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5 18:02
(來源:浪哥財經)
……
科技,連出2大利好。
第一,核聚變突破。
10月14日,中核集團相關研究院,在磁約束核聚變能量導出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將有力支撐我國聚變實驗堆的后續建設。
並且,我國有望在2030年通過核聚變發電點亮第一盞燈。
那麼,為何核聚變如此重要?
我們在前面的直播中解讀過,核能有核裂變和核聚變兩種主要形式,而核裂變已經實現可控,並且進入了商業化應用,也就是目前的核電站。
但核裂變面臨兩個限制;
一個是原材料極度稀缺,核裂變需要的鈾等重金屬元素在地球上含量稀少,且無可替代。
一個是污染風險,核裂變反應堆會產生放射性較強的核廢料,后續處理極其複雜。
這個時候,核聚變被寄予了厚望!
核聚變主要利用氘—氚作為聚變燃料,而氘在海水中藏量巨大,成本低儲量大足夠用上億年。並且,核聚變不會產生放射性物質,安全性更好。
核聚變反應早就得到了實現,典型的就是氫彈。但是這種聚變反應還沒有實現可控,現在如果能實現可控核聚變,就相當於擁有了無限的能源。
所以,可控核聚變,也被看作是未來終極能源爭奪。
在這一領域,我國已經領先。
2025年1月,EAST也就是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1066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刷新了世界紀錄,距離「無限」清潔能源更近了一步。
當前,可控核聚變正從技術導入期逐步進入到成長期,產業鏈企業也有望迎來加速。
產業鏈核心,集中在磁體環節、真空室和堆內構件、電源總成、微波和電源器件、燃料增殖和循環、檢測設備等領域。
比如國內A公司,旗下參股公司已經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項目)三大核心繫統的設備供應商,同時也是全球唯一通過ITER組織認證的磁體支撐系統供應商。
第二,特斯拉機器人再次進化。
就在10月4日,馬斯克發佈了一段特斯拉機器人Optimus練功夫的視頻,並且迴應稱「是AI,不是遙控。」
可見,人形機器人性能又得到了新的提升,進一步加快了商業化的腳步。
特斯拉計劃於2025年底推出Optimus第三代,2026年正式量產。
當前,隨着雙環傳動、三花智控、兆威機電等產業鏈企業的技術突破,人形機器人不但性能上有了大幅提升,成本也在大幅下滑,具備商業化的條件。
數據來看,在醫療、工業、服務等需求推動下,到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銷量有望突破60萬台,行業規模有望超1000億美元。
對人形機器人這個新產業,沒有誰比我們更堅定,因為我們一直以來就在直播中,不斷的解讀相關產業鏈以及AI的延伸,包括PCB、CPO等,邏輯都已經很透徹。
之所以這麼堅定,是因為我們很清楚技術更迭,對產業趨勢的影響。尤其是機器人產業鏈相關企業,已經開始加速釋放訂單和業績。
而從人形機器人產業鏈角度看,核心價值量就在8個領域;比如主控芯片、旋轉關節、線性關節、控制器、靈巧手、皮膚等。
但是,卻忽略了三個新技術領域;
1、PEEK材料。
PEEK材料是一種特種工程塑料,其密度僅有鋁合金的一半不到,強度卻是鋁合金的7.9倍,是人形機器人身體結構材料的首選。
但由於具備極強的工藝壁壘、成本壁壘等,目前全球80%的份額被海外企業佔據。
國內企業中,儘管B和C公司PEEK材料年產能超1000噸,但真正快速切入機器人產業鏈的卻是D公司。
2、MEMS技術。
MEMS,即微機電系統,是一種技術平臺和製造工藝。它利用集成電路的微納加工技術,將電子電路、傳感器、執行器等多個元件集成在一個微米硅基芯片上。
在人形機器人上,MEMS技術類似於「感官」和「小腦」,是機器人感知環境和實現精準運動控制的基礎,市場規模在100億美元以上。
目前,國內一家公司已經打破壟斷,處於快速放量階段。
3、液冷。
液冷,原本為AI服務器而生,但是隨着機器人的快速商業化落地,正快速應用於機器人領域。
數據顯示,預計到2030年全球數據中心液冷市場規模約100億美元。
這個時候,能同時切入AI和機器人的液冷企業,訂單彈性會更大。
對這3個新技術,我們也會在后面的直播中繼續解讀。
……
終於要和大家見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