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5 18:08
2025年10月8日,北京雲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雲跡科技」)啟動招股,以每股95.6港元的價格發售690萬股,預計募資淨額約5.9億港元,計劃於10月16日正式登陸港交所。
這意味着雲跡科技將有望摘得「機器人服務智能體第一股」的桂冠。
這家成立於2014年的機器人公司,曾獲得阿里巴巴、騰訊、聯想、攜程等明星資本的多輪投資,卻連續三年累計虧損8.15億元,揹負着高達19.25億元的贖回負債。
資本市場上,雲跡科技緊急奔赴港交所上市,這家擁有騰訊、阿里聯手的機器人公司,用虧損換規模的故事如何續寫?
資本壓力下的上市之路
雲跡科技成立於2014年,主營業務主要為商用服務機器人(配送機器人、前臺機器人等)及AI?數字化系統平臺(HDOS、UP?服務平臺),服務場景覆蓋酒店、商業樓宇、醫療、工廠、公寓等多行業。
雲跡科技的IPO征程是一場由A股轉向港股的緊急突圍。原本計劃登陸科創板的雲跡科技,在2025年3月終止輔導協議后,迅速轉戰港股,選擇通過18C章「特專科技公司」通道上市。
雲跡科技創始人支濤對外解釋「港股國際化程度高」,但資本市場更相信另一種翻譯:A股盈利門檻越收越緊,持續虧損的雲跡已無法在內地説清「何時賺錢」的故事。
轉板背后是嚴格的對賭協議。根據招股書披露,若公司未能在18個月內完成上市,投資方將恢復贖回權,雲跡科技則面臨鉅額現金償還壓力。截至2025年5月末,公司賬面上的贖回負債已高達19.25億元,而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7513.5萬元。
股權結構高度分散加劇了決策複雜性。創始人支濤持股僅9.73%,無單一機構股東持股超10%(最大機構股東沸點持股10.7%,騰訊持股9.09%,阿里系持股2.94%)。這種「無控股股東+多機構制衡」的結構,在融資斷檔期更易引發決策分歧。
自2021年12月完成D輪融資后,雲跡科技已超過三年未獲得新的資本注入。如今,公司成為首批以18C章程赴港上市的特專科技公司之一,預計為公司后續研發投入和全球擴張提供資金支持。
業績波動中的經營困境
從財務數據看,雲跡科技呈現出「收入增長但虧損持續」的典型科技企業特徵。公司總營收在2022年為1.61億元,2023年略微減少10.0%至1.45億元,2024年大幅回升68.6%至2.45億元。
不過,公司虧損局面仍未扭轉。同期,公司淨虧損分別為3.65億元、2.65億元和1.85億元,三年累計虧損達8.15億元。2025年前5個月,虧損進一步擴大至1.18億元,相比2024年同期的0.84億元,虧損幅度增加40%。
毛利率的提升是雲跡科技財報中的亮點。從2022年的24.3%提升至2024年的43.5%,三年提升19.2個百分點。這一改善主要來源於兩方面:一是規模效應帶來的硬件成本下降,二是高毛利軟件業務佔比提升。
然而僅隔一個季度,雲跡科技綜合毛利卻掉頭向下,2025年1~5月毛利率跌至39.5%。公司解釋「新品上市讓利拓客」,實則是行業內卷、酒店業主議價權提升的雙重擠壓。
然而,現金流狀況仍未健康。雲跡科技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從2022年的-1.7億元改善至2024年的-0.4億元,仍未轉正。2025年前5個月約為?0.53?億元,近期經營現金流情況進一步惡化。
與此同時,公司的資本開支每年維持在4000~6000萬元,用於擴產與研發。自身「造血」不足,雲跡只能依賴外部輸液:B—E輪融資合計吸金超20億元,阿里、騰訊、攜程、聯想等巨頭係數入股。但「金主」並非做慈善,多輪投資協議暗含對賭——若2026年底前未完成上市,公司需按8%年化回購,粗略估算贖回本息高達19.25億元。一旦IPO破發或流動性枯竭,雲跡將直面「股權+現金」雙殺。
截至2024年底,雲跡科技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1.05億元,而2024年三項費用(銷售、管理、研發)合計1.7億元。根據當前費用支出情況預計,公司的現有資金僅能支撐數月支出。
單一場景依賴與價格戰
