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5 16:31
近日,廣州農商銀行(01551)發佈公告,宣佈董事會已批准一項潛在非常重大出售事項,擬通過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轉讓一批債權資產,初步最低代價約122億元。
公告顯示,本次擬出售的資產為廣州農商行依法享有的債權資產,即持有的信貸資產(貸款),涵蓋本金、利息、代墊司法費用及違約金等全部相關權益,截至2025年6月30日,該批資產本金余額約149.8億元,對應利息合計約39億元,代墊司法費用約0.5億元,違約金約0.02億元,債權總額合計約189.3億元;經表內應收利息及資產減值準備等因素抵減后,未審計賬面價值約121.3億元,初步最低轉讓代價較賬面價值輕微溢價0.68億元。
從行業分佈來看,該批債權集中於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房地產業等領域,其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佔比38.78%(本金余額58.1億元),房地產業佔比20.5%(本金余額30.6億元),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佔比分別為16.27%、9.81%,其余行業佔比均不足10%;財務數據顯示,該批資產近年持續虧損,2023年、2024年税前淨虧損分別約5.1億元、10.6億元,稅后淨虧損分別約3.8億元、8億元。
三年累計轉讓債權481億
時間回溯,廣州農商行的大規模資產轉讓起始於2023年底,此后每年都在持續推進。2023年12月31日,該行完成了首次百億級資產處置交割,轉讓的資產包包含對公貸款及金融投資類資產,債權總額約145.9億元,其中貸款本金余額達到149.9億元,最終以94.7億元的總對價出售,本金折扣率約為6.3折。此次交易採用分散承接模式,受讓方共有105家,其中包括由銀行董事馮耀良控制的廣州華新集團有限公司,其受讓了0.18億元資產,其他獨立第三方合計受讓94.49億元。
到了2024年,廣州農商行的資產轉讓有了新的方向。11月,該行率先發布公告,計劃轉讓第二筆百億級資產包,債權總額同樣是145.9億元,初步定價約100億元。經過一個月的準備,這筆交易在2024年12月31日正式完成,最終以99.93億元的價格出售給廣州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採用分批次現金支付的方式。這個資產包呈現出極高的行業集中度,房地產業本金余額佔比高達96.67%,涉及本金114.7億元。
轉讓完成后,該行房地產貸款余額相比2024年上半年末大幅減少21.6%,同時一次性處置了38.4億元不良貸款。然而,高集中度也帶來了處置成本壓力,此次交易產生了約3.5億元虧損,凸顯出房地產不良資產在估值時面臨的折價難題。
從規模來看,廣州農商行2023-2025年三次資產轉讓累計覆蓋債權總額達481.1億元,累計轉讓代價達316.6億元,其中已完成交割的前兩次交易實際回籠資金194.6億元,2025年交易若順利完成,將再補充122億元運營資金,為該行流動性儲備提供重要支撐。
從實際影響來看,廣州農商行這三輪資產轉讓的風險出清效果已逐步顯現:前兩次交易中,2024年向廣州資管轉讓涉房資產包時,已直接處置38.4億元不良貸款;而2025年擬轉讓的資產包風險特徵同樣突出——該資產包2023年、2024年累計税前淨虧損達15.7億元,若轉讓完成,將進一步降低該行不良貸款率,緩解后續撥備計提壓力。
行業風險敞口也從2024年的高度集中轉向多元:2024年轉讓的資產包中,房地產業本金佔比高達96.67%,2025年擬轉讓資產則覆蓋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房地產業、批發和零售業等多領域。
財務層面,該行此次資產處置呈現「短期讓利換長期健康」的特徵。據公告披露,2024年轉讓145.9億元債權時,因涉房資產估值折價,最終以99.9億元成交,產生約3.5億元虧損;但2025年擬轉讓資產的定價策略更趨穩健——122億元初步底價較121.3億元未審計賬面價值溢價0.7億元,體現資產估值能力的提升。資金回籠方面,前兩次交易已為該行帶來194.6億元現金,若2025年交易順利完成,累計回籠資金將超316億元,這些資金可用於補充核心一級資本或拓展優質信貸業務,助力改善其高度依賴利差的盈利結構。
淪為行業「后進生」
從核心財務數據與監管指標來看,《財中社》注意到,廣州農商行近年來資產規模有所擴張,但盈利端持續承壓。
先看盈利表現,這幾年該行的盈利指標呈現連年下滑趨勢,在行業內的排名也處於墊底位置。
利潤表數據顯示,其營業收入從2020年的212.2億元開始,逐年持續下降,到2025年中報時已降至80.4億元,其中2024年的同比降幅達到12.8%;淨利潤的下滑幅度同樣明顯,從2020年的50.8億元逐步減少至2025年中報的13.7億元,2024年同比降幅25.9%,進入2025年上半年后,淨利潤仍未扭轉下滑態勢,同比下降11.2%。與此同時,各項盈利能力指標也同步惡化,淨息差從2020年的2.01%降至2025年中報的1.03%,生息資產收益率從4.23%降至2.78%,總資產收益率(ROA)則從2020年的0.55%降至2025年中報的0.11%,這些指標均處於行業較低水平。
