壞的時代尋找更好的機遇。
這批光伏高管,都已成功穿越了不止一個周期。
無論是逆勢創業還是臨危受命,背后似乎都有一種「那些殺不死我的終究會成就我」的信念。
在順風時做到高歌猛進可能是大勢所趨,但能在逆境中能穩住全局,並且開創出一條新路,正是這批新能源人最核心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