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5 17:30
4月8日,段永平趁着全球股市大跌抄底了英偉達、蘋果、臺積電、谷歌和騰訊,后來他們的市場表現,大家都看到了。
近日市場震盪下,他在雪球上又透露,買了點茅臺。
段sir點石成金這種橋段不少,不過,輕描淡寫的一次交易,還是引發了投資者的質疑,比如,茅臺終端銷售價一直下降,你就不擔心?
段Sir反問,你擔心什麼?
好家伙,說了跟沒説也差不多,段sir算是在雪球練出來了。
不過不得不説,當下整個白酒板塊前景未明,中秋國慶雙節期間茅臺動銷平淡,股價較3月高點跌去近10%。對比起2021年茅臺股價的歷史高位2437.55元/股,縮水也將近一半。
這也不是段永平第一次力挺茅臺。6月30日,他也是反問市場,大家在害怕什麼呢。3月,有網友請教,現在買入是否合適,能不能給兒子買一手作為成長基金?段Sir不囉嗦,直接給出答案,合適。
説起來,茅臺是段永平在A股當之無愧的心頭好。有雪球博主統計過,自2012年首次重倉茅臺以來,段永平不僅從未減倉,更在2024年股價跌破1300元、2025年估值回調時逆勢加倉。
既然是長期價值投資,怎麼能不經歷波瀾和考驗?其間有過幾次大的危機。2012年,在經歷黃金十年后,塑化劑事件讓白酒行業遭遇信任危機,茅臺股價從266元暴跌至118元,經銷商退貨潮頻發,甚至有機構預測行業將進入長期衰退。在市場集體拋售的背景下,段永平倒也沒有盲信茅臺,他委託美國實驗室檢測茅臺產品安全性,根據送檢報告,在確認品質無虞后大舉買入。
「喝酒的人不會因為塑化劑就不喝白酒了,茅臺的生意模式不會因此改變。」這是段永平的看法。他既用理性的方法蒐集支撐買入的證據,同時作為商人對人性還是有深刻的瞭解。這一判斷最終被市場驗證,到2013年,茅臺的主營收入已經跑贏五糧液,榮登中國酒業之王。
但很快,在中央「八項規定」和限制三公消費的背景下,白酒行業又進入三年寒冬。在這段期間,段永平仍然扮演「多頭」的角色,多次回帖稱「不會賣」。直到迎來行業復甦,茅臺渠道利潤快速修復,2013年到2021年,茅臺股價漲幅超20倍,成為A股最耀眼的核心資產。
2020年疫情的衝擊構成又一波巨大的危機。高端白酒消費場景驟減,茅臺股價一度單日暴跌7.9%,終端零售價出現松動。當公募基金紛紛減持避險時,段永平明確表態「一股未賣」,並解釋道:「疫情只是暫時影響消費場景,茅臺的品牌吸引力和需求剛性沒有變化。」作為個人投資者,段永平用閒錢理財,壓力還是比公募基金少太多,因而更能堅持自己的判斷。2020年茅臺淨利潤仍實現13.33%的增長,用業績印證了其抗周期能力。
2024年的酒價雙殺則是段永平最近一次逆向操作的背景。眼看着飛天茅臺批發價從2700元跌至2200元,股價全年跌幅達8.46%,市場充斥着茅臺信仰崩塌的論調。但在股價閃崩至1250元時,段永平再度加倉,並在雪球發帖稱:「市場短期是投票器,長期是稱重機,所以市場還是那個市場,茅臺也還是那個茅臺。」
他的判斷是,茅臺與電子產品行業不同,「不好賣時只是被動增加年份酒庫存,以后賺得更多」,這種庫存即利潤的特性使其具備天然抗風險能力。
段sir給人的印象是是大道至簡,茅臺商業模式的稀缺性是他最看重的價值核心。他將茅臺定義為A股唯一同時滿足「品牌壟斷、定價權、抗通脹」三要素的企業,其不可替代性體現在多重維度:品牌上,茅臺已形成超越飲用價值的文化符號,成為高端社交場景的硬通貨;工藝上,獨特的釀造環境與五年陳釀周期構成天然壁壘,無法被複制;庫存屬性上,與普通消費品貶值不同,茅臺酒越存越值錢。
特別是最后這點,令曾是消費電子創業者的段永平羨慕不已——學習機可是賣不動就報廢了,也難怪他對茅臺的模式有濾鏡。不過近兩年茅臺不斷下探的終端售價,也確實挑戰投資者的耐心。
不過,茅臺的財務數據終究還是太穩健了。截至2024年,茅臺淨利潤突破857億元,較上年增長14%,賬上現金近2000億元,資產負債率低於20%,沒有任何有息負債。核心盈利指標更顯亮眼:毛利率長期維持在91%左右,淨資產收益率(ROE)常年保持在30%以上,遠超巴菲特提出的15%優質企業標準。即便在2025年行業調整期,茅臺仍逆勢實現增長,上半年營收893.89億元,淨利潤超過400億元,在白酒行業的營收佔比達27%,利潤佔比更是接近50%,龍頭地位看上去難以撼動。
從2012年首次買入到2025年持續增持,段永平對茅臺的投資已跨越13年。茅臺到底值不值得投資見仁見智,有意思的是,你會發現,在這漫長的時間里,圍繞茅臺的質疑之聲差別不大,比如禁酒令、消費降級、喝酒有害健康、年輕人不喝白酒……一代代憂心忡忡的投資者,來來回回總是這些説辭。
如果從結果來看,絕大多數聲音都可以被歸類為投資過程中的「噪音」。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翻到了一篇8年前對茅臺的商業分析,文章系統梳理了茅臺的發展歷史和定位的變遷,並在最后無法免俗地抒發了對這家公司未來發展的隱憂。「隨着中國的契約社會、法治社會逐漸成熟,茅臺的潤滑劑效應恐怕還會進一步降低,那種‘酒杯一端,政策放寬’的場合會越來越少。」
現在看來,作者還是過於天真。段永平的智慧我一向參不透,但他顯然不會有這樣人云亦云的擔憂,這或許是他厲害的地方。比如,關於喝酒有害健康的質疑,他的説辭是,喝點茅臺對身體未必好,但有情緒價值。但如果是理性的投資者,至少情緒價值這東西沒法被量化成可交易的數據。
段sir有沒有這個本事我不知道,在他看來,賣出的唯一理由應該是「企業基本面的根本性惡化」。現在茅臺至少從財務數據來看,還遠談不上惡化,不過其他酒企情況就離茅臺甚遠了。茅臺到底還能否像以前一樣穿越周期?至少當下,段sir又用錢投了票。