雲跡科技的商業版圖高度依賴酒店場景。2022年至2024年,酒店場景收入佔比分別為70.1%、95.1%和83%。這種高度依賴使其業績容易受到酒店行業波動的影響。
為應對這一挑戰,雲跡科技正在積極推進場景多元化戰略,拓展寫字樓、商場、醫院等新場景。然而2024年公司非酒店場景收入佔比仍不足17%,且客户以「一次性採購」為主,回購率無法保證,新業務尚未形成第二增長曲線。
行業價格戰愈演愈烈。雲跡科技主力機型「格格」系列平均售價從2022年的2.68萬元下降至2024年的2.09萬元,降幅達22%。剛推出的UP系列價格更是從2023年的5.42萬元「腰斬」至2024年的2.23萬元,降幅達58.86%。
更令人擔憂的是,雲跡科技的「潤」系列機器人從2016年的13.6萬元降至2024年的1.31萬元,價格縮水超90%。這種價格壓力主要來自競爭對手的激進定價和行業標準化程度提升。
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到2029年中國酒店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約30億元,年複合增速降至15%以下。雲跡2024年國內收入2億元,市佔率已達12%。若要保持增速,要麼提價,要麼擴場景。提價已被證明削弱毛利;擴場景方面,醫院、樓宇、餐飲賽道早有優地、普渡、擎朗深耕,雲跡科技2024年非酒店場景收入佔比仍不足17%也顯示公司第二增長曲線的競爭力尚有不足。
目前,雲跡科技的技術路線正經歷從硬件到軟件的艱難轉型。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雲跡科技在國內擁有979項註冊專利和487項專利申請,以及167項軟件版權。但這些專利核心集中於硬件結構設計,在AI決策系統、多模態感知等底層算法方面缺乏差異化競爭力。
2024年底公司CTO林小俊離職創業,進一步削弱技術路線的穩定性。林小俊是北京大學自然語言處理專業博士,作為公司核心人員,他的離職引發外界對其經營穩定性的猜測。
與此同時,研發投入持續收縮。雲跡科技研發開支從2022年的0.68億元縮減至2024年的0.57億元,佔總收入比重由42.0%腰斬至23.4%。研發團隊規模也相應縮減,截至2024年末,雲跡科技的研發團隊由66位機器人行業的專家和資深工程師組成,較2022年減少12%。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銷售及營銷開支、行政開支中的員工開支大幅增加。銷售及營銷開支在2022年佔營收比重高達64.2%,2024年雖降至23.8%,但仍高於行業平均水平,凸顯「保市場棄技術」的短期策略。
戰略轉型與突圍
面對重重挑戰,雲跡科技正試圖通過戰略轉型尋找突破口。公司從單純的硬件銷售向「硬件+軟件+服務」一體化解決方案轉型。2024年,AI數字化系統收入佔比已達22.8%,且毛利率高達61.5%,顯著高於硬件業務的38.1%。
雲跡科技先后推出三代機器人產品,完成了從「專用機器人」向「通用平臺」的戰略轉型。2023年推出的UP系列標誌着雲跡科技產品戰略的重大轉變,該系列機器人具備模塊化設計能力,可根據不同場景需求快速適配功能模塊。
雲跡科技成功推出HDOS(HospitalityDigitalOperationSystem)行業首批服務智能體應用系統,通過「AI智能體+具身智能」融合應用,構建全鏈路自閉環工作流。這種商業模式轉變不僅提升了雲跡科技的盈利水平,更增強了客户黏性和長期競爭力。
國際化拓展成為雲跡科技的重要戰略方向。雲跡科技是首批落地香港的3家科創企業之一,並設立子公司SkyTreadTech,開展國際化試點。截至2024年底,其機器人已覆蓋全國329個地級行政區,幾乎覆蓋每個城市。
雲跡科技用十年講了一個「機器人服務智能體」的宏大敍事,卻在財務數據上留下一條「收入波動—虧損收窄—現金流失血」的崎嶇曲線。港股18C章給了它一次「帶病上市」的窗口,但也把最殘酷的問題拋給市場:當資本紅利退潮,酒店機器人究竟是一門可持續的生意,還是一場對賭驅動、資本催肥的階段性繁榮?
未來答案或許將在港交所的市場驗證中揭曉。(《理財周刊-財事匯》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