在資產規模與業務結構方面,該行呈現出總資產擴張但信貸增長乏力的反差。資產負債表顯示,總資產規模從2020年的1.03萬億元增長至2025年中報的1.41萬億元,實現了穩步擴張,但貸款總額卻出現了近十年來的首次下滑:2024年末貸款總額為7202.3億元,同比下降1.5%,這一規模還被上海農商行趕超;到2025年上半年末,貸款總額進一步降至7173.4億元,較2024年末再減少28.9億元。
與信貸業務的疲軟形成對比的是金融投資業務的快速發展,2025年上半年末,該行金融投資額達到4799.5億元,同比增長13.8%,佔總資產的比例上升至34.1%,無論是增速還是佔比,在四家萬億級農商行中都位居首位。
要知道,此前該行貸款總額佔總資產的比例自2019年起始終保持在50%以上,在四家同行中佔比最高,如今金融投資業務的大幅擴張,既是該行對業務結構的主動調整,也從側面反映出信貸業務增長面臨的困境。
若放到行業對比中看,廣州農商行的盈利表現同樣處於墊底位置。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全國總資產突破萬億的農商行共有四家,分別是渝農商行、滬農商行、廣州農商行和北京農商行,廣州農商行的總資產規模處於第三位。但盈利規模卻與其他三家存在明顯差距,2025年上半年該行實現淨利潤13.7億元,遠低於重慶農商行的78.5億元、上海農商行的71.7億元以及北京農商行的42.4億元,而且是四家銀行中唯一一家淨利潤同比負增長的機構,盈利規模與增速均處於行業末位。
資產轉讓成風險出清「救命稻草」
對廣州農商行而言,資產轉讓已是當前風險出清的「救命稻草」,而該行在資產質量與風險抵禦能力方面面臨的壓力,也讓這一處置手段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從監管指標來看,不良貸款率從2024年末的1.66%升至2025年中報的1.98%,撥備覆蓋率從184.34%降至169.75%,貸款撥備率從3.06%升至3.36%。儘管當前撥備覆蓋率仍高於行業平均水平,但不良率上升疊加貸款規模收縮,客觀上反映出該行在信貸資產質量管控上的壓力。
進一步觀察資產質量細節,2025年上半年,該行逾期貸款規模大幅增長,截至6月末達到510.9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90.2億元,逾期貸款佔比也從4.45%升至7.12%,增幅十分明顯。更值得警惕的是不良貸款偏移度,也就是90天及以上逾期貸款與不良貸款的比值——2025年6月末,該行「3個月以上1年以內」「1年以上3年以內」「3年以上」的逾期貸款合計約164億元,而同期賬面不良貸款總額僅為142.2億元,據此計算的不良貸款偏移度約為115.3%,這一數值遠超100%的監管警戒線。
按照監管對資產質量分類的要求,逾期90天以上的貸款應全部納入不良貸款,但廣州農商行有超過21.8億元的90天及以上逾期貸款未被計入不良,仍被歸為「正常」或「關注」類貸款。
這種做法實質是通過延迟確認不良貸款來人為壓低不良率,讓資產質量報表看起來更健康;然而,大量逾期超90天的貸款本身已具備高度違約風險,若后續集中劣變,該行不良率可能出現「跳漲」,進而衝擊撥備覆蓋、資本充足率等核心指標,真實風險被嚴重低估。
此外,關注類貸款佔比的持續擴容也值得注意,從2024年末的6.45%升至2025年中報的6.87%,這意味着潛在風險正在不斷積累,后續貸款向不良遷徙的壓力較大。
分行業來看,部分行業不良率呈現增長態勢:農、林、牧、漁業2024年末不良率為7.85%,2025年中報進一步升至9.56%;批發和零售業的不良率也從2024年末的4.10%上漲至4.48%,這些行業的資產質量惡化情況需要警惕。
不過,房地產行業不良率的變化格外引人關注。2023年末,該行房地產行業不良率還高達5.94%,到2024年末驟降至1.45%,2025年中報維持在1.50%,下降趨勢十分顯著。這背后,正是2024年12月批量轉讓涉房資產包帶來的立竿見影效果——當時轉讓的資產包中,房地產業本金佔比為96.67%,大量房地產不良資產被一次性處置,既直接推動該行業不良率快速下降,也驗證了資產轉讓在出清特定行業風險中的有效性。
在此背景下,2025年10月擬推進的最新一輪資產轉讓意義重大。此次待轉讓的資產包重點覆蓋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等領域——其中,批發和零售業是該行公司貸款中佔比最高的行業(2025年6月末貸款佔比達34.69%),且不良貸款率攀升至4.48%,處於高位;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貸款佔比也達14.49%,雖不良率0.87%相對較低,但仍是該行放貸規模較大的領域之一。若這一交易順利完成,不僅能進一步處置這些高風險行業的資產、降低不良貸款率、緩解撥備計提壓力,還能優化行業風險敞口,為長期資產質量穩定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